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符号学的方法对网络“恶搞”进行研究发现,“恶搞”就是利用“拼贴”、“戏仿”等手段,使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发生变化,进而产生“恶搞”效果。辩证地思考这一现象,发现网络“恶搞”在视觉文化意义上体现为创新性,在视觉素养教育层面上体现为寓教于乐功能。  相似文献   

2.
“恶搞”又被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当前的“恶搞”主要从网络上开始流行,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它的滑稽和颠覆以及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让一些青少年模糊了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认识,所谓的“正常”已成为一种荒诞。随着“恶搞”在网络上“新作不断”,课文恶搞、语言恶搞、短信恶搞、视频恶搞等正潮涌般侵蚀着中学生稚嫩的思想。那么,“恶搞”对中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它的兴起又对中学生存在哪些消极影响?就此现象,笔者对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3.
【小引】时下网络“恶搞文化”红极一时,相关的恶搞作品层出不穷,恶搞范围无所不及。“恶搞”已经不再只停留在一般的、娱乐性强的搞笑(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影片《无极》),而是转向了20世  相似文献   

4.
文章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恶搞”的表现形式,认为当代公众的图像素养遭遇到“恶搞”的考验;图像素养的内涵,强调的不仅是“看懂”,更是要求公众把握图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并建立起相应的责任感;肆意泛滥的恶搞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有严重危害,培养他们良好的图像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恶搞”的实质,批判地对待网络恶搞。  相似文献   

5.
来信摘登     
莫把“恶搞”当时尚2006年,恶搞大行其道,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想恶搞的人进入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境界”。审视恶搞,其实就是一种扭曲甚至畸形的社会文化,颠覆着传统的文化道德。网络上的自由言论权是有限制的,有两条线不能突破:一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底线不能突破;二是法律的红线不能突破。网上“恶  相似文献   

6.
媒体纵览     
“姚明”被抢注成卫生巾商标,“雷锋像”成避孕套包装,一个自称“国学辣妹”的年轻女子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声称要“勾引孔子”——这是最近三个典型的”恶搞”案例。有人哈哈一笑,有人津津乐道,更多的人义愤填膺,而“恶搞”者又狂赚了一回“眼球”。近年来,从电视、图书到网络、手机短信,所谓的“恶搞”、”无厘头”大行其道,甚至出现了“恶搞”红色经典的趋势。一些专家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恶搞”、“无厘头”之风,导致权威被解构、庄  相似文献   

7.
从“恶搞文化”现象看娱乐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文化”这种网络次文化在给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今天人类共同承认的文化,对青少年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和冲击。当“恶搞”由通俗一步步变为庸俗、低俗后。社会将形成是非混淆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审视“恶搞文化”的出现。需要我们持守娱乐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8.
试论"网络恶搞"行为的著作权侵权认定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涉及视频、文本、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领域,并且反响强烈。“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网络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从著作权保护角度对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建红 《山东教育》2009,(1):122-123
近来,“恶搞”风从网络吹入广州小学校园:现在孩子们最流行的玩法竟是将诗词课文按韵律另行填词,《静夜思》《春晓》《望庐山瀑布》等经典的恶搞版本“风行”孩子们口中。“盗版”横行之下,孩子们已将正版课文忘得差不多了。  相似文献   

10.
眼下,网络”恶搞”正引起人们如火如茶的批判与反思,而另一种“恶搞”——名著“换脸”,却因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而成了批判反思的育区。据新华网9月11日报道,当下,“大话”“水煮”“麻辣”乃至现在的“情蒸”四大名著的图书屡屡出现。  相似文献   

11.
邱孟辉 《中学文科》2009,(13):89-90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的言论越来越自由,对文学再创造的能力越来越强,手机短信、视频、网络文章,甚至电影、电视剧,“戏说”“大话”“恶搞”“无厘头”之风呈泛滥之势。戏说皇帝,戏说历史,戏说古人。当戏说不足于构成新的感官刺激,于是恶搞便应运而生,移花接木,随意编造。一些红色经典遭到“恶搞”,许多为人们所熟知景仰的历史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2.
据现代金报消息,“恶搞风”正从网络吹向广州校园。现在学生们最流行的玩法竟是将诗词课文按韵律另行填词,《静夜思》、《春晓》、《望庐山瀑布》等经典的恶搞版本“风行”学生们口中。让家长最担忧的是,“恶搞版”横行之下,正版课文已忘得差不多了。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反映自家的孩子小志(化名)边做作业边口中念念有词,  相似文献   

13.
从恶搞文化看后现代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近几年才开始盛行的词语。随之形成的“恶搞”文化更是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国内蔓延。对于“恶搞”文化的快速传播,媒介在幕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从“恶搞”文化的传播中看到后现代主义对于今天的媒介及其文本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恶搞”文化和媒介关系进行后现代主义的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14.
恶搞,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网络到电视,从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名人到古典名著、经典文学,甚至英雄人物,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恶搞,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人们文化认同、精神信仰的危机和游戏生活、躲避责任的生活态度。恶搞,必须坚持一定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5.
“恶搞”这个词用于描述一种现代文化,它通常包括所有类型的诙谐模仿。在日语中,“kuso”最初用于描述奇奇怪怪的事情和劣质品。2000年左右,这个词被引入台湾,并且迅速成为一种网络现象传至香港,而后又传至中国其它地区——中国人总是用“恶搞”这个词来表达它的意思。“恶搞”这个概念源自一种新型游戏——恶搞游戏。引入这种游戏的目的在于教玩家们如何欣赏和享受劣质游戏——例如学会欣赏游戏中一些无法忍受的错误,而不是为此而觉得沮丧。这种理念很快便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6.
时下.网络里的“恶搞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其范围不只停留在一般的搞笑(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影片《无极》),而是转向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批“红色经典”作品,如《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把小英雄潘冬子变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  相似文献   

17.
曾麒霖 《考试周刊》2012,(45):11-14
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恶搞”已经不再是人们所陌生的对象,原来一直被强调的“精英文化”在当下追求平等的时代早就被民众所厌恶和反对。“恶搞”文化的“大众文化”形式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参与到现实社会生活中.让人们有机会实现平等、具有相同的话语权,让全民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狂欢,让人民拥有对现实的反叛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但与此同时“恶搞”文化也给国民带来一定价值观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当电影《无极》被一个无名小辈胡戈编辑嫁接之后,变成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生动阐释了“恶搞”这一词汇。之后恶搞又以光的速度极速蔓延,蔓延至大街小巷。蔓延至大中小学校园,蔓延至我们“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心灵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恶搞也需要艺术,网络世界中流行的恶搞作品,我们也会禁不住去一看究竟,也没觉出对自己有多大的损害,相反会有种说不出的轻松。这就是艺术。当戏说与恶搞影响到课堂时,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在前面加“艺术的”来做定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恶搞作为一种在娱乐消费、网络影像时代下出现的新兴文化现象,以一种自由肆意的文化姿态颠覆、解构了精英文化,使原本就众语喧哗的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态势。但是由于“恶搞”的出现和发展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复杂多变的动力驱使,这使得它面临着前途未卜的命运。因此对待恶搞,棒杀捧杀皆不可取,应该采取更加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