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讲得口若悬河,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兴味索然。教师嚼的馍再好,也会使学生消化不良。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想方设法多方面地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授课气氛,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随风潜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讲得口若悬河,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兴味索然。教师嚼的馍再好,也会使学生消化不良。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想方设法多方面地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授课气氛,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试想饥肠辘辘的阿Q怎么会有好的心情去欣赏未庄的田园风光呢?下面我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为例总结了如下几条情境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那么我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句话形象地阐释了我们作为教师所应具有的教育观念——以每一个学生为本,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更加和谐。一、备好导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往,教师为了赶课时以便留出充足时间复习功课取得好成绩,通常将导言课以这样的形式代替:"同学们好,我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此,面对情境中的困惑,教师应该“对准音调”,立足学生实际,提升自我素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弦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此,面对情境中的困惑,教师应该"对准音调",立足学生实际,提升自我素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6.
用激情去点燃智慧我是一个语文教师,语文不是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技能的学科,它还承担着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重任,关系到孩子的精神世界能否健康成长。而"情"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联接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为有情人。以情动情,用激情点燃孩子们的智慧火花。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精彩的讲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隹音调。”这就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规律,即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思维就会步调一致、达成共识,产生思维共振,同时也会使双方的情感高度一致,共同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同频共振”效应会使师生双方都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基于教学理论及实践,如何践行"以学定教"理念,充分运用思想品德课堂进行价值引导,值得广大教师努力实践。一、引导在情感触发区,引出课程的人文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学生情感发展需要,在最敏感的地方和时机进行引导,以达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要做到作者、作品、教师和学生感情的共鸣。首先要入境,其次要动情,再次是要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读书。但学生较多的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去读书,读时毫无兴趣可言,于是收获很少。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呢?一、针对特点,"对症下药"1.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动情引读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我动情地叙说激情:"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中有许多红军的领导人,他  相似文献   

11.
赵素勤 《教学随笔》2014,(10):20189+189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就会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本文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韦任东 《新疆教育》2012,(16):79-80
从教学实践看,教师要激励学生,说理远不如动情,要号召学生,情比理容易。复述课文,以语动情;分析课文,以情育情;范读课文,以声传情;演说讲课,以手表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断的进行反馈调节,牢牢抓住学生的情思,使其兴趣盎然,领略文中的妙道,进入艺术的境界,受到积极、健康情感的感化,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王静 《教学随笔》2013,(22):164
在学生的课程中,语文课是启迪学生智慧,传承中华文明的一门基础课。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对情感因素进行挖掘,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作者在作品中的情和意,就会被学生捕捉到,在情感上和作者获得共鸣。本文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不厌其烦地讲选材、立意、谋局、布篇,教师讲得枯燥,学生也听得厌烦。如果能另辟蹊径.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这样“三点”值得尝试: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渲染文章的动情点;指导学生处理文章的感悟点。  相似文献   

16.
胡仕琴 《考试周刊》2012,(61):42-42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找准教材的动情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就一定能够达到师生与教材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美的,语文课堂也应当是美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审美艺术,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感悟、动情的话语,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8.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过分强调了教学科学化、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语文教学的独特性,而且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共鸣能够舒展自由的一个过程,因此,提倡语文教学个性化,呼唤语文教学个性的回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归纳学者"语文个性化教学"相关的一些理论,指出个性化教学的实质,"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思想、情感、体验和感悟。再具体一点就是要在实际的工作和教学中,切实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理念,遵从学生个性发展的宗旨,选择个性化的教学中介,通过教师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和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与教师个性化的教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要努力走进这群孩子心中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情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分析课文的时候,要善于抓住那个最能触动人心的"动情点",让学生在"强烈共鸣"中提升自己的情商。语文课堂上,为不断挖掘"情感智力",师生都必须注重朗诵,争做"有情人"。就培养和提高学生情商的效率讲,教师只有尽情绽放微笑之花,让学生愉快地孕育知识的绿苗,来年才会结出丰硕的事业之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