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月份的一天 ,我刚刚走进办公室 ,就发现桌上有封寄自美国的来信 ,带着疑问 ,我打开了信笺 ,里面还夹着一张照片 ,这才使我想起了10多年前的一位同学 ,信是这样写的 :“玉龙友你好 ,现在过得好吗 ?还记得1990年5月份的一天 ,那时我们村里很穷 ,就连一台黑白电视机也买不起 ,为了看电视 ,我们俩跑到七八里以外的村子去看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 ,看的人很多 ,当时收的电视节目很少 ,几乎看不到精彩的节目 ,只有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节目。那时我们还小 ,为了看电视 ,不时被人家嘲笑 ,说我们俩是疯子 ,为了看一个‘烂电视’跑…  相似文献   

2.
中国记者:据了解,您从以《笼中》为主题的500多张照片中精选出45张,最终筛出12张送"荷赛",您的组照编辑思路及镜头表现、色调处理思路是怎样的呢? 郑晓群:组照《笼中》的第一张照片,是在2011年4、5月份去温州动物园采访时偶然拍摄的.当时,我在温州动物园采访结束后,还有点时间,就在园里转转.园内只有一只长颈鹿,比较孤单,我当时就拍了.回来将照片导入电脑,处理成黑白照片时,我感觉这照片有点意思.为什么呢?孤寂!  相似文献   

3.
兰洁 《大观周刊》2011,(22):131-131,126
小哥哥在《情人》中的形象既神秘又温暖,小哥哥让主人公有了童年的回忆;但是小哥哥的死让“我”伤心胜于离开母亲,甚至让我联想到了“不朽”的人生哲理。本论文就从小哥哥的死的升华让作入手.分析作者对小哥哥和大哥的在心中的形象差异阐释作者和“我”对小哥哥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小哥哥和情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九九艳阳天,十八岁的哥哥坐在小河边……”哼起这首情歌,就会自然地想起那《柳堡的故事》,记起胡石言来。我们的记忆仓库里储藏着这样一组信息: 1980年,《陈毅传》编写组成立,《陈毅  相似文献   

5.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崇明人,爸爸是撑船的,妈妈是小脚,在家织布.我是老大,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小我3岁,一个小我9岁),还有一个童养媳.当时家里还可以,我读过两年书.小时候崇明还是属于江苏,上海在我们这些乡下人眼里,可是繁华的大都市.我8岁来上海,当时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在引翔港的周家湾靠种田生活.我住在舅舅家,也帮着种田.当时住在附近的有本地人,也有崇明人.  相似文献   

6.
新疆摄影业起于何时,无文字资料可查。但是早在20世纪初,已有外国人利用照像技术拍摄了大量的新疆文物资料,著名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不但整块整块地被人剥走,而且还被拍成照片带到国外。当然这不能称之为新疆的摄影艺术,而只是帝国主义分子掠夺新疆文物宝藏的一种手段。在新疆,我看到的最早一张照片是20年代拍的一张人像照片,是在照像馆拍的,虽然照片质量差一些,但说明当时迪化(今乌鲁木齐)已有了照像技术。当时的摄影多为商业性的,很少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活动,更谈不上新闻摄影报道。我见到的纪录社会活动的照片是吴蔼震著的《新疆纪行》一书中的图片插页,照片摄于30年代,有一部分是当时新疆政界人物的合影,也有一部分是纪录当时新疆少数民族生活  相似文献   

7.
缘起山东画报出版社刚一成立,即倾其人力与物力出版了《图片中国百年史》。这是一部以照片为主,配以简洁的文字,反映1894-1994年中国历史的大型画册。我作为责任编辑之一,参与了《图片中国百年史》的编辑工作。在编这部画册的过程中,我们征集和接触到大量的历史照片。当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历史照片计有5000多幅,而实际选用到书里的只有2700多幅,一些摄影语言很丰富、很有意味的照片,或因离历史主线较远,或因牵扯到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未能选用。怎样将这些历史照片利用起来,成了一段时间里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其实,我们所想的不光是怎样利用起这些老照片,更重要的,还想把在编《图片中国百年史》中间形成的对老照  相似文献   

8.
朝阳 《新闻三昧》2013,(6):20-21
三年多前,陕西《华商报》刊登出来的一张照片轰动了全国,照片名字叫《挟尸要价》,署名为"真真"。这个"真真",就是当时的《江汉商报》记者张轶,时年24岁,刚刚参加工作不到数月。  相似文献   

9.
执着阅读     
余华 《出版参考》2010,(10):5-5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相似文献   

10.
商务印书馆成立的时候(1897),我还没有出生,按年龄来说,我比商务小。关于商务的历史,我知道的不多,但是我和商务的关系,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1927年,那时我27岁,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老子研究》。那是我26岁时写的,由当时正在主编《教育杂志》的李石岑先生介绍到商务印书馆,很快就被接受了。这位  相似文献   

11.
1979年我考上外国文学研究生,导师对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看你的简历,出生工人家庭,大学读的是政治系,你怎么喜欢上外国文学,又从哪里接触到那么多世界文学名著呢?想想我还真与书有不解之缘呢。小时候我们家没有书,我的父母的全部精神财富是一部1953年出版的《学文化字典》。但我有一个长我四岁的哥哥,他和邻居家的男孩喜欢打扑克牌赌书,我最初看的书是他赢来的。就像涨潮落潮一样,赌赢了,我们家箱箱柜柜都塞满了书;赌输了,家里连片书页都看不到。哥哥赌的书,大多是文学作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从章靳以伯伯的女儿章洁思处得到一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中央是中年的章妈妈,只有一岁的小洁思偎依在妈妈的身旁,左边是梳着小辫子的我,右边是我那小胖子弟弟修义.照片让我想起我的父亲(赵家璧)和章靳以伯伯、李芾甘(巴金)伯伯之间的友情和他们一起办的《文季月刊》.  相似文献   

13.
上回讲到,詹姆斯·富兰克林创办了赫赫有名的叛逆者号《新英格兰报》这回我们要讲他的弟弟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新闻史上另一位著名人物。谋求自立离弃兄长本杰明·富兰克林既是詹姆斯的亲弟弟,又是他的契约学徒工,从13岁起就在哥哥的印刷所里学排字、印刷。1722年8月詹姆斯创刊《新英格兰报》后,他还要当投递员,负责把报纸送到各个订户家里。尽管工作很忙,但本杰明勤奋好学,聪明过人,他利用工余,阅读了大最书藉,尤其喜爱英国著名作家艾迪生在《旁观者》报上发表的作品,并模仿他写随笔文章的风格,自己进行写作实践,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本杰明,瞒着哥哥,以“沉默行善”的笔名,偷偷地给《新英格兰报》投稿,因文章写得很好。他哥哥以为是出自名人之手,不敢  相似文献   

14.
追溯发表作品的最初时光,也许应该从十三岁那年讲起。十三岁时,我正上初中二年级。故乡创办了《玉环报》。已经在学校的黑板报当通讯员、当编辑、活跃非常的我,再不甘心只编写那种一二百字的小稿子了。写小说!这个念头像一朵火焰在我心中燃起。我以那时对小说这个形式的最大理解,以那时普遍颂扬的“新人新事”为题材,以我的一个邻居姨夫为模特:一个很有公心的社员面对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矛盾与老伴之间发生的杯水风波为故事框架,写了一篇八百字的小小说:《风波》。冠名之后,猛想起鲁迅先生的名作,顿感不可造次,遂在前面再加了个“…  相似文献   

15.
徐朝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技艺传承人):我生于1943年,1949年上一年级,一共上了6年学。1956年,我过早地离开父母离开家门去当学徒,我当学徒的地方叫木岱,当时我13岁。木岱离县城有80多里路,都是山,没有车,走了八九个小时。记得当时我刚到厂里的时候,厂方嫌我个子小,我哥哥1955年已经进  相似文献   

16.
198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胡耀邦同志在杭州谢家花园,接见了浙江省的一些领导干部,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接见,(见照片。左二为当时杭州市委书记陈安羽,左四为当时浙江省委书记铁瑛。)耀邦此来是考察农村工作,到了许多地方。他对浙江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形甚为满意。他还特意和我们一起看了新到的反映农村新情况的电影《喜盈门》。  相似文献   

17.
我的相册中保留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它摄于60年前的9月2日.乍看这张照片很平常:在一个杂乱的小院中,居于照片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坐在椅子上30多岁脸容消瘦的妇女,她怀中抱着一个1岁多的婴儿,左右两边还站着两个女孩,一个不满10岁,另一个5岁多点.这是一张十分普通的母子合影.可对于我来说,这张照片却是十分珍贵的.  相似文献   

18.
从照片说起 童年的美好是因为生活在父母亲的身边,无忧无虑.我和姑父茅盾、姑妈孔德沚的联系只留在几张照片上,其他什么也不记得了.那年我五岁,理着短短的童花头,穿着白衬衫,花的背带裤;哥哥长我三岁,穿着西装短裤,显然比我神气得多.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老师:您好!我是一名赛车类网站的工作人员。这是我在2005年参加北京金港国际赛车节——宝马方程式大赛时所摄。有一名16岁上海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他是当时最年轻的中国车手。这是他首次参加这一比赛,自然也备受中国媒体关注。这张照片就是赛前几分钟拍下的,请专家从体育新闻图片的角度给点评一下。  相似文献   

20.
1996年11月,我应日本大学之邀再度访问日本时,东京USC会社的省酒精子小姐因我研究上海日本人居留民史,特地将她的朋友珍藏的一枚百年前上海日本照相馆拍摄的人物照片送给我,希望能对我的研究有所帮助。此情真令人感动。这是一枚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摄于1892年(明治25年几月28日,照片中的宫崎滔天、宗方小太郎等当时还是二十几岁的无名小辈,十余年后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有名人物。这枚照片也是宫崎滔天第一次来华在上海留下的纪念,也许是他从此与中国结缘的开始。为宫崎等人留影的是位于福州路16号(近河南路)的“上野照相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