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东滩初中视导时,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比较少。他们究竟是怎样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呢?听老师们说:“要想学生少写错别字,教师自己必须先注意,要把正确的字教给学生,教师写错了,学生也会跟着写错。”这话很对。我们在别的学校就看到过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把“欺骗”错写成“期骗”,学生在笔记里也就写成了“期骗”;物理老师把“电量”写成“电(?)”,学生的作业里也写了“电(?)”。东滩初中的校长告诉我们:“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语文老师要注意消灭错别字,语文老师也的确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农村学生作文中方言使用非常普遍。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写童年生活的作文,全班五十多个学生,竟有十几个使用了方言。如把“(玻璃渣)划破了脚”写成“瓦了脚”,把“天黑了”写成“煞黑打”,把“鸡跟在身后啄我”写成“鸡跟在身后堪我”,把“给我  相似文献   

3.
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把“国”字错写成“囯”,教师批改时,就在“囯”的旁边打了一个“×”,并给它写上一个“国”字。发下作文本,学生看了看多少分,把作文本放在一边,对于写错了的字,自己没有动手动脑,所以第二次又把“国”字错写成“囯”。另一个学生也把“国”字错写成“囯”,另一个教师批改时在错字旁边打个“×”  相似文献   

4.
作为语文教师,我在给初中学生纠正错别字的过程中碰到了意外的困难。我说“革命”如果写成“廿(?)”就错了,学生马上说政治老师是这样写的;我说“数目”的“数”的正确简化字是“数”,写成“(由夂)”就错了,学生马上  相似文献   

5.
以前,我在上数学课时,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于把一些字随便简化,例如:把“数量”写成“(由攵)(?)”,把“解”字写成“觧”字,把“答”字写成“荅”字等等。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在做数学应用题时,不少学生最后写答案把答字也写成“荅”字,一本课堂作业本上连续出现几十个“荅”字,造成了不良后果。我认识到作为  相似文献   

6.
刚开始教学“落”时,只有少数学生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后来学了“满”以后,许多学生对“落”和“满”的结构混淆不清,有的把“落”写成左右结构“淳”,有的把“满”写成上下结构“赫”。究其原因,是这两个字都有“艹”和“氵”,但它们的书写顺序不同,“落”要先写“艹”,“满”要先写“氵”。学生稍不注意,就把顺序写反了,如果又把其中一个部件写大些,  相似文献   

7.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最苦恼的莫过于评价学生的作文了,我们把许多时间花在了作文的批改上,但实际收效不大。长期以来,教师批改作文的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阅——学生改。教师常常改得满纸通红,耗时耗力,却收效甚微,真可谓是“吃力不讨好”。学生则认为,写成文后不必再去下工夫,评改作文是教师的事情,这无形之中使他们缺乏自主评改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不喜欢作文的现象普遍的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是:“没有兴趣。”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而教师却硬要学生愁眉苦脸地写,这怎么能把文章写好呢?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确实是智慧之门,只有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高超艺术。教师的艺术表现,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和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和方法,其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成“我要写”的自觉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多年来,我采取了下面几种做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丁元番 《湖南教育》2005,(11):39-39
批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利用笑话批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学生把“一顿饭”写成“一吨饭”,我就说“:一吨等于一千千克,只有鲸鱼才吃那么多。”学生把“兔子”写成“免子”,我就说“:兔上面的一点是小白兔的短尾巴,小白兔没有短尾巴就不可爱了,你千万别把它免了。”学生把“嘴”写成“觜”时,我就说:“‘口’旁好比人的嘴巴,没有口旁就等于没长嘴巴,吃饭只能从鼻孔进去。”学生把“武”写成“武”时,我就开玩笑说“:你是怎么把打虎英雄武松的腿打断的呢?请你告诉我!”学生“士”、“土”不分时,我就用老百姓改对联…  相似文献   

10.
在批改作业中,常常发现学生写一些不规范的字。我责备他们,他们却满不在乎地说:“有的老师也这样写呢!”起初我还不在意;后来发现有些教师在板书和批改作业中的确如此。如“第”写成草字头;“几”字上多加两点;“步”下部写成“少”  相似文献   

11.
1993年夏天,在青岛的一所小学里,听到过老师们对错别字的一场争论: 甲:您看到了吗?黄海饭店前面马路旁的广告“一 见钟情 长相厮守”,不光写了繁体字,而且 把“钟”写成繁体“钟表”的“鐘”,把 “厮”写成“思想”的“思”。 乙:是啊,错别字的确不少。还有的把“餐馆”写 成“舘”,把“商标”写成“商標”,把 “笼屉”写成“笼屜”。  相似文献   

12.
在一所小学里,偶尔翻阅学生作文本,只见一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后面,学生写了五百多个“鸟”字,经老师解释方知,原来这个学生总是把“鸟”写成“乌”,老师批评几次改不过来,使对他采用罚写的措施。开始错一次正写十个,如不见成效,就逐步升级,所以这次罚他写了五百个“鸟”字。我可以预测,这位教师的“高招”,仍然不易奏效。因为这样学生对老师的教诲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但会厌恶学习,而且还会疾恨老师;他们会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了作业,那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相似文献   

13.
作文批语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结果的正确评价,从而指导学生今后努力改进和提高,因此,教师批改学生作文,评语一定要简明得体,富有针对性,这样,学生才能明确努力目标,提高写作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把批语写得简明得体呢?一要精练简明,画龙点睛。一篇文章的批改,说它好,好在哪里?说它不好,不好在何处?在评语中要能体现出来。譬如,一学生写记事的作文,中间应详写的地方写得很笼统,评语就可写成:“中间的叙述太简单,应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经过这样一点拨,学生今后的作文就会特别注意写清事件的过程。二要明确目标,围绕重心。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  相似文献   

14.
在平时的作业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将“即”和“既”混淆,经常把“即使”写成“既使”,把“既然”写成了“即然”,这恐怕也是令许多老师感到头痛、麻烦的事。笔者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首先我把“即使”写在黑板上(“卩”和“亻”用彩色粉笔写),然后启发学生:“即”的右边是“卩”,看上去好像一把刀;“使”的左边是“亻”,好像一个人站在那里,那么你们能不能利用“卩”和“亻”来想像说一句话呢?学生讨论了一会儿后,大声回答:“即使那个歹徒手里拿着一把刀,我也要和他斗争到底。”“对,歹徒手里拿着刀,我们也不怕。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在这…  相似文献   

15.
浏览一下学校的一些园地、墙报,你就会惊奇地发现,错别字不断闪现,令人不忍卒睹。我们不禁要问,文化阵地错别字为何如此泛滥?难道教师、学生真的视而不见?其实不然,只要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情况便非常清楚了。一、教师的错别字,本不应该,但似乎错在情理之中,人人见而不言。曾见到一学校校门口高悬着《门卫工作守则》,其上赫然写着:门卫不能“善”(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中,多处把学生不能“佩戴首饰”,写成“佩带手饰”,不能“打磕睡”,写成“趴台、扒台、爬台”等等,就连考试规则,也错把试卷“装钉”写成“装订”,真是花样…  相似文献   

16.
今日,翻阅《课堂写真集》(我把自己的教学日记美其名曰“课堂写真集”),发现我在教《暖流》一课中“滕王阁”的“滕”这个生字时,对三届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前年教“滕”,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强调:不要将此“滕”写成彼“腾”。批改完作业,发现全班62名学生有27人将此字写错,错误率达43.5%。其中,多数是把“滕”写成了“腾”,小部分是把“滕”字右下的部件写成了“水”。过后,我反思这么多学生出错的原因,觉得是自己上课强调、比较得不好,加重了学生的前摄抑制,使学生对两个字产生了混淆…  相似文献   

17.
今日 ,翻阅《课堂写真集》(我把自己的教学日记美其名曰《课堂写真集》) ,发现在教《暖流》一课中“滕王阁”的“滕”这个生字时 ,对三届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 ,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前年教“滕’ ,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 ,然后对学生强调 :不要将此“滕”写成彼“腾”。改完作业 ,发现全班62名学生有27人将此字写错 ,错误率达43.5 %。其中 ,多数是把“滕”写成了“腾” ,小部分是把“滕”字右下的“”写成了“水”。过后 ,我反思这么多学生出错的原因 ,觉得是自己上课强调、比较得不好 ,加重了学生的前摄抑制 ,使学生对两…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写的记人叙事的记叙文,其姣姣者多数都有巧妙的故事情节。这对作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启迪。一般中学生写的记叙文,其弱点也正在于此:不能在“动”中写人,也不能在“动”中叙事。这样,就难免把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写成了木头人;把生活中生动复杂的事情,写成了一根独木。何言培养学生复杂记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事,写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这是对学生写作的最起码的训练,我们语文教师都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上次,我在初二(3)班布置了一次作文——《话说民间风俗》,要求很宽,可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说明文、议论文。民间风俗丰富多样,农村学生自然熟悉。写此文时,学生都能抓住“民间风俗”这个中心选材,行文流畅,中心突出,书写态度和遣词造句都较以前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许多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举几例成功的作文。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教师发现学生老是把“吃”字写成“(口气)”,经分析比较,仍有一些学生要写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吃”的右边与“气”字在字形上十分相似,仅一小横之差,学生写“气”字所形成的技能对写“吃”字的右偏旁发生了干扰。为了排除这种干扰,这位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了如下的语言直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