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的目的就是要从采访对象的身上尽可能多地挖掘出新闻"宝藏"。"宝藏"的挖掘首先要开启被采访对象的心门,如何使这扇门开得顺利,这就需要有恰当的提问方式。问题提得好,会让被采访对  相似文献   

2.
顾晓平 《采.写.编》2001,(3):34-34,36
成功的新闻写作来源于成功的采访,这已经成为新闻业中人士的共识.新闻界的前辈们曾有"采访是新闻写作之母"、"七分采三分写"等论断.但如何取得采访成功,新闻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览中外"大家"的采访,我们就会发现,成功的采访无一例外地都是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3.
安利 《记者摇篮》2007,(8):10-11
所谓"两把板斧",我个人认为:就是记者在舆论监督报道采访中,对被采访者的两种技巧如何巧妙恰当的运用。一、采访中的"软手"通俗地讲,"两把板斧",即为采访中,记者的"软硬兼施"手段。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记者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取一手资料,采用了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因为其隐蔽性,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但如果电视新闻记者不能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不仅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本文根据隐性采访的特点,分析了在隐性采访中把握"度"的重要性,并说明了记者应当把握好哪些"度"。  相似文献   

5.
王越 《新闻传播》2016,(4):83-84
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记者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取一手资料,采用了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因为其隐蔽性,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但如果电视新闻记者不能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不仅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本文根据隐性采访的特点,分析了在隐性采访中把握"度"的重要性,并说明了记者应当把握好哪些"度"。  相似文献   

6.
电视采访要求捕捉现场的场景气氛和细节,这就对访受双方谈话时的真实、鲜活、生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例举了心理学上的"一致吸引律"、"补偿吸引律"、"对等吸引律"、"强迫吸引律"等人际交往规律在电视采访上的应用。就是要人们掌握心理学人际交往方面的理论原理,灵活地运用到采访实践中去,从而提高电视采访质量。  相似文献   

7.
两次"茶水发炎"事件相隔5年,但却在采访对象、采访方式、具体手段方面惊人地相似。表面上看,两次事件的讨论焦点似乎集中在对"隐性采访"正当性的争论上,但仔细分析后才发现,真正引起关注的其实是"以茶当尿"这一细节设计而非隐性采访方式本身。"以茶当尿"的手法,暴露了记者的"外行",夸大了隐性采访方式在程序上的非正义特征。表面上看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实际上还反映出医疗报道专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又名"暗访",它与记者的"明察"相互配合,是调查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之一. 严格地说,隐性采访是个中性词,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第一,隐瞒了记者的个人身份和采访意图;第二,隐藏了实施记录证据的手段,而且这种隐瞒是出于记者的主观故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数码相机一直伴随我进行新闻摄影采访.至今为止,我已使用过6款数码相机,参加了'98抗洪、"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等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都较好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10.
白锡治 《新闻传播》2012,(6):252-253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电视新闻同期声采访让被采访者"照稿念"的现象有增无减。新闻采访的这一怪现象居然还很有生命力——一些图省事的记者将让被采访者"照稿念"这一做法当做快快结束采访的"捷径",乐此不疲地运用它。正是这种令电视受众看了反感的"照稿念",给新闻的真实性打了折扣。在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今天,有必要将电视新闻同期声采访"照稿念"的现象剖析一下。以求这种"图省事"的做法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尽快"消失"为宜。什么是"照稿念"?笔者认为所谓"照稿念"是指在  相似文献   

11.
采访工作是一门话语艺术,但是这种艺术在进行时通常会遇到开端困难的问题,如何为采访打造一个完美的开始,是每一个记者都极为关注的话题。而就采访政府部门的记者而言,其采访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采访工作之前,更是要努力为自己的采访构建一个适当的开端。本文主要从政府工作人员接受不同采访的心理及行为的角度出发,谈论了记者如何解决采访政府工作人员"开头难"问题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帮助记者更好地开展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12.
赵克 《新闻爱好者》2012,(18):53-54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进行舆论监督,经常需要隐性采访这一获取新闻的采访方式,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各种隐性拍摄设备的使用,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更多地出现在荧屏上。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主要依靠隐性采访对平顶山某些地方公路"三乱"、小煤矿违规生产情况的报道就曾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强烈反响。隐性采访,简单地说,就是暗拍暗录暗访。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在拍  相似文献   

13.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地记下了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出来的新闻所反映的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是戴着公众的面具在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卸下面具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引出一个"浸入式"采访的概念.本文拟就如何运用"浸入式"采访获取新闻真相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尊重采访对象首先,请礼貌地认识采访对象。笔者平时改稿,经常会遇到采访对象身份、职位、单位、姓名不清的情况,于是会问记者,记者再去费劲核实。事后交流,为什么采访时不问清楚?答曰:有几种原因。第一种是认为向采访对象当面问名字,不礼貌,可谓是"宅心仁厚"。不过,与陌生人打交道,不都是相互打招  相似文献   

15.
经常听到一些记者这样议论,采访中最幸福的是碰到一个能说会道的采访对象,不仅有问必答,而且善解人意,使记者轻松如愿地得到自己预期的答案;不幸的是碰到不善言辞的对象,需艰难地"发掘"自己所需的材料;更不幸的是遇到大放厥词的对象,道出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图背道而驰的内容.其实,我们正要谨防投我所好的采访对象,警惕那些送上门来的貌似"求之不得"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在记者繁忙的工作中,采访笔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新闻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记者的采访工具、采访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如今,记者手中早已不是一支笔、一个本了,微型录音机、数字录音笔、笔记本电脑、新功能手机等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笔 本"的传统采访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传媒领域工作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中,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领域,突出"以人为本",尤其重要.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不断更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单位需要出品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针,才能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巩固行业地位,协调发展.本文将探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与"以人为本"思想的关系,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寻求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采访不是简单的提问。一篇新闻报道通常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共同劳动的产品,要想顺利地完成一次报道,就需要记者和采访对象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记者获取采访对象配合、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里所说的"沟通"不仅仅是"提问",它强调了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关系、一个互动的过程。虽说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会因为地位、工作、财富、知识的不同而形成不对等,但是真诚和尊重是最起码的做人准则。职业原因,记者可以采访高级官员、名人、名流,也可以采访平民百姓,这给一些"新手"造  相似文献   

19.
正新闻采访是最能体现新闻记者功力的一项工作。因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石,没有成功的采访,也就很难完成合格的新闻报道。要提高采访成功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中处理好采访中几个方面的关系,对记者来说更为重要,更为实用。主动与被动的把握新闻采访,常常是直观地表现为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对话,更确切地说是围绕新闻主题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不应该是不变的"平等对话",而应该把握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媒科技》2014,(16):20-21
"澎湃"正式上线的第一天,微信公众账号"刺猬公社"采访了澎湃新闻的新闻发言人、产品总监孙翔。这是澎湃新闻对外最早、也较全面的"自我介绍"。或可让同行更多地感悟其探求的彼岸、澎湃的涛声。经"刺猬公社"授权,本刊择要刊发采访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