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习得性无助感概述 (一)何谓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Leamed helpess)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和他的合作者在以狗进行学习试验时,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狗遭受了无法逃避的电击后,当再次面临电击时,即使能够逃避,狗也不会逃避,反而消极地接受电击,表现出绝望感。没有经历过此类情境的狗却都能轻而易举地逃脱。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类现象也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大学生被试在经历了一段不能解决问题的失败经验后,让他们解决比较简单的字谜问题也发生了困难。这项研究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  相似文献   

2.
一、习得无助感的概述习得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始于本世纪60年代,Seligman 和他的合作者在以狗进行学习试验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遭受电击而无法逃脱的狗,在以后能逃离电击的情境下也不会逃避,没有经历过此情境的狗却能轻而易举地逃脱。这研究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事件的生物有机体会削弱对以后可控事件的调节,他们称这种在无可逃避或回避的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下习得的情绪反应称为习得无助感,它是一种个体认为事件不依赖  相似文献   

3.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再度面临各种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也称习得性自弃或习得性绝望感。"习得性无助感"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的一项经典实验。1967年,塞利格曼和梅尔用狗做实验,他们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狗是无法逃脱的,  相似文献   

4.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个体面临挫折和失败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信心严重不足,情感上自暴自弃,行为上拖拉逃避,最终导致学习一塌糊涂.研究"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让学生摆脱"习得性无助"的不良影响,对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一、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概念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动物实验。它是指动物(包括人)在连续经历失败和挫折等消极事件后表现出绝望和放弃的态度。当个体在某个具体事件和目标上反复努力却反复失败时,形成了努力与积极结果无关的消极信念,并可能泛华到其他情境中,包括那些可控的情境。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教育实践中,是教育心理学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在没有电击时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7.
王晓  顾海报  贺桂芳 《考试周刊》2013,(96):173-174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种现象是由塞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发现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的。习得性无助在中学生身上表现为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意识消极等,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有客观方面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对于习得性无助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要多方参与,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挫性,从而克服习得性无助感。  相似文献   

8.
警惕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感”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于1967年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实验中,心理学家把狗关在一个装有闹铃的封闭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由于狗被关在封闭的笼子里,所以它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逃避这种电击。多次这样实验之后,心理学家改变了实验条件,他们在给以狗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结果却发现,在铃声响起后,狗不但不  相似文献   

9.
孙云晓 《小读者》2013,(5):79-80
生活中,有些孩子看起来“很乖”,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警惕了,因为您的孩子很可能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发现,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10.
论学业习得性无助感向自我效能感的转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这种现象是由塞利格曼通过在狗的身上实验发现又在人身上得到证实。笔者根据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分析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概述,提出了五条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向自我效能感转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2.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经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本文阐述了影响习得性无助感的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因素,并指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习得性元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一种事物经历过多次失败所产生的一种消极逃避的心理状态,进而对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从习得性无助提出之日起,心理学家就针对这个问题在不同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最早的研究在动物身上进行,此后进一步扩展到对人类的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了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防治措施等,有助于加深对儿童习得性无助的认识,有效地干预和化解儿童的习得性无助,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种现象是由赛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发现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具体到学生身上,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的定势等心理特征,这一现象形成可归于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应归于内部社会学习机制的作用,对于“习得性无助”学生,教师应采取的主要教育对策有:形成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创设良好班级学习气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16.
防止“差生”向“接受失败者”转化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习得无助感的产生过程就是“差生”向接受失败者演变的过程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 ,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 ,丧失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被叫作习得无助感 (Learnedhelessness) ,简称无助感。国外从 2 0世纪 60年代起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无助感理论经常被用于解释人类的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等行为的形成和抑郁感的产生。1975年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 (M .E .P .Selighman)对习得无助感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做了“电击狗”的实验证实这种现象的存在[1] 。他们在实验中先是将狗…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狗捆绑在实验室里,反复电击。起初,狗受到电击后奋力反抗,但由于捆绑结实,狗无论怎样努力都徒劳。最后,狗不做任何反抗了。这一实验证明:当动物处于经过努力仍无法避开有害的情境时,它所获得的经验会使其消极地接受命运,而不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赛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之后,赛利格曼又做了这样的实验,他将被试者带入一问噪音很大的房间,然后告诉被试者如果想降低噪音,可以去调节一个按钮,其实这一按钮是无效的。当噪音引起被试者烦躁时,被试者就试图操作按钮降低噪音,可发现根本不起作用,之后就不再尝试了。当赛利格曼把他们带到另一间情形相同的房间时,他们根本不去操作按钮来减少噪音。可见,“习得性无助”现象也会在人身上发生。  相似文献   

18.
“学来的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首先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塞利格曼(Seligman)在一个实验中,先让狗形成对声音与电击之间的条件反射,即声音一响就给以电击。这样,狗一听到声音就逃避(跳过箱子的栅栏)。此后,把狗放到一个不能逃避的箱子里,声音一响,同样给以电击。开始几次,狗还象以前那样企图逃避,乱窜乱跳。但是,经过几次无法逃避的电击后,狗干脆躺下来哀鸣,接受电击。根据这种现象,塞利格曼认为,当动物(甚至是人)已经知道不能控制它所处的环  相似文献   

19.
李晓  陈小鸿 《文教资料》2008,(14):111-113
中职生长期以来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往往被认为是"差生",据调查表明,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学习动机不高、学习兴趣低下、消极的心理定势等现象.这种现象是中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长期得不到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等的支持、肯定与鼓励,经常遭受挫折与失败后逐渐习得养成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感弥漫在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是对他们学习生活的概括.本文分析了中职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并提出了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这是用狗作的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这时狗因关在笼子里,所以逃避不了被电击的痛苦。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这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