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在生活和学习中,总是喜欢自己看一看,听一听,试一试,摸一摸,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就要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课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机会,真正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只有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目的。一.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以往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都是以课堂板书教学为重点,以学生一遍遍机械的朗读为主要形式,形式单一,过程枯燥乏味,识字效果不佳,渐渐使学生…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快乐地学习,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应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提倡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动”,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动”,拨动兴趣之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应正确认识“动”的涵义,这也是让课堂教学“动”起来的基础.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包含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是不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也就是要求学生“动”起来.而此处的“动”,不但有“学生做、学生说”这类显性的动,更重要的是有“学生想、学生思”这类隐性的动.高中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启发学生思维.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维“动”起来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可动”,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会动”.  相似文献   

6.
人的发展依赖于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得以发展的基础 ,创新教育要求老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促进思维的发展。复式教学是通过“动”“静”交替教学来完成同室多级多学科任务的 ,所以它具有时间少 ,任务重的特点 ,为了克服这一矛盾 ,我们精心设计“动”“静”教学 ,使“动”“静”皆为学生思维发展营造条件。现以宝剑山复式实验点为例 ,谈谈复式班学生课堂中的创新思维活动。一、“静”时自学 ,“内储”展示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注意掌握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于学生的是否参与,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自主学习真正确立了学生主体发展和自主发展的地位,因此数学教学应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去思维、去体验。在“动”中获真知。  相似文献   

8.
覃荣杰 《中学文科》2009,(17):109-110
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享受化学课堂,是一种更能体现学习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有了更多“动”的可能性和空间.因此研究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对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其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活动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让学生所有感官都充分发挥作用,已成为新的课题。本人通过实践发现,采用“五多”方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者、思考者和探究者。然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滑起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课谨教学的活跃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诸如“满堂问”“满堂彩”等,  相似文献   

11.
该紧密联系实际围绕“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学化学”展开论述。首先,章站在化学教改的高度提出论题;然后,从“更新观念”、“给学生动的机会”、“将‘动’由‘使动’提高到‘自动’、‘独立动’”“‘四动’关系”、“动的条理”等几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通过论述,告诉读: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运起来学化学,更新观念是前提,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关键,而最终学生能独立地“动”是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探求问题,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收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 ,学习必须做到“眼、耳、口、手、心”五到。在推行素质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 ,教师更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 ,使它们积极地“动”起来 ,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发地、积极地“动”起来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一、故事引入 ,能让学生动起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课堂上 ,只有让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真正地“动”起来 ,也才不会“人在曹营心在汉”。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对学生说 :“今天 ,…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世纪新一轮中学课程改革标准中,生物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我认为,要实现这一变革,绝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说”起来。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一、运用“尝试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可见.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积极去探索、去思考,如此一来,就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而“尝试法”教学,能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指导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让学生“动”起来,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动”是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应该将“动”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的全过程。通过学生主动“活动”,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动”中感悟,通过“动”去实践、去探索、去质疑、去发现。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可听、可见、可感的工具性、情感性学科。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和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崇高真挚的情感和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从而吸引每个学生的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真正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①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兴致“高”起来。②挖掘活动因素,让学生的感官“动”起来。③开放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诱发快乐因子。  相似文献   

19.
詹林城 《教育艺术》2002,(12):23-24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 ,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基础 ,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真正实现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的理想教学境界 ,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现结合课堂教学 ,谈几点体会。一、创设氛围———求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20.
马建萍 《成才之路》2009,(35):63-64
以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活动、积极探究、自我感悟为特点.以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是政治教学的方向。在政治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体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政治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呢?关键在于: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