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好新闻?我看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真,短、快、活、强。”那么什么样的新闻读者最愿读呢?一字而蔽之,曰“动”。前面所说的五字标准中,“真”、“短”是对新闻的一般的和最基本的要求;后三字则是提高新闻可读性的高层次标准。这几个字都离不开“动”。只有动,才会快,才会活,才会强。由此可见,动的新闻,包含着较强的时效性,较生动的现场性,较明显的针对性。由这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动感新闻整体。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4.
具有“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个现场、一个动态、一个及时、一个生动”这“六个一”特点的现场短新闻,体现出的样式上的“短小精悍”、传播效果上的“短、平、快”使现场短新闻这类“小”样文章更贴近现代人的快节奏阅读习惯和新闻本体特性及规律。  相似文献   

5.
辩证法强调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处理新闻的"动"与"静"关系也是如此。新闻有动态新闻、静态新闻之分,这是对两种新闻的表现形式之表述。如何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做好新闻,也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素养的体现。有的记者采取动态采写方式对待静态新闻,有的记者采取静态采写方式对待动态新闻,有的则采取两者的有机统一,种种方式,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中旬,台湾壹传媒集团旗下的《苹果日报》推出了一种名为“动新闻”的新型新闻报道样式,因其过渡渲染血腥暴力在台湾引发巨大争议。本文运用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分析台湾“动新闻”事件,认为“动新闻”可以作为鲍德里亚关于“仿真社会”和“意义消解”这些后现代预言的直接体现。它有可能加重真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界限的模糊,并使新闻成为对消费欲望与感官欲望的无意义模仿,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警惕。同时,文章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批判性思考,认为“动新闻”将新闻叙事中的想象因素突出出来,对研究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变革与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动新闻”事件谈新闻报道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1月底,壹传媒《苹果日报》推出了一种新的报道方式——"动新闻",以精细的3D动画形式再现暴力凶杀案等新闻事件,标榜以全新的写实动漫方式呈现新闻,手机网络皆可下载阅读。而此种报道方式也引起了强烈争议。2009年11月26日上午,约有20个台湾民间团体来到壹传媒大楼抗议.强烈指责“动新闻”以大量模拟动画方式报道色情、  相似文献   

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台)中国之声从2008年下半年全新改版后,推出了以整点、半点为一滚动轮盘的央广新闻。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历经滚动新闻的推出与逐步改进的过程,深感新闻是否好听,抓得住听众,留住听众群,关键在于滚动新闻能否真正“滚”“动”起来。那么,什么是滚动新闻?滚动新闻如何能“滚”“动”起来?笔者半年的亲历实践,有如下的感获。  相似文献   

9.
这个题目中的“机”和“巧”如果不加引号,报道员朋友很可能会大吃一惊,甚至误以为我是个“教唆犯”。其实不然。报道员要善于投“机”取“巧”,实际上是当年一个新闻前辈对我的精心点拨.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不断提高稿件见报率的一个诀窍。  相似文献   

10.
目前,报纸工作者的议论中心之一是“短”。我也以“短”为题,小议几句。短--精人们常说:短而精,与此相对,就是长而冗了。当然,短了不一定就能精,长了也可以并不冗。但是,同样一条新闻或一篇文章,删得短些往往近乎精,拉得长些往往近乎冗,这大概会是事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词殊而意显。”在我们报纸上,自然有不少“词殊而意显”的“善敷”的文字,可是,也确有不少“词殊而意复”甚至  相似文献   

11.
何琨 《新闻采编》2001,(6):32-33
不可否认,随着报纸品种和版面的增加,各报纸之间的新闻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了。在这场竞争中,如何能让新闻有可读性、有必看性,使读者不但想看、而且争抢阅读,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读者通过看报纸新闻,就能随时知道有什么事发生,掌握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一般来讲,动态的新闻,肯定是鲜活的新闻;鲜活是新闻的本质要素之一,也是读者愿意看、想看的想知道的新闻。 至于如何才能让新闻真正“动”起来,让报纸新闻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大连日报今年  相似文献   

12.
“现场短新闻”之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笔者搜集到的十多种现场短新闻界说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界说的中心同为“新闻作品”。例如: 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 另一类界说以“报道”为中心词,只不过前面分别加了诸如“立体”、“记实性”、“现场”、“目击”之类的修饰词。例如: (1)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近发生事件现场,用最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第一事实(或场面、片断)的立体报道。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官员吃饭赖账,欠下个体饭店14万元饭费的消息见诸报端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在第一次读到这则消息时,位居头版头条的首都一家大报的导语还引起了我另一种兴趣,报道说,当海南省新闻舆论监督中心接到群众投诉后,海南日报、海南电视台、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闻风而动,赶往投诉地调查采访…… 我很欣赏这种“闻风而动”。本来这是记者应有的素质和作风,也是记者有别于其他行业人员的特征之一。可是,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些媒体却对颇有新闻价值和群众希望媒体出面监督的问题显得颇为迟钝,似乎身有枷锁,或在等待着什么,结果把本来鲜活的新闻拖得没有价值,使群众的一线希望变成了失望。  相似文献   

14.
我们执笔的新闻评论《“香花风波”说明了什么》,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广播奖一等奖。从作者写作初衷来说,这篇评论的成功,除了“机遇”因素之外,主要是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敢抓“难点”,二是善取“类型”。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旗帜,既要有所感而发,又要有所为而评,既要有新闻性,更要有指导性。只有抓住人所关心、众所牵心的普遍性问题,敢于就国计民生、大政方针方面选题立论,评论才能高屋建瓴,片言立要。但重大问题往往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又是新闻报道的“难点”。从此立论,具有显著性,但也容易缺乏新闻性,流于老生常谈。所以,许多一题一论或一事一议的评论,喜欢避其“难”而取其“易”,小角度,小题材,敲边鼓,绕圈子,其结果往往得之“新巧”,失之“厚重”。《“香花风波”说明了什么》(以下简称《香》文)却挑  相似文献   

15.
让新闻“动”起来──城市广播新闻应注重发挥的优势王维德,李慧敏城市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在当今传媒的竞争中,应当突出体现什么样的特色,才能增强它对听众的吸引力?笔者认为,让新闻“动”起来,应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动”的含义之一:新闻必须滚动1.滚动...  相似文献   

16.
从笔者搜集到的十多种现场短新闻界说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界说的中心词为“新闻作品”。例如: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场较强。诺福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①另一类界说以“报道”为中心同,只不过前面分别加了诸如“立体如“记实性问“现场”“目击”之类的修饰同。例如:(l)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近发生事件现场,用最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第一事实(或场面、片断)的立体报道。②(2)记者(作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捕捉住的一个凝聚信息,它有特征的场面成片断…  相似文献   

17.
于涛 《新闻传播》2004,(12):68-68
从最初的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宣传,到如今越来越注重可读性,党报的企业新闻正在历经一个从“静”到“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动态新闻,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或新动向的一种新闻体裁”。每篇只写一人一事,内容情节比较集中,篇幅短,语句凝炼,强调时效,突出“动”感。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每天都能见到听到的一种新闻体裁。与一般新闻相比,它的时效性最强,是新闻中的“热货”。这种体裁的范围广泛,诸如人物新闻、经济新闻、会议新闻以及一些简明新闻都属动态新闻。动态新闻的体裁特点是一快二新。它犹如清晨的露珠,稍纵即逝,因此非常强调时效。因其篇幅短小,每篇只有百十字,最多也不过几百字,所以采访、写作都比较迅速,也易被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9.
一、摄影记者应有强烈的追“动”意识 追“动”也就是在追求新闻事件最精彩瞬间的魅力。这瞬间,倏忽即逝。一旦失去,会令你仰天长叹。 追“动”也是在追求对新闻事件最本质的意义的提炼。有一年获中国新闻奖大奖的作品《深圳8·10股潮》,抓取了在一夜等候之后却在关键时刻被人流无情挤了出来的青年的形象,他汗、泪交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动新闻”的信息传播样式在台湾横空出世,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迅速引起业界学界的关注,就是普通台岛百姓,也把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