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经济”这个“世界毒瘤”,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势头不断地扩大其规模。日益庞大的“地下经济”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地下经济”活动产生的危害所引起的乘数反应,已经远远超越了它自身的范围和纯粹的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地下经济”约占经济总量的10%,而学者们则认为这比例可能高达15%至20%。伴随着巨大规模的“地下经济”,是巨大规模的地下洗“黑钱”活动。  相似文献   

2.
廉锋 《世界发明》2009,(12):47-48
撒切尔夫人曾说:“英国的经济可以没有政府,但是不可以没有设计。”杨振宁则预言:“21世纪将是设计的世纪,一个不重视设计的国家将成为明日的落伍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设计已经被视为强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国策,是创意经济时代的朝阳产业,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采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要实现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职能的电子化、网络化。在国外.电子政务最主要的是实现公共服务的职能.而在中国,电子政务却要先担当起市场监管的职能.这不仅是因为目前中国经济市场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更是因为“金税”、“金关”等金字工程的实施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大鼓人心。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旭  罗季 《预测》2004,23(1):7-10
本文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探寻我国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并实证分析了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联性,发现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不存在长期的均衡联系和反馈作用。结论是我国目前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调控能力十分有限,即未表现出“带动效应”,也未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地下经济的危害、成因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地下经济的浪潮仍严重冲击着地上经济。本文在分析地下经济形成的经济、制度、文化三方面原因基础上,指出地下经济对国家宏观调控、国民收入分配和政局与社会的稳定的危害,并提出采取经济、教育、法律和行政四种综合手段抑制地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何优化数字生态环境激发区域创业活跃度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管理问题。本文基于制度逻辑理论,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中国31个省区市为案例,检验了数字政府、数字基础、数字经济、数字能力与数字社会5个条件对区域创业活跃度的组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政府、数字基础、数字经济是区域创业活跃度的必要条件,其重要性程度依次为数字政府、数字基础与数字经济。存在“政府统筹—市场决定型“”政府赋能—市场调节型“”市场调节—社会助力型“”政府统筹—社会助力型”4类产生高创业活跃度的制度组态。存在3类产生非高创业活跃度的制度组态,呈现出以下2个特征:数字生态中各要素均表现不佳;在缺少政府统筹或赋能的情况下,即使市场发挥调节作用,也不能产生高区域创业活跃度。研究揭示了数字生态影响创业活跃度的多元路径,对优化地区数字生态环境,更好激发市场主体创业活力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郑振宇 《未来与发展》2011,34(9):28-30,102
低碳经济时代呼唤着我国政府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我们应借鉴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的“政治敛合”和“经济敛合”概念及思想,并立足国情,对政府管理从理念到行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创新,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阳群 《情报杂志》1994,13(6):37-39
对“经济信息”的理解迄今未取得共识。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试图对经济信息的概念、范围和特征等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落幕的“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诸多专家指出,中国几年未来改革的重点是政府转型。构建一个高效廉洁、职能明确的政府,对当前的中国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效率工资理论的“怠工模型”解释了“高薪养廉”和“高薪防怠”措施对于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李晓娣  饶美仙 《科学学研究》2023,(11):2086-2097+2112
以全国228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NCA与fsQCA探究数字经济赋能科技创新的组态路径,并以“准胡焕庸线”、城市规模、是否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等为分类标准,剖析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存在引致城市高科技创新发展的单个必要条件,但产业融合对于城市高科技创新发展发挥相对普适作用。存在两条等效的引致城市高科技创新发展的组态:“政府助力下技术主导型”“政府助力下环境主导型”,数据基础和治理数字化存在潜在替代关系。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组态路径具有明显的区位异质性、规模异质性及政策效应异质性,整体来看产业融合、政府支持、信息基础设施是各类型城市高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研究结论打开了数字经济赋能科技创新的“黑箱”,为各类型城市借助数字化驱动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胡清友 《预测》1992,11(3):2-4
1 微观经济预测相对发展缓慢的原因自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预测科学,尤其是经济预测科学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繁盛时期,在经济预测中,宏观经济预测发展最快,国家成立了一系列专门机构如国家经济信息中心、政府各部门的预测机构等,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型课题研究,如“2000年的中国”、“中国人才需求预测和教育规划”等。许多预测研究成果开始在我国宏观经济重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本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根据不同的假设和定义,测度经济增长中各基本投入要素的贡献,发现40—90%的增长可以归因于“技术进步、知识增长和创新”。目前,技术创新日益引起产业界、科技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农民合法经济权益的保护与各级政府和于部是否很好地履行职能密切相关。各级政府和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应该成为农民权益的维护者和建设者,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转变职能、履行职能。下面着重阐述政府在维护农民经济权益中所应负的职能和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地下经济的浪潮仍严重冲击着地上经济.本文在分析地下经济形成的经济、制度、文化三方面原因基础上,指出地下经济对国家宏观调控、国民收入分配和政局与社会的稳定的危害,并提出采取经济、教育、法律和行政四种综合手段抑制地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亚洲的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由于其经济发展速度快,被人们称为亚洲“四小龙”。这些亚洲国家或地区的成就被称为“经济奇迹”,其成功基于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泰国的政府和技术专家以及实业界领导人认为泰国应该采取这种战略。  相似文献   

16.
2017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理的报告全面、客观、务实,不回避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挑战,却又凝心聚力、催人奋进。采用词云图等方法,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定量指标和重点区域作了梳理和分析,三大特点:(1)“改革”的笔墨最重,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83次;(2)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民”和“群众”分别被提及40次、28次;(3)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政府依然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砥砺前行。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视角来看,政府工作报告给学科提出了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和决策咨询问题,主要包括:“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空间治理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精准扶贫和创新驱动发展等,亟待开展扎实和深入研究,为国家相关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也是中科院作为高水平科技智库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光荣使命,也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保持快速发展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江成 《科学与管理》1997,17(3):16-17
<正> 进入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6年开始,随着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简称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各国经济和科技界的关注。亚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进行“1996年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工作中,详细考察分析了该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并发表了专题报告,从知识经济在经合组织的发展状况、知识经济理论和政府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政  相似文献   

18.
信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立足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分析,详细讨论了信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信息经济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调整政府行为,促使企业向知识密集型转换等措施,以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确保我国经济在信息社会中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李鹏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当前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区域经济要在竞争中崛起,必须增强科技的“首位”意识,把科技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推动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谈谈对知识经济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勇 《现代情报》2003,23(8):4-5,8
本文对将“知识经济”定义成“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当前较为流行的做法进行了反思:“知识经济”不等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出“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是“知识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现代高新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化与经济知识化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