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济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即道德观念的多元性,道德行为的冲突性,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矛盾性,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一是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完善德育机制,优化德育功能;三是加强道德实践,实现知行转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矛盾,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单一的德育课程不能满足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高校教学中,有必要将德育教学理念渗透在各科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学英语是高校的重要学科,英语学科的语言情景是进行德育的优良土壤.  相似文献   

6.
黄墨馨 《成才之路》2011,(11):23-23
青少年的德育,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德育常常孤立于学生生活之外。在德育的实施中,我们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学生生活的真实背景下进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学生接受的是德育课程知识的因素(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而真实的、丰富的学生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这是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校在德育目标培养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必须要注重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与意志、道德行为综合目标的实现并提出一系列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受教育者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提供道德认知,增强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可德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在社会转型和生活剧变的新时期,德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更艰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是教育和受教育的互动过程。德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参与德育的实践活动,使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达到自我教育,知行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幼儿德育既要发展幼儿道德认知,又要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感,还要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文章对幼儿德育的特征、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姜萍 《云南教育》2001,(21):9-9
一、培养自律精神要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入手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它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产生自律行为。道德问题除了道德认知外,还有不可忽略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如果只重视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的培育,那么德育就存在缺陷。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自律精神首先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德育素质,这是自律的基础。二、自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细胞”“自律”是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2.
活动性德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或创设一个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环境,学生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自主提高道德认知、克服困难、规范道德行为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二者关系密切,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近期,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知行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人们道德知行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须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氛围;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搭建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德育视野中的道德认知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将道德认知理解为对道德知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所进行的积极的觉识、判断、推理,并始终突出其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相并列、相整合的特性;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基于某种道德原则的认知心理形式,而在于道德理性的培养,其关键是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主体发展性德育实践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阐述主体发展性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一个人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听其口若悬河的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7.
道德量化评价普遍存在于小学德育实践中,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它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道德量化评价对小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发展均有不良影响,道德量化评价规定有限的行为为道德行为,以能否做到这些行为和完成的数量为判断道德水平的依据,这是不科学的,它不能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学校德育的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德育有效性,家长和学校应取消道德量化评价,改用其他更为合理的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8.
道德量化评价普遍存在于小学德育实践中,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它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道德量化评价对小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发展均有不良影响,道德量化评价规定有限的行为为道德行为,以能否做到这些行为和完成的数量为判断道德水平的依据,这是不科学的,它不能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学校德育的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德育有效性,家长和学校应取消道德量化评价,改用其他更为合理的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9.
张恬 《教育导刊》2011,(12):72-72
幼儿身上常常出现类似案例中的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往往嘴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为上却大相径庭。反映出幼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一般而言,幼儿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道德认知内化后会指导幼儿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知的体现,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的不断改变,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挑战。当今多数大学生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差,道德选择不明确,道德观念缺乏等问题。只有解决好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增强德育实效性这一课题,从德育的内涵、德育面临的问题和增强德育实效性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行为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