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义芝  胡同庆 《寻根》2006,(5):86-91
拨浪鼓是近代的一种儿童玩具,属于鼓类。但其样式与一般的鼓略有不同,它那两面蒙有皮革的圆形鼓身中间竖贯有一长柄,鼓身两侧各固定有一短绳,绳端系缀小珠,当转摇竖柄时,鼓身两侧的绳珠便反复甩动击打鼓面而发出声响,颇有情趣。因此拨浪鼓常常成为母亲哄逗婴幼儿的用具或儿童自娱自乐的玩具。  相似文献   

2.
杖鼓溯源     
李理 《寻根》2008,(5):76-85
杖鼓是以手和杖(鼓槌)左右击打演奏的乐器,因其在古代宫廷中用于帝后卤簿仪仗,后世也记载为“仗鼓”。杖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曾有不同称谓,如“腰鼓”、“细腰鼓”、“长鼓”、“羯鼓”、“两杖鼓”、“细腰双面鼓”等,在古代还曾有“正鼓”、“和鼓”、“震鼓”等乐器与杖鼓的造型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3.
在宁夏回族人民中间,流传着许多自娱性乐器。别看他们的外观简陋,但奏出的乐曲却十分悦耳动听。这些乐器制作简单,学起来也很容易,但他们却有着上千年的久远历史,蕴涵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感情。一、口弦幽曲动心扉口弦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自娱性乐器,在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中国黎族人称为“口方”,纳西族称为“响笛”,高山族称为“嘴琴”,赫哲族人称为“空康吉”,印第安人称为“口号”。(北史)卷95中说:“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皇朝文献通考》中说:“以铁为叉,中置一簧,鼓之成音”。古文献记…  相似文献   

4.
含灯大鼓是北京曲艺中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据说是从清末乾隆年间盛行的八角鼓发展而来;含灯大鼓是以演唱形式命名的,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曲种。“含灯大鼓”最初叫“叨灯大鼓”,是满清八旗子弟唱“岔曲”时的一种娱乐游戏。传说,八旗子弟有时在书房里唱岔曲,信手拿来两支墨笔,分别叨在嘴里用后槽牙咬住,边咬着墨笔边唱岔曲,竞赛看谁唱得字正腔圆;精神稍不集中墨笔就会从口中滑落下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一演唱形式很独特,在当时很时髦,从而使得一些子弟票友纷纷效仿。后来,有位票友认为叨笔不雅,于是对原有的演唱方法加以革新…  相似文献   

5.
清官法治     
溪流 《滇中文化》2002,(3):44-44
最近一段时间,在影视剧作品中,不断出现“甘为人民鼓与呼”的清官形象,例如《少年包青天》、《一代廉吏于成龙》、《海瑞》,《生死抉择》中的李高成等等。从古到今,作为老百姓都有一种清官情结,总是希望自己短暂的一生中能遇到“包公”、“于成龙”、“海瑞”、“万书记”、“李高成”这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了平头百姓的利益不惜得罪权贵、贪官,甚至甘冒坐牢、杀头风险的“青天大老爷”。  相似文献   

6.
普天之下,大凡过节都要好好地吃一顿,民间叫做“打牙祭”。而苗族同胞几乎就把“吃”当做过节的同义语,诸如“吃年”(过年),“吃鼓”(鼓社节,旧译“吃枯脏”)、“吃新”、“吃姊妹饭’等等。其中尤以“吃新”最为有趣。“吃新”又叫“吃新节”、“吃秧苞”、‘吃新米”、“尝新节”……,名称虽大同小异,“吃”法却各具特色。居住在苗岭山区清水江畔的苗族同胞,在水稻发育孕穗的阴历六月过“吃新节”。六月头卯,家家户户备办香纸鱼肉等祭品,竞相外出祭田,并从田中摘取秧苞,回家蒸熟“尝新”。品尝之前,先数谷粒,如发现谷穗…  相似文献   

7.
扶桑低吟     
去年8月,我有机会东渡扶桑,在那片海洋环绕的土地上生活了20天,亲身感受到了一种欲说又止的复杂心情。日本人严谨,忠实规矩几近刻板,初次与之相处难以理解,但细细思量又不难解读这份刻板与当今日本社会秩序井然的必然联系。与中国文化相比,日本文化并不悠久,但日本人民却非常珍惜本民族的每一份文化资源,许多历史遗物,原貌依然地留存在现代生活的背景里,珍藏在文化民俗的长廊中。太鼓在日本历史悠久,冈山几乎每个町都有自己风格的太鼓。我们领略了日生町的甚九郎太鼓、中央町的鬼太鼓、备中町的备中太鼓和早岛町的冈山钱太鼓。除冈山钱太鼓外,其他太鼓形式较相似,都是当中一个鼓架上放着一只长桶双面鼓,一男一女两名鼓手各执鼓槌分立在两边,横鼓前排列5个大圆鼓,大圆鼓前站立5位鼓手,再往前排列着小一点儿的扁鼓,扁鼓前坐着4位鼓手。鼓手有的是清一色的女子,有的男女搭配。参加表演的鼓手一律身着黑色行者服,头扎红绸带。鼓手都是中青年人,略通五线谱。太鼓虽不及中国的威风锣鼓那么有气势,但也十分令人振奋。其鼓点节奏于明快中富于变化,特别是备中太鼓,先是由笛子吹奏一段清幽而略带哀婉的曲子,有点儿像出征前的勇士与亲人告别,散发出一种依依不舍的情绪,当笛声戛然...  相似文献   

8.
鼓,在非洲社会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鼓声伴随着人们的喜庆欢乐,鼓声表达出人们的愤怒悲哀,说它的影响涉及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尤其在西非,那里每一个初生的孩子都有一个鼓名,就像我国回族人一样,除了中国姓名外,还要有一个“经名”(俗称回回名)。在辽阔的非洲大陆,勤劳质朴的各族人民都能歌善舞。丰富多彩的鼓类乐器,和非洲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男子或妇女,还是儿童和老翁,几乎人人都会击鼓。非洲鼓的品种繁多,式样奇异多姿,从膜面来分,有单面鼓和双面鼓之别。从鼓的外形看,桶状的有圆柱形的,也有圆锥形的;杯状…  相似文献   

9.
“北国风雪,漫天飞舞,五彩灯光下,一只昂首的大雁,似飞欲舞,似歌欲泣,雕塑般地威严伫立在舞台中央。”这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青年演员王明珠在大型歌舞诗《雪花·雪花》中塑造的抗联女英雄赵一曼的一个舞蹈艺术造型。王明珠十几年前在中国民族舞坛就已令人瞩目了。她从1978年在轰动一时的大型舞剧《蝶恋花》中扮演毛岸英而崭露头角,接着在《八女投江》《桃花·雪花》、《虎头峰的传说》、《折杨柳》、《追鱼》、(金山战鼓》、《盛京建鼓》、《情缘》等舞剧、集体舞、三人舞、双人舞中分别担任女主角,还参加了电影《南北少林》、《…  相似文献   

10.
“通巴弗朗塞萨(La Tumba Francesa)”,原意是“法国鼓”的意思。它是盛行于古巴东南部的一种黑人社团的歌舞。 16-19世纪,约有1000万非洲黑奴被贩运到美洲。17世纪末起,法国殖民者驱使黑人奴隶在海地为他们种植甘蔗和咖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