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终意味着走向死亡,因为临终病人多是患有目前无良好治疗方法、不可逆转的疾病,这样就从以治疗为主转为以护理为主的临床护理。在护理科学在发展中临终护理是一项有待开发的新领域,当病人处于临终阶段,如  相似文献   

2.
临终患者是指医学上判断无法进行化疗、放疗和手术,将要在短期内(6个月内)死亡的患者,晚期癌症患者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承受着正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医疗护理人员进行临终关怀教育,要制定临终关怀的护理措施。临终教育包括对患者身心状态的调节及对身心疲惫的家属给予帮助、支持。  相似文献   

3.
《西藏生死书》把生和死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把人的整个存在分成"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四个实相。与以往人们把"中阴"仅仅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不同,本书把"此生、临终、死亡、再生"即生和死的整个过程都视作"中阴"阶段。在每个中阴阶段,都有相应的修法和解脱法门,如果利用好每一个解脱的机会,我们就能够获得证悟。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活着时发生的事情与死亡时发生的事情是同一个过程的延续,如果能够体认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意念等活动,认识到它们都是心性的自然能量,就不必等到死亡那一刻才获得解脱。如果活着的时候不能够获得解脱,死亡的时刻也很难把握住各种瞬间即逝的机会,所以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修行,以便更好地迎接死亡那一刻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哲学与死亡     
哲学历来处于危险的境地,这意味着哲学本身时时面临死亡的威胁。苏格拉底的临终哲学遗言确立了哲学与人的死亡不可分割的关系,后世哲学家对遗言的接受及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思索,使哲学成为“死的哲学”。这种受死控制的哲学基于古希腊的死亡观。要使哲学摆脱死亡的控制,必须依据其他的死亡观,即基督教的死亡观。即使克服了死亡的控制,哲学本身的死亡也在所难免,因为哲学终究是极少数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终护理要做到在临终患者生命的最后阶段 ,满足患者各种生理需要 ,使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尽可能地获得安宁和舒适 ,并且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精神需求 ,给予有效的支持 ,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维护生命的尊严 ,提高生命质量。1 临终患者的生理护理护士要了解临终患者的生理状态 ,根据每一个临终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制定症状控制计划 ,协助患者满足各种生理需要 ,尽最大可能使临终患者处于舒适状态 ,提高临终患者生活质量。1.1 疼痛控制 临终患者的疼痛控制是临终…  相似文献   

6.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死亡无处不在,据现存文献记载,时人临终前留下不少诗文。临终诗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具有情感真挚动人,用语通俗明白,典故的固定使用,理性的随处显现等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死亡伦理研究刚刚兴起,相对而言环境伦理已较成熟,我们可以受后者的研究思路启发来探求前者,立足存在的人类在自然之思的深层价值面上便产生了环境伦理,立足在世的人类在死亡之思的深层价值面上对应有了死亡伦理.在从出生到临终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无时不能缺少对生命的伦理关怀,甚至生命的终止(死亡)之时或死亡之后,这种伦理的关怀仍在我们关注的视域之中.  相似文献   

8.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悲为美”时代审美情趣和现实际遇,为特定学主题的繁盛注入了生机。自悼与人感悼英雄志士失意结合,成为后世持久绵延的化心理定势。临终诗则带有被迫性质。1.这类诗是古人自挽自悼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情感指向偏重于顾恋今生,表明一种镇定或超脱、不平和激愤的态度。2.学人物的伤自悼,每多带有无法回避死亡的悲剧意味,同“乐极生悲”模式结合起来。3.之泳和相关情状描绘,多作为突显薄命女子不甘于命运摆布,借此进行控诉和抗争。4.临终留诗具有不甘就死的抗争意味;而不留什么,更表明弃绝一切的否定态度。5.临终表露陋对人生、爱侣的眷恋,表现了人物美德及春人性至情。自悼和临终诗,将丧悼化、悼祭主题同个体对于死亡的情感表现,加以结合融汇,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生命的人生悲剧意识及相关情感心态的呈露方式,为后世叙事学拓宽了情感表现疆域。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泰斯特写的散《记住我》是一篇脍炙人口、震撼人心的佳作。此篇幅简短,却主题集中。立意深刻。作写死亡,写生命临终的时刻,立意却是表达对死亡意义的思考。思考怎样“死”才会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更大的意义,实现更高的价值,同时表达了作对人类真挚的爱。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通过各种学习途径,相信同学们对庄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对他书中的庄周梦蝶、庖丁解牛、河伯观海等典故大多也已明了于心。因此,为避免浪费大家的时间与精力,在这里,集中选取庄子一生中与死亡相关的四桩事件:妻子亡故、过好友墓、道遇髑髅以及临终遗嘱,让我们通过这四桩事件,一起来看逍遥自在的梦蝶主人如何直面惨淡晦暗的死亡,又如何通过死亡的灵境来反观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人们生活品质关注不仅仅体现在对于正常人的关注,还包括对于临终病患的关注。对病患的关怀,特别是临终病患的关怀,体现了社会的极大进步,是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目前,不仅存在直接参与"临终关怀"的工作人员,同时还有大量从事"临终关怀"行为探索的研究人员。从临终病患所处的室内软环境出发,研究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在室内软装饰中对临终病患的心理影响,探讨临终病患对室内软装饰的心理需求,从而给出出符合临终病患心理需求的室内软装饰搭配方案。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室内软装设计,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让临终病患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用安静祥和的心态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相似文献   

12.
具有一定社会和个人教益并且能够唤起公众关注的死亡构成了死亡事件,在其诸多性质中最重要的性质是可谈论性。死亡事件的教益首先体现在它帮助人们领会死亡以何种极端方式与人们照面;其次,它构成思想史或文化史谈论的永恒话题,充分显示死亡问题取向立意的丰富,苏格拉底之死与王国维之死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三,从夏佛事件中认识到死亡事件可能影响人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思考与争议,推动法律和伦理等观念形态的变化;最后,通过对陆幼青与他的《死亡日记》的剖析能够看到,死亡事件成为个人表达复杂的临终感受的主观抒情活动,从而影响社会对濒死体验的认知方式,影响大众对死亡的思考方式、谈论方式。  相似文献   

13.
陈霞  郑大明 《四川教育》2004,(10):29-29
如肺癌、肝癌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 ] 。因此 ,绝大多数癌症病人最终将不得不面对死亡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当疾病己处于晚期不可治阶段时 ,如何减轻患者痛苦和无症状生存期 ,就显得尤其重要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姑息治疗的定义及与临终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尽可能减轻临终病人生理、心理、精神上的痛苦,维护其尊严,使他们安静、平静、舒适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同时,使临终病人家属的身心得到关怀与抚慰.探讨使晚期癌症病人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支持与照顾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方法:对92例晚期癌症患者,从心理护理、死亡教育、疼痛护理、饮食护理、基础护理等方面实施临床护理.结果:享受临终关怀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是临终关怀兴起和发展的社会伦理动力.通过对住院癌症晚期病人实施临终关怀,缓解了患者痛苦,使其平静、安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结论:临终关怀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适应人的生命客观规律,为人类健康生存提供了良好机会.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服务,弥补现行医疗保健体系忽视临终病人需求的缺陷,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生命发展的需求,是人类现代社会最具人性化的一种发展,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最高体现,从而使医疗保健体系更趋完美.  相似文献   

15.
临终关怀起源于西方,它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方式,它以提高临终者的生命质量为宗旨,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顾,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使临终患者能够无痛苦、无遗憾、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生死观、孝道观的影响,使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伦理困境,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积极地开展生死观教育、建立新的家庭伦理观念及其改善医疗伦理环境等途径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先秦至隋代留下了一定数量的临终文。这些临终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对殡葬事宜的安排、对他人的劝勉教导、作者自我感情的抒发与表达三个方面。临终文反映了死者超脱的生死观、儒家的传统思想,具有真挚感人的情感力量。这对于现代人的为人处世、生死观念等方面依然有较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临终关怀是为临终患者提供了缓解痛苦、维护尊严、适应临终的全面护理。老年临终关怀护理,使临终者能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这是老年护理人员的责任,也是开展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课程的宗旨,老年护理教育中开设临终关怀护理课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晚期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笔者自2003年4月~2005年4月共收晚期癌症病人72例,从72例临终病人的护理过程中,笔者认为:尽量满足临终病人的心理需要;帮助患者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协助患者减轻躯体和心理的痛苦;做好家属的护理工作等四个方面是让临终病人宁静、舒适地度过余生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司马谈临终遗命 ,对司马迁撰述《史记》影响至为重要 ,它是司马迁撰述《史记》的最初动机和创作动力。在某种程度上 ,司马谈临终遗命决定了《史记》的产生和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20.
《高校后勤研究》2009,(6):122-122
89岁的离休党员徐素珍,在临终之前立下遗嘱,将自己79万余元的毕生积蓄和一套价值73万元的房屋作为"临终党费"上交党组织。今年,徐素珍老人因患胰腺癌住进了上海龙华医院。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