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会稽郡做官,会稽山水秀丽,他常邀朋结友游玩于山水之间.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三日,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毫,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这次集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这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后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已经失传了.  相似文献   

2.
<兰亭集序>是老年王羲之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悲情总结.因自己浪费光阴,感叹人生不过"俯仰一世";因无法挽救家族的衰落,从而对所爱的书法艺术产生怀疑与否定.<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的经历与心绪的定格.  相似文献   

3.
萧乾的小说以《梦之谷》为代表,充分体现了其小说绮丽细腻、情感深挚沉痛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向人生深处寻找情感之源的创作趋向,展现了中国现代小说情感自由而思想不自由的美学价值取向。而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在整体上呈现出以生命神学为主导的情感诗学风格特征,体现其小说情感内敛蕴藉、神性与生命内在审美统一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高明 《科教文汇》2010,(2):120-120
由于社会背景、思维习惯和宇宙观的不同,使中西方两大美术体系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和风格,使美术视野和美术创作呈现多元化。中国的美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方的美学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而中国在魏晋之后,又出现了完整的、系统的门类艺术美学体系,比如书法美学,戏曲美学、绘画美学等理论。西方的美学至今虽然没有古代的丰富,但是理论上也超越了前人,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去学习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由于社会背景、思维习惯和宇宙观的不同,使中西方两大美术体系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和风格,使美术视野和美术创作呈现多元化。中国的美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方的美学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而中国在魏晋之后,又出现了完整的、系统的门类艺术美学体系,比如书法美学,戏曲美学、绘画美学等理论。西方的美学至今虽然没有古代的丰富,但是理论上也超越了前人,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去学习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王平 《科教文汇》2008,(13):161-161
阮籍是魏晋易代之际诗人的代表,也是正始之音的标志性人物。他创作的政治抒情组诗《咏怀》诗是研究他思想及诗歌风格的重要资料,八十二首《咏怀》诗清晰地表明了阮籍内心的矛盾痛苦与思想的转变。同时这也是研究这一历史动荡时期士人一心态的绝好诗歌材料。  相似文献   

7.
魏茂军 《科教文汇》2008,(30):262-262
王羲之与王献之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其二人书风的区别在于王献之书法中篆隶古法的不传,并由此带来的二人书法风格的巨大不同。一道媚劲健,骨力追风。一潇洒飘逸,不衫不履。书法作品一神品、一逸品,分别代表了儒道两家的最高审美理想,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二者又不存在可比性。但在文学上人们似乎更强调风骨,这或许对我们来比较二王的书风问题是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录魏晋士人言行的书,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独特风貌。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注重个人形体的美,注重个人的精神内涵。而魏晋动荡变化的时代决定了这样的一种"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邹彬 《科教文汇》2009,(18):231-231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录魏晋士人言行的书,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独特风貌。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注重个人形体的美,注重个人的精神内涵。而魏晋动荡变化的时代决定了这样的一种“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科学生活》2013,(4):F0003-F0003
何丞彦:1997年2月出生,现就读于上海市曹杨二中。自小学一年级起学习书法,幼小的心灵为笔墨所濡染,并渐渐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先从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开始,又临摹了曹全碑、王羲之《兰亭序》、智永《草书千字文》、张黑女《北魏碑》、怀素《论书帖》等等,后在沈德年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楷书、隶书、篆书、草书、篆刻,并取得了软笔书法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10级证书。  相似文献   

11.
乔永豪 《今日科苑》2008,(12):199-200
每当我们面对《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摹本,文字间的点撇勾捺,霎那间复活了。这些勾勾画画的线条艺术所呈现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扬,无一不昭示着作者胸怀旷达、喜好山水、睿智聪慧的大家才气。文字间涌动着的哲理美与书艺美,熠熠生辉。穿越时空隧道,飞至一千六百五十四年前江浙的一处山水美景处,此地为会稽  相似文献   

12.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术界历来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三种观点.本文着重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作品的客观效果、作者创作之后的态度等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得出《长恨歌》以歌颂美好爱情为主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创作是诗人郭沫若在特定历史时代情感燃烧的燃点.《屈原》,不仅彰显了历史人物屈原的政治情操、爱国精神,更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反映,是作者与屈原情感的共震.  相似文献   

14.
陈彬 《科教文汇》2008,(21):268-268
中国的书法艺术,包含了深刻的哲学义理,所以书法艺术的另一个名称是“书道”。对它的形而上的品格,很早就开始了深入的探讨。书法是形、意、神整合一体的,书写者需通过笔道把自已的内心情感和审美情趣表现和传达出来。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名篇《书谱序》中对比就有精辟的论述,他说:书之为道,正在于它能“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文学艺术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精神面貌。在思想意识方面,儒学失去了绝对的统治地位,玄学开始出现,玄学清谈之风的大兴,使不少文人儒学之士放迹山林,希望在山中领略玄趣。于1962年5月发掘的在江苏南京的西善桥宫山北麓墓,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大幅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竹林七贤是西晋的七位文人嵇康、阮籍、刘伶、向秀、山涛、阮咸、王戎,加以春秋时代的隐士荣启期。同样,位于唐代的末期"丰腴华贵"之美已随着唐代的没落逐渐被魏晋遗风所取代,魏晋时代的审美品藻重新回归到人们是视野,人们开始在精神上寻找寄托,《高逸图》是最能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精神的人物画。这幅作品的传世表达了唐末人们面临着与魏晋同样的衰败动乱,而思想精神上产生的向竹林隐士的回归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科教文汇》2010,(7):F0004-F0004
王佛生,1955年出生于安徽,酷爱美术并长期从事中国书法和绘画研究,在书画创作、美术理论等方面皆有较高的造诣,其书法上溯秦汉,以至“三代”,效仿魏晋,力追“二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造就了大批影视作品和导演,电视剧艺术生产环节也经历了从文字到影像的符码转换过程.其中,表演创作作为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平台推动下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包括创作题材、创作风格、创作类型等方面.由滴妮和张宏编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电视剧表演创作研究》一书,基于审美心理学的视角,以表演创作为...  相似文献   

18.
李志梅 《知识窗》2011,(4X):50-50
<正>小学教学过程中总伴随着写字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汉字的情感、指导学生写好字并写规范字是教学目的之一。如果能让小学生懂得书法艺术的美,从小培养爱书法、品书法、学书法的兴趣,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多年来都担任学校学生书法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对书法的兴趣,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一、先师古人,授之以法书法和写字,正如声响与乐曲,并不是所有的声响都能成为乐曲,只有经过了艺术创造后才能成为乐曲。中国古代书法之"法",有隶书之钟繇之法、行书之王羲之之法、智永禅师的永字八法、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等。书法指以手笔为主要工具书写汉字的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词语大量产生对汉语固有的词汇系统是一次巨大的更新.而《高僧传》作为魏晋时期较为代表性的文献,其中的佛教词汇是非常丰富且具有典型性的.本文以《高僧传》中佛教词语为例,从构词的角度,将其分为语音造词和语法造词两大部分进行分析,并将统计分析后的结果与中土汉语构词方式相比较,从而探求佛教词语的构词特点对汉语词汇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说《废都》与诗歌《荒原》是中西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文人知识分子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和探索的经典之作,尽管两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体裁迥异,但它们在内容上都反映了文人知识分子在精神危机时对生命的反思,在文艺观上都推崇传统与古典,在主题视角上都用性来凸显人物或时代的悲剧命运.本文即从这三个角度论述二者的共同之处,并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而言,文学,尽管它不能承担民族振兴的全部历史使命,却能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担当起心灵铸造的重任.本文分析了《废都》、《荒原》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