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慧绣 《考试周刊》2012,(92):145-146
物理新课程标准不断地深入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成为了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新课题。在物理教学中应渗透物理学史教育.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做好准备:注重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外实验及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作为其两大组成部分。因此,如何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养成科学探究素养,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摆在了我们教师的面前。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3.
黄毅 《教学与管理》2006,(11):127-128
新课程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探究分为“实验类探究”“调查类探究”“交流类探究”.在新课程交流类探究教学中,笔者以问题为导向,以讨论为基础,以反思为特征,在教学中探究,在探究中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交流探究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命题者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克服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与积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促进教学重心向知识的探究过程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近几年中在有关气体压强的试题设计中,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强调教学方式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强调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彰显了情感体验和领悟建构,是学生整体素质生成的根本途径.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的主动探究,必须确立科学的探究观.探究就是指向未知事物的探索和研究,科学技术人员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是最典型、标准的探究,这种探究至少有3个特点:(1)兴趣性.对科学探究过程及直接结果的兴趣,支撑着科技人员的探究活动,使他们自觉自愿,乐此不疲,屡败屡战,永不言败.这种兴趣是一种内在兴趣,源于探究过程和直接结果,而不是源于取得成功以后的"功利".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  相似文献   

6.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传统方法,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转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化学新课程也提出“学生要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加深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在实践中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2005年全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标准》中提到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  相似文献   

8.
赵瑞巧 《学周刊C版》2014,(3):108-108
新课程提倡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性活动,关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与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可见,初中物理探究实验非常重要,如何设计和实施探究实验,从而达到课程标确定的目标呢?我们必须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予以重视,适时地对学生介绍和点拨.初中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科学探究新理念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过去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则要求我们改变这一倾向,在教学中要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求,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主动探究的热情。学生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动的操作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是积极主动的探究合作者。教师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多的是探究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为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其必要.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教学途径,也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组织科学探究活动,防止重新出现教师积极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将学生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王玲玲 《山东教育》2003,(14):20-2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将科学探究作为理科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对现行理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学生“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地学科学”的现状,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过程中,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就是在“做科学,提问题”的教学思想引导下,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使…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之所以物理学不好,关键在于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处于混乱状态,新课程提出"有效教学",笔者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必须在养成教育上花时间、下功夫,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认识,望能有助于教学.一、养成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自主学习即课前预习,借助于该环节使课堂学习更有  相似文献   

16.
数学探究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若从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的角度进行数学探究教学,一定能够培养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这与新课程改革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和方法,阻碍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影响科学观念的养成.教师按照认知规律,用任务驱动式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去尝试建立以学生充分参与的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徐园 《物理教师》2005,26(12):11-12,14
1设计思想新课程强调“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本教学设计以“摩擦力”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旧知识和方法展开探索,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2《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大体分析(1)高中物理《课标》在这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2)本节是粤教版《物理》共同必修模块I…  相似文献   

20.
闫志雷 《考试周刊》2011,(57):170-17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能把学生的学习重点从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出发,谈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