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红楼梦》确是一本中国十八世纪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读红楼。看教育,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红学”视角。  相似文献   

2.
吴兰征及其《绛蘅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并风行之后,各种“《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便应运而生,使得“红楼故事”不仅传阅于读书人之手,而且流香于市井乡野之间、妇孺村叟之口。在清代众多的“红楼戏”署名作者中,吴兰征作为唯一的女性创作者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那么,她是怎样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解读《红楼梦》并融注到她的《绛蘅秋》创作中的呢?我们从她的这部“红楼戏”中,是否能捕捉到一些可贵的信息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的。  相似文献   

3.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里描述四大家族“贾史王薛”显赫之势的“护官符”可谓在众多红楼迷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我们已不陌生,而主宰保险行业的“四大专业家族”大家又知晓几个呢?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从一个新的视角,抓住人物具有个体特性的“情态”,用相对精短的的篇幅,评析了《红楼梦》里60多位人物形象,列举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多样性,揭示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心理活动基础,分析了红楼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相映成趣的关系,阐明了红楼人物情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为《红楼梦》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戏剧作为一种通俗的文艺样式,在《红楼梦》由小说文本向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的传播过程申所起作用十分巨大。但众多的清代“红楼戏”中,清代“红楼”第一戏创作与流传至今却未有定论。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作为清代红楼戏曲的“开山之作”,推动了《红楼梦》在全社会范围的传播进程,促进了“红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红学”可说是派别林立,方法繁多,但有许多“红学”成果却是对读者的“误导”,其原因在于这些研究者是从非艺术鉴赏的眼光去寻找《红楼梦》之外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白盾先生提出:应“还红楼以红楼”即“还文学以文学”,这是研究“红楼”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它使“红楼”的研究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选择,上升到现代文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霍氏姐弟的《红楼解梦》前些年轰动一时,其最根本的观点是:《红楼梦》隐写了“一部历史”,实质上是“一部史书”。霍氏姐弟赖以立论的,主要有四大概念——“野史”、“史公”、“《春秋》微词”和“史家曲笔”,但是他们根本漠视这些概念的文学意蕴,对其做了错误的理解。因此,《红楼解梦》建立在这些错误理解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书名中“红楼”一词究属何指,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盲点,一般以为仅是泛指“巨家大室”,并无深层意蕴,但考之于该书其它诸名,皆有具象可指,因对“红楼”一词寻根究源,所得结论如下: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氏托梦(给凤姐与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9.
林夏 《河南教育》2010,(5):30-30
1993年筹备《寻根》创刊,在列出的特约撰稿人名单中,邓云乡先生是我们看重的一位。 读邓先生的著作,我是从他的两本“小”书开始的,较早的是《红楼识小录》,稍后的是《红楼风俗谭》。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少年文艺》的“阅读”栏目推出了“闫红读红楼”系列,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至今编辑部仍常常收到读者来信,询问为什么不再刊登了。自本期起,《少年文艺》将继续不定期地刊登“闫红读红楼”,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陈正 《小学教学设计》2024,(Z1):101-103
<正>五下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选编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有哪些?笔者对四篇课文“课后习题、阅读链接、资料袋、课前导语、交流平台”等助学系统进行归类整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理解词句意思,如《景阳冈》中“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猜一猜意思”;  相似文献   

12.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13.
纪永贵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1):55-61,91
《红楼梦》书名中“红楼”一词究属何指,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盲点,一般以为仅是泛指“巨家大室”,并无深层意蕴,但考之于该书其它诸名,皆有具象可指,因对“红楼”一词寻根究源,所得结论如下: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氏托梦(给凤组与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14.
一天,女儿晃着一本书兴奋地对我说:“妈,同学借我一本《幽默红楼》,特有意思。”什么,红楼也能幽默?我随手翻了一下,只觉头晕:在大观园学校里,板儿成了歌星,湘云和惜春抢着做他的经纪人;探春为连任班长到处拉选票:黛玉的诗集出版了,书名叫《花季少女写真》……这都哪儿跟哪儿呀,简直是亵渎经典。想那《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乃是曹雪芹“批阅十载,  相似文献   

15.
《品读“红楼”》校本课程是基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在学校课程改革体系指导下,联系高中学生现状,从学校“学习研究能力”类课程中开发出来的一门课程。本文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背景、目标设置、内容设置、教学设计、学业评价五方面阐述了《品读“红楼”》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反清悼明”之说,前文从汉人与满人、明朝与清朝、汉家天子与满洲皇帝、华夏与夷狄四个方面作了考论,初步建立起一个系统。其中许多观点尚需展开,陆续发现的新材料亦有待整理。故写此文以为续。 一 “红楼之梦”十七年 以小说面目出现的《红楼梦》,却有自己的“年表”,这一点已为脂砚先生指出;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一书中,曾专设“红楼纪历”一章,对前八  相似文献   

17.
吴泓 《语文学习》2021,(1):29-35
红学家、北京大学张庆善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红楼梦》是我们这一辈子一定要读一读的书,或者说我们一辈子如果没有读《红楼梦》,如果不认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红楼梦》中的人物,如果不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那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1]如今,《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单元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把钥匙去打开这巍峨的“红楼之门”呢?  相似文献   

18.
清代“红楼戏”涉及晴雯形象塑造的共有7种,最重要的作者、作品有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万荣恩的《潇湘怨传奇》、朱凤森的《十二钗传奇》和陈钟麟的《红楼梦传奇》。“红楼戏”对晴雯形象的接受比较一致的是其情感基调,即“扬晴抑袭”,对晴雯抱有深深的同情。对晴雯形象的塑造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宝玉的深情、火暴的性格、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梦见孔明     
“怎么可以!诸葛亮怎么可以死呢!”带着昨晚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后遗留下的满脑子的悲愤和遗憾,我睁开了疲惫的双眼。原以为,四大名著中,《红楼》最悲,可没想到一部《三国》,竞赚取了我如此之多的眼泪。尤其是昨晚上演的“秋风五丈原”,更是让我悲愤不已。我穿好衣服,收拾好房间,打开了卧室的  相似文献   

20.
“世间只有情难诉”,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与《牡丹亭》创作主题的高度概括。作者倾其心血,塑造了一个强烈地热爱自由、热爱生命、向往爱情的艺术形象杜丽娘。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