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制作假新闻在美国正迅速发展为一门生意兴隆的行业。随着许多一流的原电视记者和节目制作人大量涌入公共关系公司,制作假新闻的技巧也更加高明,日臻完善。现在,公共关系公司每天都向全国700多家地方电视台和全国性电视网提供这类貌似新闻的录像带,使假新闻充斥美国的荧屏。去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一则关于汽车座位安全带不安全的报道。记者马克·菲利普在报道中说,这种座位安全带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不但不能保护人们的生命,相反,还可能因之丧命。随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新闻种类中,社会新闻出现假新闻的频率相对较高.追根究底,除了记者的功力、职业素养之外,报道"失衡",是导致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以平衡报道避免假新闻,这是从事社会新闻采编的必备技能,也是媒体远离假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3.
陈力丹 《新闻界》2013,(18):18-21
<正>近些天,我国重量级媒体接连爆出假新闻,造成这些假新闻的原因,大都在于以主观愿望为标准选择来衡量新闻,不加核实即刻转发,忽略了基本的新闻职业规范:客观报道和平衡把握。一、揭露性报道要保障事实的真实美国发生斯诺登泄密事件后,各方面批评、揭露美国在网络上侵犯人权的报道较多。我国官方在这个问题上持谨慎态度,但传媒可以借此机会揭露一下美国。作为报道者,可以有这样的观点或立场,但在具体操作上,遵循职业规范是工作的前提,然而我们这方面做得并不好。  相似文献   

4.
智媒时代,假新闻泛滥,机器人新闻的出现和技术巨头的垄断进一步削弱了美国专业新闻的运营基础,美国新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美国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院长爱德华·瓦瑟曼教授认为,美国新闻教育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消亡;机器人新闻可以让假新闻难以为继,也可激励专业新闻更富创造性;美国新闻教...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闻制作水平提升、记者综合素养不断提高这些进步之外,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却出现了不应有的下滑趋向,一些不良的新闻现象不断发生,如假新闻的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分析新闻记者发布假新闻有失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及原因,对解决这类问题的相应对策进行思索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必然会出现新鲜事物,新的媒介技术,也在影响着网络环境,尤其是假新闻的出现对网络环境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在2018年,也是假新闻比较猖獗的一年,假新闻也出现了以下特点:社交媒体在虚假新闻生产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专业媒体忽视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真实缺乏核实、假新闻更加博人眼球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辟谣难。假新闻最直接的危害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新闻真实必须是新闻工作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如何应对假新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核实新闻真实性、人工智能解决识别假新闻困境。  相似文献   

7.
李祖立 《新闻界》2004,(2):75-75
2003年4月,在新闻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丑闻:美国《洛杉矶时报》资深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制作假照片而被炒鱿鱼。消息一出,世界新闻界哗然。一个有着25年新闻摄影历史的摄影记者居然断送在一张假新闻照片上。这一事件警示我们,违背新闻规律,制造假新闻的人终会被唾弃。只有严格新闻纪律,恪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人,才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尊敬和爱戴。我们说诚信才是新闻的生命。诚信是金。造假:新闻界的禁区布莱恩·沃斯基事件在世界新闻界掀起了掀然大波,广大新闻工作者对这一行为表示愤慨。然而,对布莱恩·沃斯基的行…  相似文献   

8.
<正>在2013年记者节前夕,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两大假新闻,南方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虚假报道中联重科,而北方则以黑龙江省穆棱电视台韦洪基提供材料报道《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两则假新闻的泡制者全是真记者。真记者做假新闻,对新闻从业者来说,是讽刺,更是教训。一、假新闻事件折射出编辑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  相似文献   

9.
周伟 《今传媒》2012,(2):150-151
"洋葱"新闻在美国诞生已有20多年,现在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恶搞新闻集结地。它以制作专业假新闻为最大特色,在报业衰弱时代,它的发行量却不降反升,成为报业一个特殊的案例。恶搞新闻文化最早产生于美国,这与美国特有的代际更替和幽默文化不无关系。其对传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新诠释、对传媒话语的解构和文化民粹主义倾向这三方面。无论中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恶搞新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存在主义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伟 《报刊之友》2012,(2):150-151
“洋葱”新闻在美国诞生已有20多年,现在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恶搞新闻集结地。它以制作专业假新闻为最大特色,在报业衰弱时代,它的发行量却不降反升,成为报业一个特殊的案例。恶搞新闻文化最早产生于美国,这与美国特有的代际更替和幽默文化不无关系。其对传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新诠释、对传媒话语的解构和文化民粹主义倾向这三方面。无论中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恶搞新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存在主义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段时间以来真是假新闻不断,堪称一个假新闻泛滥的季节,炒作公司香水女孩被逼退学的假新闻、80后女拒让座遭愤怒男钞票猛抽耳光的假新闻、李湘怀上双胞胎的假新闻、浙大女狂骂浙大教授的假新闻、女大学生脚踢孕妇的假新闻.高频率出现的泛滥的假新闻极大地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如今公众看到一个稍显反常、很吸引眼球的新闻,就会在心中本能地问一句,是否又是一条媒体炒作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2.
杨清波  屈凌云 《军事记者》2003,(1):35-35,38
近几年,假新闻源源不绝,社会、经济、娱乐、科技等领域都难逃“此劫”。上海某新闻杂志特评选出了中国2001年十大假新闻,其中有最富有想象力的假新闻、最伤中国人自尊心的假新闻、最让人作呕的假新闻等等。因新闻失实而引起的一波又一波娱乐新闻官司或扬言要打的官司也早已不成“新闻”。新闻报道应该真实,这是新闻工作应遵守的共同准则,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可近年来,媒体假新闻层出不穷。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假新闻缘于激烈的报业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报业竞争日益激烈。在市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新闻真实性面临新的挑战。2010年,著名作家金庸逝世的假新闻源自一家主流媒体旗下的网站,此外,《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鲁迅作品大撤退》等假新闻也始于互联网。这种虚假新闻是单个报道的内容信息与事实真相完全不符,伪在微观,或日具体新闻报道失实,此即新闻真实性与互联网遭遇所出现的变形。贾亦凡等人在《2010年十大假新闻》中介绍的十大假新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传媒竞争日趋激烈,虚假新闻也屡屡不止。虽然这些假新闻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却并非毫无规律可循。研究其规律,对打假大有好处。一、假新闻的特点 (一)规避风险,大胆造假 近三年的“十大假新闻”,就内容方面来看,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是假新闻的重灾区。2001年的“十大假新闻”中这类  相似文献   

15.
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公布和查处的若干虚假新闻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把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有的记者编造采访行为,没采访就写访谈.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一条典型的记者自编自导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6.
冯惠慧 《报刊之友》2011,(11):37-38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类虚假新闻正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体上,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表彰个人事迹、宣扬党政风气等所作的"正面报道"。这些为树立典型、谋取功利而过分拔高的一些不实报道,姑且称之为"正面假新闻",正在危害着我们整个社会,然而即使它们被揭露出来,也难以引起媒体足够的重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论是从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的假新闻,无疑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原则,应该引起新闻业界的足够重视。本文着重对正面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表现进行探讨,以求得如何避免此类虚假新闻的产生,净化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17.
冯惠慧 《今传媒》2011,(11):37-38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类虚假新闻正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体上,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表彰个人事迹、宣扬党政风气等所作的"正面报道"。这些为树立典型、谋取功利而过分拔高的一些不实报道,姑且称之为"正面假新闻",正在危害着我们整个社会,然而即使它们被揭露出来,也难以引起媒体足够的重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论是从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的假新闻,无疑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原则,应该引起新闻业界的足够重视。本文着重对正面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表现进行探讨,以求得如何避免此类虚假新闻的产生,净化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18.
假新闻剖析     
假新闻剖析杜宝风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介上失实报道和假新闻屡屡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败坏了新闻工作的声誉。为此,摆在新闻界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假新闻给社会、给新闻事业带来的严重危害,积极进行新闻“打假”。纵观这些年来在一些新闻媒介上...  相似文献   

19.
美国<纽约时报>分别于3月13日和16日发表了<布什当政:一个预制新闻的新时代>和<现在播出假新闻>两篇文章.文章披露,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以及在众多领域内"制造新闻",从而达到为自己的政策包装、开道的目的.一系列内幕显示,美国政府在制作新闻方面投入之巨、渗透之广以及它的影响之深,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20.
遭遇假新闻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但不容避讳的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报道也不时出现,并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传播这则假新闻的"话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