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代表作,小说以书信体的格式描述了一位逆来顺受的黑人女孩如何演变成在经济和精神上都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该小说是成长小说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通过对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挖掘,分析其身份认同的渊源和表现,进而研究沃克黑人女性意识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她在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中详细描绘了艾丽斯.沃克所指的三种类型的黑人女性。年幼的珍妮和她的外婆南妮是第一类黑人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须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迫。珍妮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在前两次婚姻中,她是被白人和黑人社会训练成“非凡的”、但内心却遭受“相反本能”折磨的黑人女性。在第三次婚姻中,珍妮获得了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尊重,在小说的结尾,她实现了自我,此时的她是沃克所指的黑人新女性。  相似文献   

3.
艾丽斯·沃克将黑人妇女的解放、黑人妇女文化价值的弘扬,视为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责任。黑人社区的暴力事件是黑人作家作品中的一条重要线索,而在在沃克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透过父亲对女儿的暴力鞭打,艾丽斯沃克给我们传达的,是黑人女性在黑暗世界中对两性相互理解的探索和对未来光明的追寻。  相似文献   

4.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先驱,其小说《他们眼望上苍》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表现了黑人妇女寻找自我、争取解放的精神追求。美国黑人女作家、妇女主义的创立者艾丽丝·沃克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小说《紫颜色》中进一步探讨这一主题。两位作家在小说中运用了与大自然、日常用品和服饰相关的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充分说明了两部作品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紫色》是美国黑人作家爱丽丝.沃克最成功的作品,通过对种族问题和性别歧视问题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自立自强走向新生的历程进行的社会现实写照,描述了女主人公茜莉的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分析茜莉从缺乏自我意识的黑人少女到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的成长过程,探讨该书作为一部成长小说的主题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非裔美国文学,也称黑人文学的历史相当漫长,名家名作不计其数。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受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影响,莫里森常把黑人的神话和民间传说融进作品中,她善于熟练地运用黑人语言和对话,为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路。在莫里森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宠儿》创作思想深入,创作技巧独特:不可实现的乌托邦理想、历史与现实的交替反复、时空顺序的颠倒错位、魔幻与荒诞尽情地融入,泛中心、多线条的小说主线—点、线、面交织。莫里森为《宠儿》编织了一张网,这张网涵盖了有色人种的苦难史,记录了黑人传统、黑人性格以及黑人美学。《宠儿》告诫黑人根据自己的标准而不是白人的标准去找寻失去的爱及自我。  相似文献   

7.
居主导地位的基督教思想为西方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提供了理论依据。艾丽丝·沃克在其创作实践中对基督教思想的质疑和解构彻底颠覆了上帝创造人,上帝是白种人的观念。沃克的创作思想契合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点,认为万物皆上帝,黑人和白人平等,万事万物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涉及到了黑人社区与个人的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的问题。莫里森认为,黑人个人一定要回归社区,回归黑人性,因为黑人社区是黑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莫里森对于黑人社区与个人关系的思考较为明显地反映在了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本文拟对这一关系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紫颜色》是美国非裔女作家艾丽斯· 沃克的代表作. 小说不仅表达了其对于"非洲之根"的认同,更体现了对于非洲异邦的疏离感. 因此,艾丽斯· 沃克的民族意识呈现出既带有种族性又带有美国化的矛盾特质. 这种矛盾的民族意识表明,沃克对于"非洲之根"的探寻是为非裔美国人在主流话语中争夺话语权,谋求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为美国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存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突出了母亲、迪伊和麦吉这三个黑人女性人物的性格和矛盾冲突。本文将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文本以凸现文章的主题,以便使沃克的这一作品得到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11.
美国知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深刻地探讨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生存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黑人女性渴望翻越种族歧视的藩篱获得白人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她们渴求摆脱性别歧视获得社会的认可。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的四位黑人女性的分析,展示她们进退维谷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黑人男性成长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男主人公奶娃如何在南下寻宝旅程中日渐成熟,从一个黑人纨绔"富二代"成长为担当家族种族大任的成熟男人,以及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藉此试图构建黑人精神家园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女权主义作家艾丽斯·沃克一生致力于黑人妇女的解放,她通过写作试图拯救处于双重压迫中的黑人妇女,在《紫色》中以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塑造了多个同时拥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角色,其中以西丽最为典型。西丽在自身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融合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认同并获得解放,成为沃克笔下两性和谐的成功楷范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他们眼望上苍》是赫斯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赫斯顿打破了卑贱的黑人妇女形象的固有模式,塑造出一个在二十五年间三次婚姻中不断寻找自我的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珍妮。小说为当代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奠定了框架。  相似文献   

15.
从艾丽斯.沃克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的写作背景为出发点,用小说的真实语言作为例证,从遣词、造句、谋篇和修辞对这部小说的英语写作特点进行分析,让这部经典的小说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小说大家.其小说展现了市民阶层的生活,表现了十九世纪初的中国都市风貌.这种特定的小说题材,不仅形成了张恨水小说的创作个性--长处与短处并存,而且反映了其世界观中积极和消极因素的彼此消长.  相似文献   

17.
身份认同是美国黑人文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描述了美国黑人在探索身份认同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文章主要针对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认为小说首次使用黑人小女孩做故事的主角,关注黑人小女孩在种族歧视下的“忧伤”和迷失,是美国黑人题材小说的一个新突破.从种族歧视下的亲情错位、文化殖民中的爱情之殇、“双重意识”下爱的变异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解构,分析了种族歧视的内在化所导致的爱的缺失和变...  相似文献   

19.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里显示出她对黑人女性的出路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她的小说里主要通过四个女性描述了黑人女性所受到的双重压迫,指出黑人女性要找到出路就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才能真正地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20.
陶芸 《职大学报》2014,(5):71-74
托尼·莫里森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例如《宠儿》、《爵士乐》和《乐园》等等,侧重于对农奴制与黑人问题的思考和探讨。音乐在黑人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身份和地位。《宠儿》这部小说中折射出黑人多种传统音乐元素:塞丝、保罗·D身上所体现的布鲁斯音乐和贝比·萨格斯所代表的非裔基督教的音乐等。文本弘扬了黑人文化的价值观和魅力,提升了黑人社区中个人自我发展的空间,鞭笞了罪恶的奴隶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