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效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中即时的生成资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有效捕捉学生的“节外生枝”(即课堂中出现的教师备课之外的非预见性资源),是教师得到“意外收获”的途径之一,更能体现出教师的基本功、机智性。从“节外生枝”到“意外收获”,打造动态生成的魅力课堂,需要教师的一双慧眼,需要精致的问题诊断、精彩的师生交流、精巧的“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2.
邹学萍 《考试周刊》2011,(51):160-161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信息技术课堂开放性很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现象,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超越预设轨迹的“意外”发生。对于这些“意外”我们不能排斥它,而应该关注、思考、捕捉这些“意外”,并进行巧妙引导,让这些“意外”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意外”中收获“意外”。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妨这样做。  相似文献   

3.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于是,课堂孕育了新的生命。然而,诸多教师在课堂上仍受制于教材,受缚于教案。他们把执行教案…  相似文献   

4.
张红梅 《小学生》2010,(5):52-52
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是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  相似文献   

5.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教师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预设的思路教学,而要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动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从而构建起自然、和谐、生动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6.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并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的过程。“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于是,课堂孕育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叉展现了课堂的真宴性,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从而构建开放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8.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广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勇敢地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为课堂孕育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及时捕捉课堂上学生随即出现的“错误”,迅速分析决策,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让这些稍纵即逝的“错误”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发挥作用,成就精彩。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从而构建开放的数学课堂。一、问题让学生提——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从学习者个体而言,学习目标看作“是教师交给的任务”还是认同“为自己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者能否真正开展自主性学习过程是很关键的一步。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研究性设计。教学本身属性就有科学性。教师应将教学过程视为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从各方面进行教学过程的全新设计。本文主要从理论建构的层面探讨了基于“有效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性设计问题,目的在于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研究性教学理念和探讨性学习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课堂发挥价值,使课堂教学发挥“有效”辐射力。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不断反思,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验,并将反思的新认知和经验作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使课堂教学持续“有效”。  相似文献   

12.
张琰 《语文天地》2009,(10):45-46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民主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多元互动中展开的.在教师和学生以及文本彼此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保证敏锐的触觉通向孩子的心灵之门.利用课堂中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然而,一些课堂却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把学生的随堂生成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让生成资源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蒋玉琴 《江苏教育》2004,(12B):20-21
“意外”,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教学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课堂的“意外”也随之而来。她的产生在学生的情理之中,而又在教师的意料之外;她的出现如火花般稍纵即逝,而充分利用她,又会使课堂熠熠生辉;她引人人胜,而又发人深思。课堂“意外”在给教师带来几分惊喜的同时,  相似文献   

15.
米朝新 《辽宁教育》2009,(12):41-42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动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进行重组与调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要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关注教学效益。课堂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展现教师智慧的场所。在强调教学效益的同时,新课改还强调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知识得到深化,认识得到升华,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教学更加有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有效教学”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使得课堂或目中无“人”或负“重”累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董军 《考试周刊》2012,(17):40-40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着各种“意外”的变化,如果教育者能面对这些“意想不到”而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那些不可预见的偶然将会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将活力无限。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教师多策略地预设、捕捉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的“生长点”,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生成、建构与内化,使能摆脱填鸭式教学的老套子,让课堂充满情趣与灵气.  相似文献   

19.
黄新强 《中国教师》2012,(18):34-36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得到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虽然在备课时做了周密的预设,但由于每个学生认知方式、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在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打破教师精心的预设,创造"意外惊喜"的现象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和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把突发的和意外的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本文就化学学科中最易出现意外的几个教学环节来阐述如何巧妙地将意外资源为己所用,让课堂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20.
学生对数学知识认知的“发生”和“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师必须要遵循这些规律,使教学流程的推进与学生认知活动的展开合拍共振。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打造高效课堂在于抓住各个教学流程中起核心作用的“发生点”,现例举如下,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