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模式的表现高校后勤保障服务模式,就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内,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一种方式、方法。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作为一  相似文献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与现状高校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后勤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宗旨,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后勤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为此,2000年国务院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后勤改革,大多数高校后勤保障模式基  相似文献   

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各地高校后勤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如何正确选择适用于本校的后勤服务保障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文章通过总结国外高校后勤服务典型的成功范例和实践经验,分析了国内现存的各类后勤服务保障模式,进而对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模式选择的依据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5.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历经了十多年的改革,沉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广义角度讲改变了建国以来的传统计划模式,创新了高校服务体制,推进了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市场渐进性的接轨。从狭义的角度讲,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自身根据地域和学校现有的条件形成了现行的三种管理形式,即:自主管理型,混合管理型,联合管理型的后勤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一、构建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考核体系的意义引入考核机制,提高后勤服务管理,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保障,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优质的后勤服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是教学、科研工作的保障。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  相似文献   

7.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定位问题、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化的管理模式与适应机制问题以及社会化的具体进程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模式是;小机关+多实体+企业化+大服务。  相似文献   

8.
高校后勤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已走过十多年历程。随着时间推移和形势发展,当下的高校后勤,正如高校教学、人事、财务、学生管理等职能部门一样,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探索前行。研究高校后勤"窗口"服务模式,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方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也是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非社会化、准社会化、完全社会化这三种后勤保障服务模式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区域、成本效益、后勤生活安全是影响高校后勤保障服务模式选择的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和实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规范,是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组建法人实体深化,促进高校后勤员工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文章从揭示当前各级各类高校后勤服务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与改革和发展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办事效率不高。服务工作难到位的共性问题入手,着重阐述了制定和实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规范的意义、原则和实施规范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性工作环节,旨在推进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经了十余年的时间,通过探索性的改革,逐渐建立起新型的现代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并在改革与创新上实现了全新的突破。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总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独立法人型;二是社会联办型;三是自主管理型。并通过三类形式来实现高校自身的后勤保障性的服务,使高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渐进性的与社会化的服务接轨,使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杨海 《中国教师》2013,(Z2):106-107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后勤集团纷纷组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使高校后勤的基本设施、服务条件、服务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其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也有了极大提高。但高校后勤服务及保障能力距离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目标、距离高校师生员工的期望尚有不少的改进空间。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进行科学的分析、按照项目  相似文献   

13.
高校后勤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条件与保障,必须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的现况,创新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从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观念、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以及管理过程等对个方面,改革创新其模式,以提升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水平。本文就来浅析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问题,并对其创新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高校后勤实体担负着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保障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实体已逐步形成适应自身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后勤实体面对的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标准逐年发生变化和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实体不断强化后勤服务工作机制建设,以适应变化。  相似文献   

15.
《高校后勤研究》2011,(1):2-F0002
按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要求,谋求新的后勤服务保障模式,2000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成立后勤集团,迄今已走过十个春秋。十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后勤集团勇为人先,锐意改革,从集团成立之初的机构建制到新集团成立后三个部、八个职能中心的现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三种典型模式的涵义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三种典型模式,并就三种典型模式进行了全面比较,为政府和高校制定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高校后勤接待行业归属于高校后勤保障工作体系,其发展环境、服务对象、表现形式及服务内涵都有别于社会酒店、会议中心及公务接待,其自身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行业特点。在后勤社会化变革的进程中,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自身定位、发展环境及服务对象的需求不尽相同,其中一部分高校后勤接待行业,已经完全脱离了计划经济模式,具备了独立法人资格,实现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调配各项资源、主动调整经营  相似文献   

18.
一、高校后勤物业运用6S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各有千秋。有的高校采用了校内模拟企业化后勤保障服务模式,也有的高校引入了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经营模式,而大多数新建的大学城或校区及部分规模较小的学校则采取了市场化的服务方式,运行方式不同,目标管理一致。随着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刘树琛 《教育》2012,(23):52-53
高校后勤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基本目标是高校后勤社会化。自1999年高校后勤改革大幕拉开以来,由于高校后勤系统的特殊性、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服务系统承接能力不足等原因,当时,后勤系统实现了企业化管理,但在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的成效并不大。这一现实中,围绕提高质量、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等目标,讨论如何强化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后勤改革的"企业化"实质高校后勤是指为高等学校师生员工提供生活保障服务的组织,分为教学后勤、科研后勤和师生生活后勤,具体包括餐饮、住宿、物管、交通、医疗卫生、水电、基建与维修、教工幼儿及中小学  相似文献   

20.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形成了几种模式;高校后勤改革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矛盾,制约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根据目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