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近日”、“不久前”、“前不久”,诸如此类的模糊新闻时间频频出现在各类报纸上,而且有增加蔓延之势。有的新闻工作者还把应用模糊新闻时间当作“经验”传教他人,有的竟将应用模糊新闻时间当作业务“成熟”的体现,津津乐道。 笔者以为,模糊新闻时间的出现不仅有害于新闻单位和作者本人,也会在读者中、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此风当刹不可长,概括有三害: 一害:新闻不“新”。众所周知,新闻贵在新,确切的时间是构成新闻的最基本要素。在不知准确的时间的情况下,有人便“灵机一动”,采用模糊的时间概念来  相似文献   

2.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准确和模糊并不矛盾,有时采用模糊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事物。因此,我们在讲新闻语言时,不仅不要回避这一问题,而且应该对它加以研究。实际上,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早已被广泛运用。远的不说,就拿毛主席写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报道来说吧,全文只有200多字,文中就有“大约30万人”、“20日午  相似文献   

3.
目前报刊上流行着一个时髦的词儿,叫做“透明度”。诸如“提高政治决策透明度”、“选拔干部加强透明度”、“经营收支要讲透明度”等等。不知道“透明度”这词儿的发明权属于谁,它的对立面大概是指“模糊度”。有时候,在遣字造句中只有用具有“模糊度”的词儿来表达才能体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模糊度一强,往往有掩盖事物的本来面目之嫌,使人分不清是褒扬还是贬斥,也看不清是事物的正面还是反面,不可捉摸,不知所云。这可以说,是新闻载体舆论工具的一个诱点。  相似文献   

4.
2000年11月26日,新华社在北京发的一条关于我国发布《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的电讯稿,次日被众多报刊载。关于企业代表人选的确定,记者是这样报道的:“企业代表由法人或法人指定的人员担任。”事实上,《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第三章“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第十条是这样规定的:“……企业首席代表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担任,法定代表人  相似文献   

5.
在读报中。我们时常可看到一些“模糊语”,如近日、最近,有效地、极大地,等等,这样的“模糊语”在我们军队的一些报刊上时而可见。  相似文献   

6.
新闻语言要准确,新闻语言同时也需要“模糊”,这是否又是一对矛盾,其实,这是辩证的统一。往往,模糊是为了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更清晰。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回避对“模糊”语言的研究。 许多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在特定情况下,巧用模糊语言恰恰可以摆脱尴尬,变被动为主动。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有个儿子,叫王元泽。王元泽从小聪明伶俐,反映机敏。有一次,一个客人故意将一头鹿和一头獐同放在一个笼子里,有意问王元泽:笼子里哪个是鹿?哪个是獐?因为鹿与獐的外貌极相似,当时王元泽根本无法辨别哪是鹿哪是獐,但他又不甘心以回答不知道作罢。思考了一会回答客人:“那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客人一听,感到无可挑剔,连声称赞王元泽太聪明了。 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能收到奇妙的效果,反映出一种说辩理智。也可以想象,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上也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去年“工资偏低”造成的“用工荒”,企业如今大都对员工的工资加码,开价最高的企业,普通员工每月可拿2500元工资。春节过后就有加薪的消息,对外出找工作的民工来说,似乎真的是天上掉馅饼。但在笔者看来,用工单位如在招工时候就开出高价,远比  相似文献   

8.
这里所说的“模糊”镜头,是指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特技手段,有意使电视镜头中人物形象变得模糊不清,使人难以辩认。这种“模糊”镜头,通常是为了保护被采访对象而采用的。因为电视新闻形象直观,一旦上了电视,无论是正面亮相,还是反面曝光,都会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甚至会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和关注的对象。因此,有时为了保护被采访对象不受打击报复,或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不受侵犯,或为了保护公民正当合法的隐私不被公开等,编辑、记者采用“模糊”镜头,对个别人物进行特别处理,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现在的一些电视…  相似文献   

9.
《青年记者》2007,(16):5-5
《广州日报》8月7日的一条消息报道说,广州上半年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14.2%,但市民却称“没感觉”。对此,广州市统计局负责人解释说,人均工资上涨的数据仅局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而一大批非公企业、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并不纳入统计范围。很多人对工资上涨“没感觉”了。相信从下个月开始,在非公企业麦当劳工作的职工,将对工资上涨有“感觉”。新华社的报道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日理万机的温家宝总理为民工讨工钱的事报道后,各地刮起了一股“清欠”民工工资的暖风:尤其是各地政府带头“清欠”,要求政府投资的项目按合同规定的时限付清工程款,并责令施工企业限期补发所拖欠的民工工资。由此我想起了另一种“清欠”——各地新闻媒体拖欠作稿费的事,亦属“清欠”之列。  相似文献   

11.
刘上峰 《传媒》2003,(4):13-13
时下,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已经成为某些地方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媒体也抓住这一热点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民工讨薪特别行动”。这些行动无疑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社会效果,譬如一些“老赖”企业因为怕曝光,就部分支付民工工资或口头承诺支付。然而,倘若每到岁末年关,媒体“讨工钱”总是新闻“亮点”,乃至成为“惯例”的话,我认为倒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2.
“模糊族”何以兴旺?林友娴近年来,一些报纸时常刊登无真实地名、姓名的通讯、特写及少量的消息。文中新闻事实生动、新鲜,文笔流畅、活泼,也不乏针对性。只可惜,其中“某”字或“A、B、C、D”一类字母的运用,令人难以相信真有其事。这类有意模糊新闻要素的“模...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人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闻写作是格格不入的。其实,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那么,什么是模糊语言呢? 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首先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接着便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学。我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1980年,伍铁平同志发表《模糊语言学》一文,第一次在汉语言研究中引进了“模糊”与“精确”这对概念。伍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界就大张旗鼓反对“有偿新闻”,现在老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又出现了“有偿不闻”。无论是“有偿新闻”还是“有偿不闻”,它们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均违背了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社会公器的初衷,把媒体的话语权当作与企业的宣传公关费交易置换的筹码。  相似文献   

15.
律德成 《新闻三昧》2008,(10):23-24
在新闻五要素中,“何时”这个时间要素非常重要,常因这个极其关键的要素,决定一条新闻有无价值或价值的大小,这也是新闻与旧闻区别的重要标志。如上个月发生的事,应当是旧闻了,可为了勉强发稿,在时间要素上稍加变通,把上月的某某日,改成“日前”或者“最近”等模糊词语,  相似文献   

16.
“模糊新闻”的提法源于模糊数学,其思维方式、实际应用也取之于模糊数学。1965年,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 L·A·查德创建了模糊数学,并断言这门科学“必将在人类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宝库  相似文献   

17.
一个幽灵,互联网的幽灵在地球飘荡,将人类社会几千年形成的众多清规戒律一点点模糊。简言之,等级体系被模糊,媒介形态被模糊,国籍时空被模糊,人的社会角色被模糊,属地威权被模糊,传者与受众身份被模糊,体制内外上下左右关系被模糊。有一名言:“在网络里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l”相对的另一句话:“你也不知道在网络对面的是不是一只猪!”这种因网络而产生的模糊,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每月想拿多少钱,职工与企业可以“商量”着来。这是北京市即将试行的工资指导线制度规定的。工资指导线是由政府根据各项综合指数给企业工资增长定出一个幅度。企业与职工在这个幅度内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增加工资。 今年首次公布企业工资增长基准是:企业职工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将人类社会几千年形成的众多清规戒律一点点模糊:简言之:等级体系被模糊,媒介型态被模糊,国籍时空被模糊,人的社会角色被模糊,属地威权被模糊,传者与受众被模糊,体制内外上下左右关系被模糊。有句名言:“在网络里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相对的另一句话:“你也不知道在网络对面坐的是不是一头猪!”这种因网络模糊了高级动物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我市(浙江省金华市)全市8家县(市)书店,从1987年开始,在分配体制上将人员的基本工资(含工龄工资)与销售挂钩浮动,实行“百元销售计酬”,把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在分配上统一了起来,在职工的工资计酬上改革了原来的单纯领发工资和奖金的分配形式。在1987年我店(金华市店)推行一年后,我在《出版工作》1988年11期上,以《书店分配体制的一种改革——谈“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