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任弼时为党的事业和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和心血,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面对许多城市相继解放,许多解放区连成一片的客观形势,党中央需要及时制定一系列政策以指导全党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任弼时除了协助毛泽东主持党中央的工作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外,还在党的建设、土地改革运动、统战工作和青年团工作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作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任弼时为党的事业和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和心血,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面对许多城市相继解放,许多解放区连成一片的客观形势,党中央需要及时制定一系列政策以指导全党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任弼时除了协助毛泽东主持党中央的工作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外,还在党的建设、土地改革运动、统战工作和青年团工作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作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原中共中央华北局候补书记、原北京市委书记邓拓,受林彪、"四人帮"和康生的迫害,于1966年5月15日含冤逝世,终年54岁。邓拓是福建闽侯县人。他青年时代就献身革命,1930年参加左翼社  相似文献   

4.
《任弼时选集》继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的选集之后问世,这样,中国共产党七大以后五位书记的选集均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对于学习任弼时的优秀品德,研究党中央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5.
任远志 《北京档案》1998,(10):36-38
我们这一代人,与毕生从事革命事业的父母共享天伦之乐的时日实在不多。但是,他们对我们的教育似一笔无法估量的遗产,教我们享受终生。住校吃大灶我的父亲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他16岁参加革命,46岁英年早逝于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年之际。我是...  相似文献   

6.
任弼时(1904-1950),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之一.1904年4月3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塾唐乡(今属汩罗市)唐家桥任家新屋的一个贫苦教师家庭.他五岁随父课读,十二岁到长沙考取第一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9年春,他考入长沙长郡中学.1920年,他因家境困难无法继续学业,联系旅法勤工俭学未成,便加入毛泽东、何叔衡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准备去那里勤工俭学.经研究会介绍,他到上海参加俄语学习班,并在那里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在上海学习八个月后,任弼时与刘少奇、萧劲光、蒋光慈等十几人赴苏俄学习.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旅程,于1921年7月9日到达莫斯科.  相似文献   

7.
任弼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在1938年3月至1940年初,受毛泽东和巾共中央的委托,出使共产国际。在此期间,任弼时非常重视宣传工作,他不但在国际讲坛上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和毛泽东思想,而且亲笔撰文在苏联《共产国际》、《真理报》、  相似文献   

8.
任弼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在1938年3月至1940年初,受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委托,出使共产国际.在此期间,任弼时非常重视宣传工作,他不但在国际讲坛上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和毛泽东思想,而且亲笔撰文在苏联<共产国际>、<真理报>、<红星报>等报刊上向国际无产阶级和苏联人民进行广泛宣传,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使共产国际承认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战争的方针、政策和策略是正确的,也最终使共产国际认可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任弼时在共产国际的宣传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任弼时同志的传记《任弼时》,最近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由任弼时同志的家乡湖南省汨罗县县委组织编写。执笔者先后跑了八个省、市,走访了许多老首长,查阅、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任弼时同志九岁(一九一三年)开始,直到任弼时同志逝世(一九五○年)为止,系统地记述了这位伟大战士在国内和国外的光辉、战斗的经历,真实  相似文献   

10.
张超 《北京档案》2010,(5):50-51
正马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回族革命活动家,"五四"运动期间,曾率领京津近万名学生代表大闹天安门,被誉为"马天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马骏奉调回国,临危受命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重建北京市委。同年10月不幸被捕,1928年2月15日被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3岁。  相似文献   

11.
高君宇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6名党员之一。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发起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生于1 89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卒于1 925年农历三月五日。他用29岁的年轻生命,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高君宇故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为窑洞式建筑,村民称"高家大院"。为纪念高君宇,并教育后人,1 995年拨专款对故居进行了维修。  相似文献   

12.
1989年10月29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决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现代  相似文献   

13.
巨雷响彻云霄,英名永世留存。翻开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一个如雷贯耳、响亮的名字——张太雷赫然出现。张太雷(1899-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又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历任团中央书记、中共  相似文献   

14.
薛明 《档案与建设》2021,(7):79-82,58
有关1928年4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出席台共成立大会的中共中央代表"彭荣"之真实身份,学界围绕"彭湃说"与"任弼时说"至今仍有不少争论.笔者在日共早期领导人佐野学档案中发现了一则新材料,其明确记载出席会议的中共中央代表在莫斯科曾以"布林斯基(Брийский)"为名.而中共领导人里使用过该名的只有任弼时.笔者认为,此次日文档案中的新发现,结合若干年前俄罗斯学者公布的大会亲历者林木顺写给共产国际的报告,可以确定"彭荣"即任弼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央国家机关党委书记处书记,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顾问,著名诗人,我党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战线优秀的领导者与活动家徐光霄同志,因病不幸于1989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著名播音艺术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夏青(本名耿绍光)同 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4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相似文献   

17.
一、晋察冀边区1947-1948年出版工作的辉煌经历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之后,决定中央书记处三位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继续留在陕北,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另两位书记刘少奇、朱德及部分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于4月间到达晋察冀边区平山县西柏坡村,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张体学,原名张体照,1915年11月生,河南省光山县(今属新县)人。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后历任湖北大冶地委书记兼大冶军分区政委、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湖北省委副书记、湖北省省长、湖北省委常务书记、湖北省代理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党委副书记,湖北省军区党委书记兼政委等职。1973年9月3日在北京病逝,年仅58岁。  相似文献   

19.
1981年,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有12人,张太雷就是其中之一。1998年6月16日在纪念张太雷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曾庆红代表党中央这样评价:"张太雷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相似文献   

20.
<正>6月19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共同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开幕。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赵实,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我馆馆长吕章申,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国文联副主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