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时期的吴蜀夷陵之战是罗贯中笔下“三大战役”之一,不仅在战争指挥艺术上堪称经典之战,在文学描写上亦堪称经典之笔。作者通过虚夸战争规模、改造战争性质、层层设置波澜等手段,大大增强了夷陵之战的传奇色彩,充分显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精妙的虚构艺术。  相似文献   

2.
一部伟大文学作品,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文学工程;它浇灌着作者的汗水和心血。“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是最后加工成书的作者罗贯中的辛勤建树,而且也是包括三国以后历代创作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剧作者以及史学家们共同创造的文学工程。它是作家的才华和人民群众的智慧相结合的典范。值得重视的是,在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对最后完成《三周演义》这一巨大的文学工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古典哲学、克学、文学等文化背景中探讨《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的美学价值系统的构成,分析出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导源及其美学价值的取向。最后从接受机制的角度析出《三国通俗演义》人物形象审美价值系统的三个构成层次:哲学意义层次、政治意义层次、道德意义层次。三者是同核异构的价值体系,共同构筑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美──高层社会性价值美的传统特色。为后代文艺发展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解罗贯中及《三国志传》底本原貌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现存资料,罗贯中创作的小说,原来都叫“传”,并无“演义”之名。所以,罗贯中写作的《三国》小说,应是《三国志传》的底本,而非《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的生卒年以定在1320-1390左右比较符合实际。《三国志传》接近于罗贯中的底本。从总体上说,罗贯中的《三国》底本,比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粗糙些,但某些段落却比嘉靖本写得好。  相似文献   

5.
根据文献记录,中国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传入韩国的最早记录是韩国三国时代。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在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此外,《三国志演义》传入韩国的时期大略至少于1522年-1560年以前。从当时的传入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就传入到了韩国。在朝鲜时代,中文版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曾几次出版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等,其中《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本最为广泛流传。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有两种类型,一为翻译的坊刻本,二为翻译笔写本。《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作品大略分为"全文翻译"、"部分翻译"、"翻案(改编)"。  相似文献   

6.
三国这段历史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作为"前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巨著。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书的全面比较,从史书选择和史料摘取两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对《三国志》依傍的同时,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突破,研究历史小说选取史料方法和脱离史料的虚构,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而三国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也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普通读者甚至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只知通行本《三国演义》,却不很了解其重要的"母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则更是少有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曹操这一重要的三国人物形象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阐明"通俗演义"本与"演义"本的区别,强调"通俗演义"本的重要性,也使已经百花纷呈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8.
任兴科  苏凤 《现代语文》2007,(10):30-31
从陈寿的《三国志》、民间的三国故事,到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虚构、想象的民间再创作过程。《三国演义》不是为写战争而写战争,而是更着重战争氛围的渲染、战争过程的表现,用小说的细腻和深刻,以戏剧的夸张和幽默,对战争场景、战略谋略、战争氛围、敌友变化以及战争人物进行了戏剧化的再现,从而达到了让读者对战争题材多元感悟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文学史第一部典范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还有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广传播,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成书历时长、途径多、样式杂,有史书记载亦有文学演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到《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元曲杂剧、《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到《三国演义》。在这漫长演变过程中,丰富而多元的文学创作语境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评点史看,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是早期通俗小说评点由传统注疏向文学评点的过渡,对明清坊刻本通俗小说注重以评点作为有效商业手段和传播形式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说到《三国演义》,许多小朋友都应该知道吧。爸爸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罗费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2.
走近作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在国外,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  相似文献   

13.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4.
《隔江斗智》杂剧与《三国志通俗演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就孙刘结亲故事而言,《三国志通俗演义》从情节设置、人物性格刻画、喜剧情调三个方面都有《隔江半智》杂剧影响;《隔江半智》杂剧是《三国志平话》发展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承宋元讲史平话而来,是我国长篇白话小说最早出现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问世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其开山奠基之作。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小说贯穿了整个明代,曾一度成了长篇白话小说的代称,直到清中叶乾隆、嘉庆年间才逐步走向衰落。历史演义小说的衍变分为五个时期:开辟方向的示范期、萧条沉寂期、重新起步与复苏期、繁荣因革期和走向衰落期。  相似文献   

16.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它的“作者是罗贯中”这一观点从王国维、胡适,鲁迅、郑振铎以来即被认定。因为明人是这么说的,原书上也是这么标的。但不能不看到,《三国志通俗演义》乃至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在他们那个时期,尚  相似文献   

17.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元代三国杂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以貂蝉、甘夫人、孙夫人等形象分析说明。杂剧中的女性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小说的女性观则表现出浓厚的道学气。这种差异和两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有关,也和元末明初理学的盛行有关。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查考《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事迹时,苦于正史无载,地方志中亦未发现什么资料,便到明清的私人著述中去搜寻,终于找到了一些零星的记载。将这些资料拼合起来,方弄出了有关“罗贯中”的大致情形:元末明初太原(或东原、杭州)人,除写《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写有别的小说10余种,另有戏剧作品3种,据说还有志图王,可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一本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约百年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鼎力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周瑜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本文通过多角度对这一艺术形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