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今天,是我们所有媒体人共同的节日。不过,我知道,此时此刻,当我站在这个发言台上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同行们依然奔波在路上。对他们来说,新闻现场就是最热闹的庆祝现场,新闻作品就是最珍贵的节日礼物。在这里,首先给所有的同行们送上节日的祝福!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一起盘点着收获,分享着荣光,也一起思考着责任,憧憬着理想。而对我来说,今天站在这里发言,又有着别样的意义———今年,恰好是我走上记者岗位、进入新华日报的第十年。  相似文献   

2.
从1984年参加新闻工作至今,24年的新闻职业生涯里,我接触全国各地新闻单位的同行何止万千,听来的各地各家单位的情况可以说不计其数,同行见面聊天,最频繁同时也是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行业内的不正之风以及各单位的坏人坏事.  相似文献   

3.
周琳 《军事记者》2006,(10):52-52
如何拍摄出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军事新闻图片来?如何用图片来反映全军广大官兵“想打赢”、“谋打赢”、“练打赢”的大无畏英勇气概来?我认为靠的就是眼力,眼力是捕捉新闻事件决定性瞬间,是军事摄影所必须具备的摄影基本技能。只有具备抓住具有概括力的“决定性瞬间”的眼力,才能拍摄出好的军事图片。我在拍摄《苦练三伏》这张图片时,采用不打招呼,在现场等待拍摄机会的办法,足足有1个小时的时间,目的就是找寻拍摄的最佳时机,就是用眼力观察即将出现的最精彩、最动人心弦的瞬间。为此,当战士们从水坑中腾空而起的一刹那,我的眼力决定这个…  相似文献   

4.
范宗武 《青年记者》2006,(14):51-52
新闻的典型化是指新闻要做到鲜明的个性与深刻的共性的统一。最强烈的个性来源于真实。现场通讯之所以易于形成新闻的典型化,就是因为它现场展示了真实,但并不是把现场的所有都写入记者的笔下。这里就有选择,就需要典型化,即选取那些有突出个性,又闪烁着共性的现场事实加以报道  相似文献   

5.
曾鹏宇 《新闻实践》2011,(1):39-40,41
我曾经有个很响亮的身份:“深度调查记者”——做过新闻的人都知道,深度报道是新闻领域中最富有挑战的新闻类型,也最能带给新闻人成就感,因为你要面对比一般事件更复杂的现场情况,要承担比其他同行更沉重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会收获比一般采访更强烈的反响与认同——正是这种兴奋感支撑着我从一个热点新闻,走向下一个热点新闻,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6.
石念军 《青年记者》2006,(21):27-27
节日存在的意义无非有二,一是提供休整放松的机会,二是让人有一个思想上的停顿,或纪念,或思考。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在这个暖融融的深秋,我们试图把一些关怀和思考传递给奔波在路上的同行。这是对记者故事的聆听,是与新同行的坦诚交流,是对新闻从业状况的关注,也是媒体人对专业自律、实践社会责任的思考。有喜悦,有忧虑,有痛苦,更有信心和勇气。记者节快乐!因为我们同行在新闻的路上!  相似文献   

7.
新闻敏感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是记者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记得一位以色列同行在闲聊中对我讲起一件事:一天早晨,耶路撒冷一公共汽车又发生了自杀性爆炸,两名记者同时赶到了爆炸现场。其中一名记者很快写成了一篇生动、现场感极强的新闻特写,另一名记者却伸开双手,耸耸肩膀说:我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这件事说明的,恰恰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有了新闻敏感,就能透过纷纭复杂的表面现象抓住最本质的内容,就能发现不同事件所包涵的新闻价值,就有了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8.
现场短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新闻中要有强烈的现场感,离开现场这个基本特征,也就不成其为现场短新闻了。那么现场短新闻如何突出现场感呢?我认为对新闻事件的细节描写尤为重要。以《经济日报》记者童政2006年2月1日发表的《新年里家乡人美好的心愿》为例:按惯例,每逢大年三十晚,从各地回来的兄弟姐妹们都要谈谈自己过去一年的成就和新一年的打算。大伯是年夜饭的主持人,当宣布轮到我堂哥说话时,全家人的目光立刻转向堂哥身上。堂哥从兜里掏出了一盒名片,逐一发放给大家。“呵,都当经理了。”首先拿到名片的二伯好奇地说。堂哥告诉大家:“这是…  相似文献   

9.
新闻最具标志性的特性是什么?换言之,我们一看就知它是新闻而不是别的东西,那种新闻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现场.我自己阅读中外新闻史,觉得对于新闻动力系统的描述有很多种,但一直隐含着一条线索未被足够认真地总结,它就是:新闻现场.CNN靠什么起家?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直播!传统媒体时代,战地记者是最能够产生媒体英雄的,这在于他们最大量地提供了战争现场.我做了20多年记者,还希望能够一直在一线做,我认为记者的起点,就是被丢到一个陌生的现场,比如矿难,比如火灾……不需要多,只要两三次这样的新闻采访,就像记者了.  相似文献   

10.
吴琼 《记者摇篮》2004,(2):51-51
怎样写好会议新闻多年来一直是新闻同行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所谓“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标题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无论是采写新闻或者是做新闻编辑.都应当注意制作好标题。把新闻的“眼睛”擦亮些.以吸引读者,扩大宣传效益。在这里,笔者结合新闻工作实践,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一下标题制作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2.
肖双剑 《军事记者》2009,(12):24-25
陆海鹰的生日是11月8日——记者节,全中国所有新闻人自己的节日。因此,她被同事们戏称为“一个天生的记者”。陆海鹰经常形容“长江韬奋奖”是每一位中国新闻人心中的珠穆朗玛峰,也正是缘于这种信念,她在新闻道路上不断登攀,最终成为海南新闻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电视频道品牌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栏目品牌。本文将从打造品牌栏目的前提、品牌栏目的策划、品牌栏目的创新这三方面,阐述福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110》的品牌栏目建设,与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都在为CNN、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大唱赞歌,认为这是新闻媒体的巨大进步。但是,我的看法可能与很多人不一样。我这里所讲的新闻频道,不是针对哪一个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来说,这是一个整体的现象。目前,从新闻频道的走势来看,最危险的是它可能变成一个用新闻包装的“宣传频道”。24小时新闻频道要求节目不断更新,可问题是,电视台没有这么多的记者,也没有这么多好看的画面,也不一定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记者去各地新闻现场采集这些好故事和好画面。在这种情况下,最省事和省钱的方法就是播放政府官员的讲话、直播新闻发布会现场。从…  相似文献   

15.
高玲 《记者摇篮》2006,(7):56-56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并运用实况音响和现场解说描述新闻事实和现场情景的报道形式。它可以满足听众获得真切现场感受的需求。现场报道由现场音响和记者现场解说两部分组成。现场音响又包括新闻事件的现场实况音响、新闻现场的人物访谈。这两部分就像是现场报道的两条腿,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一、选择典型音响增强新闻感染力没有现场音响,就没有现场报道。但不是现场所有音响都可用作现场报道,而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最有新闻价值的音响。只有典型音响,才能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004年记者采制的《清欠办公…  相似文献   

16.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直播的要义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真正彰显新闻时效性、真实性、现场感,交流性的传播方式就是现场直播。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突发里氏8.0级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遒15:00播发了字幕式滚动新闻.15:10播出电话连线.15:20中断正常节日.率先推出现场直播《关注汶川地震》(后与综合频道并机  相似文献   

18.
当今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已越来越重视图片新闻,从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极力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于是,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报社专业摄影记者的图片供稿量早已无法满足版面需求。那么大多数文字记者如能掌握摄影技术.在新闻采访中将会如虎添翼。既会文字,又会摄影——同行们把这种会“两栖作战”的记者戏称作“双枪手”。  相似文献   

19.
说到新闻文体,同行们一下子就会想到消息通讯和新闻评论这“老三样”。的确,长期以来,新闻人就是凭借这“老三样”打出了舆论的精彩天下,站稳了阵脚。近些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老三样”已发生了裂变、分化和更新。许多新闻作品已突破原有传统文体范畴,呈现出综合交叉、鲜活灵动的态势。尤其是西方“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的引入以及网络媒体的兴起,新一代的探索者们颠覆了传统的结构样式,并在“新闻实验”的旗帜下催生出新的品种和样式。《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最先打出“实验特刊”、“新闻实验”旗…  相似文献   

20.
金加宝 《青年记者》2006,(21):26-26
节日存在的意义无非有二,一是提供休整放松的机会,二是让人有一个思想上的停顿,或纪念,或思考。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在这个暖融融的深秋,我们试图把一些关怀和思考传递给奔波在路上的同行。这是对记者故事的聆听,是与新同行的坦诚交流,是对新闻从业状况的关注,也是媒体人对专业自律、实践社会责任的思考。有喜悦,有忧虑,有痛苦,更有信心和勇气。记者节快乐!因为我们同行在新闻的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