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出神     
有时,人需要出神。出神地看一本书、看一棵树、看一个人;出神地听一句话、听一首歌、听一片海;出神地闻一朵花、闻一盘菜、闻一滴泪……当这种久久的“出神”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心思就完全聚集到一点上,然后迸发出一种特殊的力量,此时,人便有了更完美的心态。当人出神地看一本书,你就会觉得自己已成了书中的主人公,也经历着这般快乐和那般痛苦。你可能会完完全全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时而泛起微笑,时而皱起眉头,更时而会流下“贪婪”的口水。当人出神地看一棵树,你就会觉得自己已把这棵树给看“活”了。你似乎能看到树的周身的年轮,看到树里…  相似文献   

2.
壹《说文》会意字的研究,无论是就整体而言,还是就具体而言,至今似乎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说文》“见”部:“见,视也。从目儿(人)。”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听而不闻者;浑言之,则视与见。闻与听一也。耳部曰:听,聆也。闻,知声也。此析言之。用目之人也。会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相似文献   

3.
“王八蛋”这一骂人国语,应是吾人独创。生之弥早,传之弥久,恐洋人自觉汗颜,番语无所企及。殊不知:老到耄耋之年,小到呀呀学语,远闻乡村僻野,近听繁华闹市,百听不厌,充耳不闻。骂者悠然,脱口而出,坦然自得;听者淡然,司空见惯,安然无事。君不见充斥街头巷尾的“谁在此(撒尿、倒垃圾、泼脏水……),谁是王八蛋”之类的成人杰作,还有遍布断壁残垣的“×××是王八蛋”之类的幼稚涂鸦?“王八蛋”普及面之广,涵盖率之高,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然也有信口骂人而后快之意,那就另当别论。虽是骂人之“国粹”,除了有些不文明外,由是骂之即可,不…  相似文献   

4.
“什么清白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选……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芽”人们读到这传神的个性化语言描写时,一定会笑孔乙己的迂腐,觉得这样的辩解完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胡搅蛮缠。其实孔乙己说这番话也是有他的根据的。在现代汉语中,“偷”是“盗窃”的意思,这是不辩自明的。但在先秦时期,没有用“偷”字来表示“盗窃”的。如《墨子·非攻上》:“今有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则罚之,此何也芽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有甚…  相似文献   

5.
鸟的死活     
里住着一位睿智的老人,村民们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来向他请教。某天,一个调皮的小孩想要为难一下这位老人。他捉了一只小鸟,握在手掌中,跑去问老人:“老爷爷,听说您是最有智慧的人,不过我不相信。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鸟是活的还是死的,我就相信了。”老人很清楚小孩的算盘:如果他回答小鸟是活的,小孩会暗中加劲把小鸟捏死;如果他回答是死的,小孩就会张开手让小鸟飞走。老人拍了拍小孩的肩膀,笑着说:“这只小鸟的死活,就全看你的了!”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都像那只小鸟一样,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升学也罢,就业也好,只要奋发努力,终会有成…  相似文献   

6.
刘芳 《现代语文》2009,(9):135-136
当代作家王汶石指出:“必须下决心读点书,花点本钱,把基本建设搞扎实;读了书,艺术造诣就会高,提炼和概括生活的能力就强,就会得心应手。”(转引自京夫《道是无情却有情》)古华也很动情地说“老老实实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吧,小说之道,诗文之道,尽在其中”一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艺术的雨露就会滋润你的心田。这是一种潜移默化之功,尽在不言中”(《冷水泡茶慢慢浓》)。阅读就是这样重要,这样使人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7.
这是网上流传的那些所谓“能带来幸运的信”当中惟一一封吸引我的。这类信件总是来自陌生的地址,让我继续转发,号称如果这样做了就会发财之类,通常我会把自己作为终点,但是这封信打动了我,因为它说:“收到了这封信,是因为有人在默默地祝福你,因为你也爱你身边的一些人”。带着爱的,一切将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8.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历来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就会无礼;疏远了,他就会怨恨。”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将其中的“女子”解释为“汝子”,意为“你的儿子”、“您先生”、“你们几个学生”等等.认为这里的“女”是作为代词来讲的。那么,这里的“女子”确实是作“汝子”来讲的吗?  相似文献   

9.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之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间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察传》篇。1990年4月广西第9次印刷)。当我串讲到“告之曰”这一句时,从上下文意来理  相似文献   

10.
问句 ,包括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这里 ,涉及是非问和特指问。例如 :这是你的行李 ?你是什么地方人 ?所谓“是非问” ,是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句 ;所谓“特指问” ,是要求对方针对“谁、什么”之类作出回答的问句。如前一例是“是非问” ,后一例是“特指问”。语法书里告诉我们 :用于问句句末最典型的语气助词 ,有“吗”和“呢”两个 ,它们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吗”出现在是非问句末 ,如“这是你的行李吗 ?”如果是特指问 ,句末就要用“呢” ,如“你是什么地方人呢 ?”但是 ,也有特殊情况。有的时候 ,句子中用了“谁、什么”之…  相似文献   

11.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10):102-102
激发情感、培养理智、训练操作技能,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对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予以高度关注。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述而·雍也·为政·宪问》)荀子则强调“善美相乐”,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乐论·儒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假如有人诚恳地说我书教得好,工作能力也强,这时候,我的心肯定会是一汪蜜池;假如这个人是我的顶头上司,我一定会更加拼命地工作,“士为知己者死”嘛!以此类推,将这种对你的赏识加到你的学生身上,他们又会是如何地愉悦、欣慰呀!是的,这就是赞扬的艺术,是最近几年常被推荐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更早的,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中所说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也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赏…  相似文献   

13.
亲爱的同学,经过这一阶段的紧张学习,我想你一定有不小的收获!相信你在解答以下题目时,定会有出色的表现。祝你旗开得胜!一、请你选择(从以下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项你最满意并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50分。)1.青春是一本无字的书,每个人都想让它灿烂、充实,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A.及时行乐,不能做死读书本的好学生B.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C.努力学习知识来充实自己D.标新立异2.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生动地说明了()A.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B.个人的兴趣是在对事物的接触和了解中产…  相似文献   

14.
一儿子天性好动,尤爱球类,什么篮球、足球、乒乓球,外加羽毛球,学习再紧也不忘见缝插针地玩儿上一阵。这倒没什么,我一向不主张儿子的生活里只剩了书。但有一点让我无法忍受,那就是他一运动就爱出汗,一出汗他那双本来就臭的脚就更够十五个人闻半个月了,而儿子还总没自知之明,让我无可奈何。有一天我感叹:“看来要彻底解决你的臭脚问题,我是无能为力了,只有寄希望于一个人。”“谁啊?”“你妻子啊!”儿子一下脸红了,笑着说:“我不娶妻。”我说:“你现在怎么说我都不和你理论,让未来说了算。”停了一会儿,儿子突然说:“我要是谈恋爱,你会为我…  相似文献   

15.
人们经常问我,抚养一个身体残缺的孩子是什么感受,其实这就像…… 这就像你准备去意大利这个很多人向往的国家旅行。你会买很多旅行指南之类的书,然后周密地计划好一切:罗马竞技场、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威尼斯的小船。你会主动地去学一些意大利语。一切都是那么激动人心。  相似文献   

16.
<正>在困惑时,有志者就会寻书解困,人在迷茫时,头脑清醒的人,就会以书做伴,去寻求自己追求的方向;而胸有大志者,长期以来,总是以救国之心,兴国之志,并且能以为中华之崛起的壮志而读书。咱们的老百姓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都说明读书非常重要。书,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传播着人类的文明,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尤其是人们要有精神文明,要有文化底蕴,那就必须读书。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重,总想让小学生也能理解阅读的好处,特别是对阅读能感兴趣,更能掌握一些阅读技能。但自己常常不能如愿,也为之困惑、  相似文献   

17.
品出书味     
书之味令人难以捉摸,一本好书可以带来无限的快感与满足感,犹如吃了一颗仙果,让你神游在梦想的天堂。诗人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无肉使人瘦,无书使人俗。”这真说出了书声,品出了书味。自古人们一贯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体现一本书的价值。书,如果你动之,就会是无价之宝,不动,只能是堆废纸。一个人,物质缺少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支柱缺少,而这精神疲乏症还需要用书来治愈。一个在荒漠行路的人,假若你给面包和书让他选择,你猜他会选择什么呢?无可厚非,他当然是选择面包了,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做法。但消灭面包后,留给他的只能更饥饿。如果他选择了书,那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在他疲乏无力时,用最后一点力气去欣赏书的内容,或许精神上受到鼓舞,会有一种冲出荒漠的冲动,那他可能是一个生还者,也  相似文献   

18.
跟读了“文章作法”之类的书未必就能写出好文章一样,读了“解题指导”“高老复习指导”之类的东西,未必就能完满地解题,未必就能顺利地进行考试。因为任何一种考试,都是对于考生的素质、修养、知识、智能的一种测定。缺乏应有的知识和能力,即使熟稔地掌握了解题的“技巧”,到头来仍将会“一无所有”;反之,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即使题目变化多端,也都会在你的“如来佛手心之中”。因此,企望通过“解题指导”之类的东西来找一条应付考试的“捷径”,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考试命题,毕竟总有一定的“规矩”。高考,为高等学校选拔合适的人才,命题的依据,则是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题目的难度,也总离不开中学课本所能达到的难度。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个“规炬”,解题时就有可能少走一些弯路。考主就可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拨开试题题面上笼罩的使人迷离恍惚、眼花缭乱的面纱,去把握题目的精髓和要旨。  相似文献   

19.
今天,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在当年却曾经是惊世骇俗的大事,人人言之色变,闻之色变。 第一个站起来的猴子,往往会受到群猴的撕咬。猴子们会说:不许你站。因为从来没有一只猴子站过。人也是这样,做“第一个”,即使做对了,也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说过这样做过。  相似文献   

20.
谈起文言文阅读教学,局外人自然坦然,而行内人可就瞠目结舌了。都说文言文不好教,多讲了,不行,会落下个“面面俱到”或“满堂灌”之嫌;少教了,也不行,会扣上个“丢三落四”或“耍花招”之冕。如何是好?我也曾踌躇,但是不管怎样,既然人了这一行,天塌下来会有高个子顶着,说几句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也就不怕别人笑话了。如果要说,文言文教学有什么玩意几的话,不妨抛出三板斧,接着也罢,不接也就算了,其它枪法免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