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2.
刘心武在人们印象中首先是个著名作家.并且在“红学”研究、建筑评论以及散文方面也有所造诣.他曾把这四个领域比喻为自己在后花园栽的四棵树:小说树、随笔树、红学树、建筑评论树。“我亲眼看到我栽下的这四棵树,它们在我的侍弄下茁壮成长.使我得以春天嗅着花香入睡,秋天品着果实赏月,惬意之至。”其实,除了“侍弄这四棵树”之外,刘心武还有长达十几年的编辑生涯.其中尤以与《人民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大昭评论》是《人民日报》体育版的一个专栏,作者是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记者汪大昭同志。我是《大昭评论》的热心读者。这不仅是因为和大昭同志交往甚洽,经常就体育方面的问题请教于他;更因为《大昭评论》写得好看,读之如饮酸梅汤顺溜爽快。或许还有一点好奇,《大昭评论》似乎有些另类,常让我茅塞顿开:评论原来可以这样写。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其实并非通例。很难从宋徽宗俊逸的“瘦金体”中看出他羸弱的性格,也很难从乾隆的方头圆脑的碑帖领略什么雄才大略。可大昭同志确是“文如其人”。他温和,所以文章极少见面折人过的“利辞”;他敏锐,…  相似文献   

4.
我的爷爷名叫朱一夫。他跟人家介绍自己的名字时,总是说:“撇未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夫。”我在小说里看到过“一夫当关”这句话,那是说守卫险要关卡的武士。可我爷爷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头,除了一支笔,什么武器也不会  相似文献   

5.
这个阿城,陈平原先生在某一场合对他的介绍是:阿城先生一部《棋壬》“遍地风流”。但诸位可能不太了解的是,阿城先生写小说之前是个画家(他是大画家范曾的学生),写小说之后是电影制作人,他还组装过汽车等等。我读阿城的小说,看他把弄文字如同行云流水,似乎不着一力,却处处藏有机巧,机锋毕现,常常是读得无话可说。而这本薄薄的《威尼斯日记》,更是随翻随喜,每每都要恨他写得太短。  相似文献   

6.
对小说,我曾真心地喜爱过。爱屋及乌,对小说评论、小说导读之类,我也曾兴趣颇浓。不过,现在却大不如前了,虽然《小说月报》、《小说评论》之类的刊物仍在订购,却多订而不阅了,成了摆设。何以至此呢?我想,其一,在自我,成人了,穷事极多,少了那份闲情雅致。其二,在作品,精品极少,能让自己耐着性子读下去的实在难找。我想,若不是职业的需要,恐怕早就与它们“恩断义绝”了吧。自然,断断续续还一直在读,可多如过眼云烟,并没留下什么印象。譬如  相似文献   

7.
为了报道北京申办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结果,首都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都作了两手准备。得,发这一套稿子;失,发另一套稿子。人民日报也是一样,充分作好两手准备。撰写评论的任务交给了我。得,发一篇社论;失,发一篇评论员文章。总之,得也评论,失也评论。 接受撰写这两篇评论的任务之后,我到北京奥申委采访新闻发言人吴重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他是权威人士,是专家,必须虚心向他请教。我问:“能不能给我透个底,得,或是失,”他不敢下结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也说不准。毫无疑问,我热切盼望申  相似文献   

8.
小说中有“微型小说”。那么评论中有无“微型评论”呢?有——我认为新华日报的《细流集》专栏就是。这个颇受读者欢迎的栏目,自1985年9月1日由四版移至一版后,不  相似文献   

9.
米兰·昆德拉在他著名的《耶路撒冷致辞:小说与欧洲》一文中说,缺少幽默感、媚俗,对流行思想的不思考,是小说的三大敌人。然后,他再作惊人之语,“小说的智慧不同于哲学的智慧,小说不是从理论精神而是从幽默的精神中诞生的”。是这样么?  相似文献   

10.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6,(33):111-114
笔者关注百年中国言论史,一方面关注那些优秀政论文本所透露的“认识论”,即如何认识这个时代;一方面关注那些政论家撰写这些文本的“方法论”,即如何表达这些认识。简言之,就是尝试从发生学的角度,重新打量言论背后政论素养的产生机制。正因为此,笔者将这些“认识论”“方法论”产生的机制向前推移,结合教育体制,撰写了《言论史上的“评论课”--以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为例(1924—1952年)》(《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下)。其间,笔者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评论课教师马少华有些交流,他认为这种评论教学史角度的研究,很有学术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学信箱的编辑同志: 我在某些报刊上见到标有“报告小说”“纪实小说”的作品。请问什么叫“报告小说”、“纪实小说”?它们与小说、报告文学是不是一回事? 长记同志: 你的来信收到,所提“报告小说”、“纪实小说”,我在一些刊物上也曾见到过。在小说前加“报告”或“纪实”二字,我想大概是作者着意强调小说中的人和事都  相似文献   

12.
吴十洲 《出版参考》2009,(12):39-39
萧乾无疑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文学创作。他说,我感觉的愁远深于他们,我愁的是这迷离扑朔的生命。在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他撰写并出版了多部中文和英文小说。人们赞扬他在早期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公认他是当时京派小说的主要作家之一。他去世后,对他怀有深厚好感的英国人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英国《泰晤士报》1999年3月31日的报道中写道:“萧乾是中国战前最优秀的文学天才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受评委会的委托,将第三届“中国图书奖”的评选情况作一简要报告。一、“中国图书奖”是一种全国性的荣誉很高的图书综合奖。它是《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编委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精神设立的。每年评选一次,已经评过两届。今年4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正式成立,理事会讨论,经与《中国图书评论》编委会研究,决定“中国图书奖”改  相似文献   

14.
客:据说,读过李修文第一部长篇小说《滴泪痣》的人没有不哭的,作家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也“数度哽咽”,你呢? 主:小说出来前,修文跟我说过这话,后来上了几家报纸的访谈录。我当时就笑着说我不相信——对他,尤其不相信,因为编完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心都碎了》,压根没有发现任何“催泪”的成分,反而在他的对经典、对世俗生活的解构圈套中有些晕头转向。仔细看报道,有名有姓边读边哭都是小说的第一批女性读者,包括责任编辑。我对女性没有偏见,也不怀疑她们作为作家的好朋友在表达阅读的原初感受时的真诚度;也从不认为我就比别人高明,或者是不是比别人更冷静,更克制,更知道小说的游戏规则。我对自己的哭没有信心,是不相信现在的小说还能有这么强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让人不能自已,又在自已之后骂一骂自己。我最后一次面对小说流泪是在什么时候?哪一部?那太遥远了。不过,出于各种原因,我能肯定《滴泪  相似文献   

15.
《蝴蝶梦》续集─—《德温待夫人》《蝴蝶梦》(原名《吕蓓卡》)是英国女作家春夫妮·杜穆里埃于1938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手法,描写“我”与丧偶后萎靡不振的迈克西姆·德温特一见钟情。但是,当“我”嫁给德温特并随他回到曼陀丽庄园后,却...  相似文献   

16.
第三节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以“书到用时方恨少”为题的一节中,着重说的是从书本中学习,勤读书,多读书。在以“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本节中,我们着重说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学习,勤观察,多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评论文章的重要特征,也是它的基本属性,就是针砭现实,干预生活。或歌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或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都必须依附现实生活,针对现实生活,而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这就必须关注现实,研究现实。借用大家熟知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大家知道,猎人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灵敏的嗅觉。他之所以能看到和发现一般人眼睛看不到、常人鼻子闻不到的猎物,这并不是由于他们天生有异于一般人的眼睛和鼻子,而是职业习惯养成的,或者说是训练出来的。评论工作者也要养成自己异于一般人的眼光和嗅觉,时刻用“我要写评论文章”的心态去观察生活,发现题材。在新闻界同行中有“新闻鼻”的说法,从事评论写作的人就得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易碎品。”人们常常这样说。“新闻评论大多也是易碎品。”一位对新闻评论颇有研究的同志这样说。读了一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新闻评论,我颇有同感,其中绝大多数的确与年俱老了,但是也有少量作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破碎”;相反,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仍葆  相似文献   

18.
王冉 《报林求索》2012,(2):56-56
<正>尽管韩寒可能很早就开始写东西,但我真正开始关注并欣赏他是08年以后的事。那都是因为他的博客,而不是《三重门》,我以前更从未知道作文比赛这么萌的事他也干过。或许是因为他的小说我看得不多,我个人感觉韩寒的  相似文献   

19.
“基督诞生于大海彼岸优美的百合花丛中”——“这一古怪而令人兴奋的语句出自《共和国战歌》,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感到它似乎简洁地道出了我对美国的看法。”约翰·厄普代克在其1989年出版的回忆录《自我意识》中如此想过。这句话显然继续让他产生着共鸣;他在1996年2月由诺夫出版公司推出的一部反映四代人生活的家世小说中,不无担忧地(还有人知道那首歌吗?)把这句话用作小说的篇名,即《在优美的百合花丛中》。  相似文献   

20.
《采.写.编》2006,(6):6-6
在出席这次会议的领导中,89岁的山西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刘江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他也是新闻界的老前辈,可谓是“老新闻”了。虽已年近九旬,但他仍时刻关注着他曾经战斗过的太行山,关注着他向往的红旋渠。于是,他不顾年事已高,赶到了红旗渠,赶到了他心目中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圣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