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网上著名的飞扬围棋论坛(www.flygo.net/bbs)是很多棋迷尤其是棋书爱好者的聚集地。我的好友甘淳是飞扬的会员,因为出国、北上北京工作等种种原因,曾长期远离围棋,近来他对围棋恢复了兴致,并在2013年底飞扬围棋论坛5D交流赛中夺冠。对一位有30年棋龄的老棋迷来说,这样的回归尤其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2.
徐莹 《围棋天地》2001,(8):44-45
六月的北京,酷热难当。然而在首届“蜻蜓文具杯”中国女子围棋邀请赛进行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围棋事业的支持、棋迷们的热情让我觉得:天气再热,也没有围棋热!  相似文献   

3.
我热爱围棋.不管我与朋友下棋是输还是赢;同样的,我们广大棋迷热爱围棋,也不管我国的职业高手们输还是赢。2005年以前.国手世界比赛的成绩总体上说比较惨淡。那时我热爱围棋,总有太多的期盼。2005年以后,世界比赛成绩突飞猛进,2013年甚至出现了六位青年才俊分别登顶世界大赛顶峰的壮观景象。我来不及让庆祝的心情平静下来,就迎来了下一场庆祝,然而,在新的一年快要到来的时候,不知为何。我却有此疑问:我为什么热爱围棋?我比以前更加热爱围棋了吗?  相似文献   

4.
漫长的一天     
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87年,当时正是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倒数第二场比赛,武宫正树对聂卫平。那段时间不知道看了多少盘棋,总而言之“三耳先生”精神特别集中,感觉拥有十分强大的力量。聂卫平胜出后,整个北京体育馆激情澎湃,棋迷们的欢呼声经久不息。  相似文献   

5.
在西藏棋迷越来越关注围棋这项运动之际,中日围棋擂台赛也走过了25年。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一个体育比赛能象25年前的“中日围棋擂台赛”那么波澜壮阔、动人心弦,一枚小小的棋子竟然牵动着那么多的人。  相似文献   

6.
《围棋天地》2006,(3):67-67
三星杯决赛正好赶上学校的期末考试。有一位棋迷发来短信说决赛第二局罗李二人激战正酣时,他在考场上一直心神不宁,感觉差不多能及格了,便提前交卷回家上网看直播,结果是罗洗河输了三日半,而他那天的考试成绩离及格也就差了三四分。这位棋迷说幸好罗洗河决胜局赢了,否则岂不是鸡飞蛋打两头空?看到这样的留言,我们挺替这位朋友着急,围棋对于咱们普通棋迷来说,怡情益智则可,若是玩物丧志误了学习工作,就不美了。国手们拿冠军为国争光,咱们也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千出些成绩来。  相似文献   

7.
罗艺军 《围棋天地》2006,(11):66-67
洪洲和我们都是电影人,均酷嗜围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为朋友,顺理成章。虽同属棋迷,可成色就大不相同了。论棋力,他高出我就不只一个档次。幸而我们的老祖宗发明围棋——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结晶之后,还留下了让子棋的规矩。每逢对弈,我得先在棋盘上摆上七八颗黑子。这还算得上公平竞争吗?让子棋平衡了棋力差距,在形式上的不公平中,寓有实质性的公平。故而厮杀起来,仍兴致盎然,欲罢不能。不过我们作为棋迷的差距,主要还不在于棋力,而在于对围棋的态度。除了在纹枰上尽享手谈的无穷乐趣外,洪洲视围棋为人生第一要务,围棋是艺术、是文化,是一种超乎功利的值得全力以赴为之献身的事业!他对围棋的那种痴迷,那种执着,那种殚精竭虑的追求,我等芸芸众生实难望其项背。他也确实在这块黑白天地中闯出一条新路,开拓出一片炫人视听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铁杆棋迷,学棋十余载,可 在小城难觅对手,纹枰寂寞之余,不禁对 围棋的兴趣锐减。网络围棋的出现,使我对围棋又焕发了无限的热情,在这里可以纹秤会友,尽展才华。我选择了由职业围棋“七小龙”创办的清风网络围棋世界,因为我觉得它的各种功能设置很好,而且人气旺。还能与韩国、日本等国的棋手交流棋艺,高水平的棋手也多。在清风奕棋半年多的日子里,我从4D打到9D。增长了棋力,交了很多朋友,也留下很多难忘的对局。当然,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与众位韩国9D的场场激战。尤其是有一、二百名两国棋迷观战的情况下,你更觉…  相似文献   

9.
第六届东洋生命杯网络围棋大赛点燃又一轮网络棋迷的热情。这项有中日韩顶尖职业高手参加的网络大赛被冠以“世界围棋公开赛”的名头.一直挺立在网络围棋的潮头,深受棋迷关注。  相似文献   

10.
迷你围棋     
孟繁雄 《围棋天地》2014,(17):84-85
四十三、迷你围棋 2009年初的一天,好友“花开”突然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参加“迷你围棋”大赛?迷你围棋,不仅对我,对全世界棋迷而言,都是一个新鲜事物。于是,我先去了解了一下规则。  相似文献   

11.
刘崇华 《围棋天地》2011,(11):22-22
尊敬的围棋天地编辑:你们好! 我是一个浙江宁波的棋迷,与围棋打交道已有二十余年,目前水平大致在业余2到3段(估计)。我的启蒙杂志就是《围棋天地》,一直以来,她也陪伴我成长,是我的良师益友。二十多年的棋龄中,我也看过很多关于围棋的报刊杂志,很多目前市场上都没有在出售了,  相似文献   

12.
刘斌 《围棋天地》2005,(19):69-69
我今年六十岁,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棋龄的老棋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开始购买围棋杂志,当时全国只有《围棋》月刊一家围棋刊物。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1966年8月号的《围棋》,前半本是文革动员的“战斗檄文”,后半本才是围棋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围棋事业蓬勃发展,围棋图书出版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特别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十一连胜,掀起了神州大地上的第一次“围棋热”。一时间,我们当地大小书店里的围棋书籍竟然要排队购买,而且还经常脱销。  相似文献   

13.
爱上围棋,爱上张栩,这是男棋迷。爱上张栩,爱上围棋,这是女棋迷。张栩的腼腆笑容将成为围棋的招贴画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4.
马林 《围棋天地》2004,(22):8-9
翻间最近几期的《围棋天地》,我注意列一个现象:自从以“弈”为主题的中国花样游泳在雅典奥运会上亮相后,很多棋友很是兴奋,高呼着让围棋进入奥运会,对围棋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棋迷,我完全理解大家的心情,也衷心希望围棋能走向世界,发扬光大。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为什么无论在围棋还是在其它许多社会领域里,我们都摆脱不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呢?  相似文献   

15.
余平 《围棋天地》2006,(23):60-65
有棋迷问我,你最看好哪位棋手?是古力吗?我说不是,看好他已经是N年以前的事情了。棋迷问那你看好谁,我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现在围棋界新人辈出,更新快速,说不好谁就是一匹黑马杀出。 前几天,2006大宝杯国际新锐围棋对抗赛落下帷幕,中国队以6比2战胜韩国队,获得冠军,从中韩对抗的这几盘棋中,我们来看看哪些是最有希望的新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刘帆 《围棋天地》2013,(9):87-90
这期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位河北张家口的棋迷朋友郝丞。他和我们大多数棋友的人生经历不一样,从小就身有残疾的他没有上过学,但自从接触到围棋之后他的人生就发生了变化,就如他自己所说——要坚强而快乐地生活,在黑白世界中找寻自己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围棋电视直播一直是个话题。近一年多的时间以来,CCTV-5几乎没有安排过世界围棋大赛直播,就连第5届应氏杯决赛,常昊九段在家门口夺冠,央视也没有安排直播:此后罗洗河九段和古力九段分别在三星杯、LG杯赛中夺冠,央视也仅仅在新闻报道中进行报道,并没有安排直播。央视这样的做法已经引起了棋迷的普遍不满。不少棋迷在网上留下了甚为激烈的言辞,有的甚至公布了央视五套的总编室电话,希望棋迷们能表达他们的愤怒。传统的围棋节目《纹枰论道》已经消失, 现在央视将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和桥牌统一合并为《棋牌乐》,和1997年前后《纹枰论道》在每周日上午10点至12点档播放相比,现在的时段尤其不尽如人意,中间甚至还出现过为了给前面的篮球比赛直播和随后的乒乓球比赛直播让道,不惜将《棋牌乐》中对陈耀烨的采访强行掐断的恶劣行为。目前,贵州卫视属下的天元围棋频道对围棋大赛进行了大量的直播,但该节目属于数字频道,能收看到的用户很有限。这等于说,现在要在电视中看到围棋直播,已经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了。这当然会引发棋迷们的不满。过去央视只直播春兰杯、农心杯等世界大赛,其他比赛顾及不过来,但现在,世界围棋大赛举办之日,也成了棋迷对央视表示不满之时。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就李世石与韩豆的隐退三番棋接受了普通新闻媒体的采访,日本天众因AlphaGo之役还记得李世石,但韩豆完全没有知名度。棋迷之间对困棋AI的认识也有很大的落差,少数人毎天盯着Lizzie(围棋AI平台),大多数人却觉得事不关己。  相似文献   

19.
在广州,不知道陈志刚的棋迷可说绝无仅有。近三十年来,陈志刚在这座被称为“围棋沙漠”的城市,不遗余力地推广、普及围棋这项高雅的艺术,各项大大小小的围棋活动,人们都可以看见陈志刚忙碌而又欢快的身影。  相似文献   

20.
“魅力湘西”中日围棋对抗赛由超级棋迷吴国军个人赞助,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日擂台赛影响下学会了围棋,并从此成为铁杆棋迷。吴国军一直有个心愿,举办一场比赛,将老聂请到吉首。他事业上小有成就后,就和中国棋院联系,策划了此次对抗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