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现代化研究与历史发展观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研究,实际上始于19世纪对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与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原生的现代化、续生的现代化、后发现代化和当代社会的“后现代”发展—相联系,先后形成了经典现代化、后发现代化和后工业社会发展理论。不同形式的现代化理论,既反映了人们对“现代化”的历史、现实与实施的不同观点,也反映了人们在现代化研究中所实现的历史发展观的持续变革。研究不同的历史发展观及其变革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确立科学的历史发展观,进而推动世界历史研究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翘首企盼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对中国现代化的解读中,需要与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过程连接统一起来,才能更清晰历史的现代化之路选择的合理性,且为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在探索建成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对"三农"发展路径的又一探索,这一探索离不开世界历史发展的宏伟叙事,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系统梳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多视野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民族与世...  相似文献   

4.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接续探索,反映出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纵贯中国现代化进程各个发展阶段,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底色、中国式的发展特色,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认识不断深入、战略不断成熟、实践不断丰富而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贡献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历史考察入手,分析了我们党对四个现代化认识由肤浅到深入,由片面到全面,最后到质的飞跃的实 现过程,认为我们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不仅丰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背后深刻的六重逻辑。结合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六重逻辑大抵可分类归为角色逻辑、理论逻辑、道路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和使命逻辑,此六重逻辑相互独立而又辩证统一,体现了“六位一体”的本质规律与内生优势,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脉络、理论韵味、实践意义、价值导向、问题意识和世界情怀。在建党百年视域下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六重逻辑,不仅是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际需要,更是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天地,成就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应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革命史的范式揭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根据,遭到了挑战。文章从现代化的角度考察其历史根据:现代化的全球性和不可避免性,使新中国无法脱离世界现代化潮流这一世界历史运动的主旋律;近现代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失败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伟大成就与蓬勃生机。使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新中国唯一自觉的选择;现实的阻碍现代化因素进一步扩张的反现代化力量的存在,使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根据的现代化分析,有助于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革命史的范式揭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根据,遭到了挑战。文章从现代化的角度考察其历史根据:现代化的全球性和不可避免性,使新中国无法脱离世界现代化潮流这一世界历史运动的主旋律;近现代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失败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伟大成就与蓬勃生机,使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新中国唯一自觉的选择;现实的阻碍现代化因素进一步扩张的反现代化力量的存在,使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根据的现代化分析,有助于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开篇。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使我们走出了忽视生产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误区,成为中国追赶世界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为中国人民树立起了新的宏伟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战略方针,说明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在社会主义的地基上进行,必须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的弊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个伟大创造,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改革是一场革命”的道理,更进一步认识到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途径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基本任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在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世界现代化运动展开的历史图景意味着: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创了世界历史;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使世界现代化运动不会只停留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阶段,而必然会走向新的世界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而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证伪了西方现代化唯一论神话,赋予了现代化新内涵: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取得现代化的巨大成功,从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了世界历史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高举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两面旗帜,掀起戊戌变法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富民强国。虽然变法维新昙花一现,但它在中国社会近(现)代化进程当中却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历史意义不容忽视。特别是戊戌变法中的核心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更是影响深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并作了初步的探索。结束根深蒂固的传统制度,开启以民主政治制度为保障的政治现代化实践是辛亥革命完成的时代使命。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深入考察中国政治现代化问题的内在因素及相关问题,辛亥革命是一个很恰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对中国影响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具有政治革命和思想启蒙的双重意义。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肇始是戊戌变法,而辛亥革命则是思想启蒙的峰值体现。辛亥启蒙具有五个特点:启蒙主体是革命党人,决定了启蒙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启蒙具有鲜明的实践理性特色;启蒙摈弃个人主义从而与欧洲思想启蒙不同;启蒙使民主共和意识深入人心不可逆转;启蒙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洋务运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而晚清法律近代化则是作为中国社会近代化一部分的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起点,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洋务运动为晚清法律近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支持,而且洋务派是晚清法律近代化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也是清末法制变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唐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由此确定了他彪炳史册的重要历史地位。一件事是积极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在当时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强和维新变法斗争中,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以及在湖南近代化事业的启动与发展中,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另一件事是发动和领导自立军起义,试图将挽救民族危机与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结合起来,并且走着一条自下而上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因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走向革命的历史转折中的重要一环,为辛亥革命运动的迅速兴起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进入中国社会,融入民族文化,民主精神生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事情。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追求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到学习和仿效,到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改造的历程,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各种自由主义派别的民主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中国人追求民主思想和制度的社会实践。在中国人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民主文化与中华文明相融合,外来民主逐渐中国化,民主意识逐渐融入民族生活,民主精神逐渐渗透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层,推动了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我校中共党史学科自五六十年代初建,80年代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与权;逐渐形成以中共党史学理论及党史学史、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毛泽东思想研究为支柱,在李大钊研究、五四运动与中共创建史研究、大革命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本主义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学科;在全国中共党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部分晚清重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船坚炮利的进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进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既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政权,也包含被迫开放、发愤图强、抵御外侮的意图.他们的近代化意识以及开办的近代化企业,即使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意义.如果说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那么戊戌维新运动则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二者构成中国近代化运动从先进的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引进以及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变革的总进程.戊戌维新的"变政"、"变法"在推动社会前进和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早期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自身所进行的近代化变革道路也走向终结.从这一进程来看,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以封建衙门方式管理大机器生产,只能导致近代企业的破产,没有主权独立就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后起国家的近代化,其前提必然是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在一个没有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只能成为强权的附庸,也不可能实现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