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全球化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展开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的掘起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两个显特征。在人类社会由分散状态走向统一整体的道路上,全球化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有着密切的互动联系:一方面,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全球化进入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而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自下而上地主动导向世界的多层次、广泛联系,为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催生了全球治理。要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主权国家、联合国和非政府组织等各种行为体共同参与。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行为主体,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相互配合、协调,形成了新的联合国—非政府组织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有自身的动因,即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在世界治理中互有优势与缺陷,只有加强合作,实行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全球问题的善治。但是,日益兴起的非政府组织逐渐对联合国构成了挑战,致使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需要妥善处理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对待双方的合作,国际社会的多重角色与因素应对之采取鼓励引导的政策,对待二者的矛盾,应采取多方协调、沟通、弥补分歧、消除冲突。  相似文献   

3.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中的重大变革之一。今天,非政府组织因其以维护国际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善于沟通与协调,而在防止及治理国际政治中国家因过分追求本国利益、或信息不完备、或政府间欠缺沟通、或政府领导人自私自利等导致的非理性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国际政治中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相似文献   

4.
非政府组织立足于解决人类社会的矛盾,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在组织内部倡导公益心与社会责任,在组织外部不断寻找国内国际的合作伙伴,积极配合政府与其他社会团体共同致力于社会事务.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与监督机制,在二战以来的国际人权政治发展中,人权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巳形成了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非政府组织成为国际人权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社会出现了一体化和碎片化的双重趋势,而全球性问题的普遍出现则对由一国政府处理全部公共事务的机制提出了严峻挑战.全球治理是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而出现的一种世界秩序观.作为国际关系中的新兴行为体,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功能,体现了全球治理的价值和发展趋势.因此,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存在的困境及其地位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推动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推进全球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6.
庞金友 《教学与研究》2006,34(10):66-72
传统民族国家框架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日益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一方面是民族国家的某些职能与角色正备受冲击,另一方面则是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行为体的地位与作用日显其重,但基于对民族国家内在的适应性和不可替代性、公民社会脆弱的独立性及对国家的依赖性的考虑,西方学者大多肯定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的地位与作用,承认全球化在打破国家与社会的传统边界和力量均衡的同时,也使两者合作与冲突的机会相应增加。在他们看来,欲求两者间和谐与健康的关系模式,必须在国家和公民社会这两个支点上同时着力,进行双向的、多维的良性建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世界政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跨国倡议网络和跨国行为体的研究等。从问题领域上来看,人权等问题往往是非政府组织所关注的焦点。当前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经对主权国家的行为施加了各种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是国家所不能忽视的。本文结合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对非政府组织在当代世界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影响国家行为的方式及其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试论全球化对国家自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全球化的政治影响 ,国内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全球化挑战国家主权的角度来进行讨论。本文认为 ,应该把国家主权与国家自主性区分开来 ,全球化削弱的是国家自主性而非国家主权 ;全球化对国家自主性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全球资本市场、国际法、全球通讯、非政府组织、政府间组织等全球化因素制约了国家自主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一方面 ,应当坚决捍卫国家的绝对主权 ;另一方面 ,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也要接受国家自主性受到制约这一现实。  相似文献   

9.
在公共外交的行为体系中,行为主体主要包括政治国家和社会公众,而社会公众随着公民社会和全球化的发展,又不断衍生出新的行为体形式。公共外交经历了国家主导型、公众参与型、非政府组织参与型和多主体互动型,通过剖析公共外交的不同理论模型,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对异域的想象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中国电影之中,美国作为我国电影异域想象的重要对象,近年形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体现了矛盾的特征,美国一方面作为梦想中的天堂呈现,另一方面又以现实的人间形象出现在众多影片中,而这种矛盾的特性,必然有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非政府组织活动合法性的前提是取得相应的法律人格.法律人格的保障主体是国际政府间组织和主权国家.具有法律人格的非政府组织将享有特定的优惠待遇.这就为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国内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从宏观上来说,非政府组织还是附属物,它们的力量来源于其他国际行为体的力量,这就大大限制了非政府组织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2.
俄国在美洲的殖民活动曾比较活跃。后来之所以失败,一方面因为俄国农奴制的落后和俄美公司商业和政治上的失败;另一方面,俄、英、美在美洲的争夺目趋激烈,俄国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被迫调整对外战略,退出美洲而保障它在欧亚的势力。俄国的北美殖民活动及其退出对北美地区及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理性选择与贫困缓解——基于国际NGO教育扶贫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尔曼为代表的理性选择理论出发会发现,作为"理性人",国际NGO扶贫行为的理性选择与我国的贫困缓解息息相关.国际NGO的扶贫行为,一方面出于组织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理性选择因素,另一方面又因其海外性、嵌入性而不能不作出社会理性选择.国际NGO的社会理性选择直接影响了这些组织在我国的扶贫方向与内容,而其个体理性选择又直接决定了这些组织在我国独特的扶贫路径与方法.为了实现缓解贫困的"效益最大化",国际NGO必须兼顾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在二者之间作出灵活的理性选择,即吉登斯的主体-结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4.
马佳妮 《江苏高教》2021,(4):107-115
国际学生在一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在国际学生的招收和使用上,国家和政府不是被动的接收者,政府在国际学生的招收和使用方面扮演重要的建构性角色。通过梳理和解读国际学生流动政策和措施,文章进一步厘清了21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国际学生流动政策背后的新自由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逻辑。欧美发达国家一方面意识到争夺国际学生对于在"全球人才竞赛"中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为照顾本国日益消极的舆论和选民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严格缩紧国际学生的移民签证。在不同阶段或者不同执政党领导时期,国际学生流动政策呈现出以国家利益为轴心,在新自由主义与民族保守主义之间来回摇摆的演变态势。如何在激烈的"全球人才竞赛"中保持优势与照顾到更加民族主义的国内舆论之间保持平衡,成为欧美国家国际学生流动政策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新型政社关系、培育民间组织的重要途径。在和谐社区建设中,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三方通力合作,坚持政府主导,运用市场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项目管理。一方面提高政府的基层公共服务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满足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福州市作为省会城市,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发展路径,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的深化带来了民间组织的“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民间组织需要向政府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在社会治理上存在失灵现象,需民间组织发挥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民间组织与政府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政府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而民间组织协助政府解决改革深入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二者在合作模式下的协同治理中不断得到加强。民间组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选择行为,从近期来看,政府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但从长远来看,民间组织的民间性将逐步得到加强,其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会逐渐增强,与此相应,社会治理的架构也随之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走向政府与社会共同实行的民主治理。  相似文献   

17.
在中美青少年德育的各种载体中,首属群体家庭在两国青少年德育中的职能差异较大,中国家庭承担着传承传统伦理道德的责任,美国家庭则承担着传承宗教道德观的职责。次属群体学校、宗教、社区、大众媒体等在两国德育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中中国的学校作用突出,而美国的宗教则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新兴的德育载体,青少年NGO在两国德育中也日益扮演重要角色,中国青少年NGO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美国青少年NGO已较为成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际教育援助三大主体的国际组织、援助国政府、NGO近年来形成多元、多层、多途径合作的局面,特别是政府与NGO,基于对彼此资源的相互依赖,形成不同的合作模式,其合作机制值得深讨。日本作为经验丰富的援助大国,政府与NGO的合作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话协商""助推NGO发展"三大制度结构来实现的,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双方根据不同的"资源依赖性"与"组织身份定位",组合成"伙伴型""合同型""延伸型"合作关系。在"伙伴型"关系中双方构成对称性依赖关系,维持各自的组织身份,在"合同型"关系中形成非对称性依赖关系,NGO虽然自主却也受政府的条件牵制,在"延伸型"合作关系下NGO过度依赖政府,致其依附型发展。  相似文献   

19.
Community colleges are unique amo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ir potential access to local appropriations as well as state funding. A total of 26 states reported to the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in 2001 that community colleges in their states received some share of local funding. Using data for 781 public community colleges, we explored the implications of resource dependency theory for mission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dual-funded and state-funded colleg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ir student bodies, programming, expenditures, and outcomes. These difference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increasing dependence on state funding for 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roles these institutions play.  相似文献   

20.
环境正义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凸现了人类环境伦理观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另一方面,彰显了国内环境公正、国际环境公正与代际环境公正的基本理念,标志着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美国环境正义理念进一步影响世界各国国内环境法律与政策,并且在一些国际环境框架公约中得到明显体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经济飞速发展之时,环境正义理念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