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所谓运动素质间的迁移是一种素质的变化引起其他素质变化的过程。在体育专业考生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训练中,客观上存在着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掌握素质间迁移的内在规律和特性,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消除不良迁移,筛选出最有效、针对性强、能产生广泛而正迁移效果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科学组合和训练,是提高体育考生素质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技能迁移是体育技能学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通过对影响专项体育技能迁移的基本因素的分析,对专项教练员提出了在早期运动训练中要科学的制订训练计划,认真学习技能迁移在项目与项目之间、技能与素质之间、专项与辅助练习之间三个方面的影响,从而达到促进技能迁移效果,避免干扰,对运动员未来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有所定位,提高运动员早期体育专项技术训练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运动技能迁移在跳高训练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宁 《体育科技》2002,23(2):29-31
论述跳高和跳远在运动技能、运动素质等方面的许多共同因素 ,说明加强跳远的训练可以产生对跳高的积极迁移 ,并指出在跳高训练中运用技能迁移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跳高、跳远之间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天德 《体育科学》2000,20(1):55-57
运用文献资料、对比、理论分析等方法,就跳高与跳远之间运动技能、运动素质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项目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迁移的共同要素,且跳远对跳高的积极性迁移更为明显;同时也分析了两个项目之间在某些技术细节上存在差异而产生一定干扰;指出,运用迁移原理,加强跳远训练是提高跳高成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迁移原理不仅是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运动领域中促进运动技能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迁移的基本问题作了简要概述;重点探讨了国外运动技能迁移的研究现状,从迁移的特点和一些重要的迁移现象两方面进行论述;从发展的角度认识到了迁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运动协调两侧性迁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雏摄像法对运动协调两侧性迁移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首先证实了在运动协调中存在两侧性迁移现象,并从运动学特征上进一步证明了两侧性迁移是两侧各部位间特定协调关系的迁移.  相似文献   

7.
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22个本科体育院系体操教研室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设置门类、各课程的设置形式、设置顺序等状况,指出体操课程呈越来越分化、小型化、实用型的趋势,但过分分化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议开设体操综合课程;体操课程内容的设置顺序应充分应用运动技能、运动素质的迁移理论。  相似文献   

8.
采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揭示运动智能在竞技能力中的隐性作用。针对运动智能在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发挥作用过程中所表现的重要作用,阐明体能与运动智能的关系;从技能形成阶段和迁移特征角度揭示技能与运动智能的关系;从战术构成和影响因素论述战术和运动智能的关系;从心理能力运用和训练方法等方面阐述心理与运动智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依据舒适性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与深度访谈,梳理运动休闲乡镇的舒适性要素,构建运动休闲乡镇吸引人才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表明,运动休闲乡镇吸引人才的要素包含运动休闲乡镇舒适性、迁移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迁移意愿和迁移行为;其中,运动休闲乡镇舒适性分别与迁移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正向相关,迁移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分别与迁移意愿正向相关,知觉行为控制和迁移意愿分别与迁移行为正向相关。因此,运动休闲乡镇的舒适性有赖于自然与非自然要素的协同发展,且舒适性要素通过“引力”和“阻力”影响迁移者的迁移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运动员协调能力的竞技价值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协调能力是运动员的一种综合性运动素质,其竞技价值早已超越人们目前的想象。协调能力作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融合剂",可促进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训练的效果。通过"运动协调"与其它运动素质、运动技能、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着重从理论方面阐述协调能力对改正错误动作,促进动作技能之间的正迁移,加快建立动力定型,减少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弥补比赛时因心理紧张而造成的动作变形,确保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正常发挥等方面的竞技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体育教学流行理念的追问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王章明 《体育与科学》2004,25(2):75-77,80
在体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已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解读为“体育素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能落实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原则层面上,不能作为教学目标的本身;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是运动技能学习,并为健身奠基;“终身体育能力”不等同于终身体育锻炼,其有机构成是运动欣赏力、健身评价力、运动参与力。  相似文献   

12.
传统养生类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使用 SF-36生命质量量表对中老年人生命质量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传统养生类体育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传统养生类体育的老年命质量明显大于非体育锻炼人口。对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实行传统养生类体育干预,发现经过一年系统的传统养生类体育锻炼后,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明显提高。说明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可以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建议在社区体育中大力开展、普及和推广太极拳等传统养生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3.
高校扩招后体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综合研究方法,对扩大招生后广西10所高校体育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为运动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生源质量;教学管理水平。提出: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运动场地、设施;加强体育师资的建设与管理;因材施教,实施学分制;提高体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稳定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广泛调查黑龙江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组织开展情况,提出"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与阳光体育有效融合的途径与对策:依据趣味性、健康性、体验性、多样性和安全性原则,选择冬季特色运动项目的内容,并对原有内容进行改变、再造、器材创新和陆地项目移植。以体育课教学和体育乐园课外活动为主要依托,培养青少年学生冰上运动的兴趣与爱好,最终使学生能够自发自觉自主地开展冰上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5.
体育运动的娱人致趣功能在不同运动项目活动中具有特殊性,研究娱人致趣原理对于正确认识运动项目规律,提高教学训练效益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操舞运动是近年兴起的新兴运动项目,其功能在于健身和娱乐。操舞运动主要由音乐韵律和人体动作节奏及其本能恰和三个部分构成,音乐韵律与动作节奏的本能恰和是操舞者感受运动快乐的源泉,围绕着这种恰和可使操舞者感受到运动的流畅快适,体验到感觉、形式和陶醉运动审美。依据韵律与节奏的本能恰和原理,对操舞教学训练改革提出了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大量的辩证思维,主要表现在技术与战术,运动与静止,规则限制与自由发挥,攻防对抗,运动中的质量度及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对立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色彩是一种运动着的物质现象,它通过视觉途径吸引人的注意给人的大脑皮质留下深刻印象。在体育运动中,不同色彩的运用给人体的心理与生理带来不同的刺激,影响着个体运动情绪和运动潜能的发挥。本文描述了乒乓球运动项目中色彩的运用,从色彩对人的视觉、人体心理和生理三个方面的影响阐述了色彩在乒乓球运动中的运用原理,并将其实用原理扩展到乒乓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以提高教学训练质量和乒乓球比赛的可观赏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系统科学开放性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关原理和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研究、认定推迟人的生理学年龄,是增强体质的标志;根据整体性目的性原理和相关性原理,研究了人的时序、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年龄的联系与区别,研究了健身体育与竞技运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整体性原理,认为体育运动应包括作为人体主导部分的脑运动,只有脑体结合整体锻炼,才能推迟人的生理学年龄。生命在于运动,生命更在于脑运动!  相似文献   

19.
孔靖  张梁柱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27-28,30
从运动实践飞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创建体育非语言学科理论体系的依据、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分类、基本特征、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等进行了研讨,旨在丰富和完善体育学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也很关键,而运动素养的培养则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因此,研究高校学生运动素养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从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出发,探究运动素养培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