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年来,"中国梦"由一个新词、一个新概念,逐渐成为凝聚中国奋进的精神力量,成为新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话语体系,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反响。本文以新浪微博为平台,借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从民众层面探讨"中国梦"话语体系的特征,挖掘"中国梦"话语传播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建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的认知结构,从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多元共存、平等包容乃至多元一体的国际传播民族议题新叙事体系。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应是民族议题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框架。除此之外,应紧密关注以人权为代表的政治议题通过挪用民族议题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博弈,直面意识形态争锋,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上述多个方面,“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七·七"事变后亡国灭种的现实危险,推动着自清末萌发、五四前后发展、九一八后形成的民族复兴思潮继续走向高涨,其表现之一,便是"民族复兴"话语下知识界围绕"民族建国"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认为抗战与建国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其最终目的是要将中国从一个传统的没有王朝的"王朝国家"建设成为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民族复兴"话语下,知识界不仅讨论了如何将中国从一个传统的没有王朝的"王朝国家"建设成为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而且还讨论了未来建成的"新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的国家的问题。这些讨论,在今天看来仍有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泽环 《文化学刊》2010,(1):146-150
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以其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相结合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胸怀,基于国情综合"国学"和"西学"精华的知识结构、"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新之"的治学思想,不仅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史中"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经验和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典范,而且也为我们在21世纪进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所谓梦,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与精神归宿的某种致敬式的想象与憧憬。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在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话语体系中,"中国梦"一词正式接管了官方话语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全球话语权竞争与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实现息息相关,是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和推进基点。长期以来,西方占有不断累积的话语优势,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强势围剿,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中国话语的力量与效度,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道”层面的积淀阐发,又有“术”层面的话语实践,还有“技”层面的传播塑造,需着眼人类发展、面向国际社会,基于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从学术理论、对外传播、推进治理、公共外交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一体推进,不断提升中国对外话语的说服力、认同度和支持率。  相似文献   

7.
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全球话语竞争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亟须把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这需要准确把握话语体系“价值观念、政治理念、表达方式、呈现形式”的多层结构;系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话语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注重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和国际化表达;打造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工程,着力夯实基础性话语,聚焦斗争性话语,扩大共通性话语,强化引领性话语;善用战略叙事作为大国竞争的话语武器;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国话语体系赋能;注重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西方社会中身份政治的加剧,全球话语体系场的竞争进入新的阶段,国内话语与全球话语两个场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身份政治不仅造成了国内话语场的碎片化、对立化、非理性,而且严重干扰着全球话语体系已经明确的议题共识,诱发话语冷战。全球话语体系竞争的本质是各国发展道路的竞争,反映了非西方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中国作为全球话语体系的重要塑造者,应该始终坚持和倡导在全球话语体系构建中的对话和互鉴,在全球范围积极倡导和推动以发展治理安全为主题的实践优先,同时要始终坚持提升国家治理绩效,改进各个群体福祉,勇于并善于承担全球范围对话交流和塑造共识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生态美学研究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环境美学的话语,与中国文化有着某些不兼容的弊端,所以紧迫的问题是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中国古代是一种"生生"为其核心、以"天人之和"、阴阳相生"为其背景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几乎渗透于儒释道等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渗透于绘画、音乐、诗学、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构成相异于西方古代实体论哲学与形式论美学的理论风貌,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有着更强的文化自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并在与西方生态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建设新的生态哲学与美学形态,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来,中国的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和外媒关注的热点话题,直接关涉中国的国家形象,成为中国对外传播中一个亟待突破的难点。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组建了"民族、宗教问题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课题组,旨在形成既体现中国立场、中国利益、中国文化,又与国外受众思维习惯和表述方式相对接,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宗教问题对外话语体系,尝试在国内外政治和社会领域引发建设性的"公共对话",实现  相似文献   

11.
自鸦片战争遭受列强侵略开始,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危机。经历清末民初政治风云之后,孙中山丰富发展了三民主义,其民族复兴思想愈益成熟完善,其内涵主要包括: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首要前提;实行民主建政,为国家的强盛和长治久安建立制度保障;发展实业,振兴经济,为国家的兴盛和强大奠立基础和根本。这些思想主张,构筑了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基点。作为孙中山革命道路的继承人,中国共产党超越了这些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更进一步推进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2.
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亟待从多层面增强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长期从事国际传播和外事翻译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聚焦翻译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围绕创新国际传播策略、提升翻译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阐述,提出对外传播需持续发力,文化翻译须重视共情性,政治话语翻译当体现严谨性,提升翻译能力要把好语言关,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3.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中国割地赔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这场灾难不仅使早已存在的民族危机变得日益严重起来,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复兴"之思想的孕育或萌发。正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国粹派提出了"古学复兴"等具有民族复兴思想内涵的口号、梦想和主张,这些口号、梦想和主张涉及到民族复兴的主体、民族复兴的目标、民族复兴的力量和民族复兴的途径等有关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孙中山、梁启超和国粹派并没有明确使用"民族复兴"一词,并把它与"中华民族"结合结起来,从而清晰地表达出"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涵义,这也是我们把他们提出的口号、梦想和主张称之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之萌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话语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西方国家通过建构元话语,使国际传播呈现出“中心-边缘”的格局。面对西方对我国长期的污名化行径,我国提出建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元话语为核心的新型话语体系,以开创文明新形态、解构西方化话语为目标,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打破西方文化霸权,并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以此推动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大量使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话语,同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充分表达我国立场观点的同时又兼顾了受众的情感和利益诉求。对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创新实践的考察,不单单是对其个人话语风格的总结,其对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互动与身份建构过程的考察以及软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话语创新实践也因此构成了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重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话语的数量和渗透力显著上升,质量和认同力仍面临激烈博弈。西方国家对华态度强硬,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是舆论竞争焦点;周边国家诉求各异,借助舆论制衡中国这个"强大的邻居";国际舆论构成复杂化,智能算法舆论博弈模式走向前台。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对外话语体系稳步构建,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在新发展阶段,要围绕道路话语、理论话语、制度话语和文化话语,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中国话语权建设的战略重点。要把握中国议题与国际议程的差异,打破独白式叙事的瓶颈,借助国际组织等多边舞台,助推中国倡议成为全球共识。  相似文献   

17.
在2023年度的中国国际传播中,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系列专题研究的成果,主要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中国话语及其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叙事及其叙事体系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究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基本构成了本年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的学术年谱和学术图谱,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构可资借鉴与参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中国对外话语面临自主-适应、标准-情景、应对-主动之间的矛盾,致使知识未能在系统有效的框架范式中形成积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可以结合话语交际的基本功能,回归国家话语交往的具体情景,形成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解释框架。首先,以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为目的进行概念生产,形成对外话语的元概念;其次,建构以当代中国为意义中枢的故事范本,开展对话性的语篇联结;最后,区分政治、民间和公共治理话语空间,针对情景需求展开话语修辞。“概念生产—语篇联结—情景修辞”构成了全球话语权竞争格局下中国对外话语建构的整体性逻辑。  相似文献   

19.
国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传播主体所奉行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与竞争。“元话语”作为一切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基础观念,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全球信息与文化传播格局、探索本国国际传播实践突围路径的认知出发点。元话语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叙事,更是为各种类型的交流实践提供规则的结构性思维和文化泛型。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所奉行的“和合”元话语反对“中心-边缘”话语秩序,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道义责任,并主张维系一个动态均衡的世界体系。充分发扬“和合”元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须遵循两个基本策略:不断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为全球受众理解和共情的流行叙事项目;充分利用全球传播技术革新的前沿成果以建立数字信息生态下的先发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20.
稿约     
正《中国文化研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期刊网收录刊物。自199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与思想发明相得益彰的办刊理念,栏目调整,与时俱进,精神追求,始终不渝。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世,创新传统文化,凝练民族精神,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中国创造",构建人文交流领域的"中国话语",乃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