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自《洪北江全集》的《治平篇》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洪亮吉之作。这是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议论文。篇名“治平”,所谓“治平”者,社会安定之谓。作者生活在乾嘉之世。考诸史实,清初康、雍、乾三朝共一百三四十年,相对来说,政局是比较稳定的,故称“治平”。但作者从“治平”的表面现象,却看到了它所潜伏的一个决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人口倍增,造成生活困难的问题,从而毫不含糊地表明了自己的隐忧,所谓“此吾所以为治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我国人口较少.但清朝经过康、雍、乾三朝共一百三十四年,政治局面比较稳定,人口迅速增加.作者看到因人口增加而引起的穷困情况,指出“治平”(社会安定)中潜伏着严重问题,这在当时可谓有先见之明.北江先生,著《意言》二十篇,论天地、鬼神、寿夭、人口等问题,都有独到见解.现在人类“人口爆炸”问题已成为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学者在几百年前就已预见到这一问题,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3.
《治平篇》是清代学者洪亮吉谈人口问题的文章,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专论人口问题的文章。作者要谈的是“治平既久”会带来严重的人口问题,即社会长治久安,人口繁衍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治平”中潜伏着严重的不安定因素。作者根据论述的需要,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直至结论,皆用数字说理,十分具有说明力。一是中心论点从教学中显露。文章开头一段中,没有哪一句话可直接拿出来作中心论点,但我们读完第一段后,又分明感到作者已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的观点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看看作者为我们列举的一组数字: 时间   …  相似文献   

4.
高中第五册语文所选的《治平篇》,是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一篇人口专论,它产生于清代乾隆58年(公元1793年),比英国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还要早五年,这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口问题的国家之一,我们应当引以自豪。作者洪亮吉在“治平”之中能看到潜伏着的人口危机,并在文章中进行剖析、揭示,以引起社会及当权者的重视,这是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5.
【原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分析】俗话说,冷饭炒三遍,吃起来总觉乏味,陈词滥调式的老生常谈人们总是要摇头的。《治平篇》的作者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多子多孙的封建意识,敏感地及时地发现潜伏着的人口无节制膨胀的危机,这种敢于求异的思维方法,使问题的提出带上了新意,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尤其是文章的一开头,即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人口问题如不及时得到控制,必将影响治平,通过现象揭示了本质问题,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刻。  相似文献   

6.
洪亮吉的《治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专论人口问题的文章。关于此文的写作背景,课本中的预习提示有所涉及,但内容不够详尽,下面根据史料予以补充。 清朝初年,因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战乱,到处满目疮痍,人丁稀少。直到康熙初年还是“有可耕之田,无可耕之民”。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政策。比如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曾颁诏:以上年人丁为基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时更进一步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人头税政策改为地亩税,这些措施极大地刺激了…  相似文献   

7.
把《瓯北集》中有关人口问题的十多首诗歌中的思想进行梳理整合,即是一篇比较成体系的“人口论”。它与洪亮吉的《治平篇》相比各有千秋。从他们的“人口论”可以看出,到了乾隆中叶至嘉庆年间人口的剧增的确已成问题,它已经引起心系天下苍生的进步士子的高度重视。通过对赵翼有关人口问题的诗歌的研究,可以看出赵翼的思考具有不可忽视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从中可见其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以及强烈的用世情怀。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5册有一篇《治平篇》的课文,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篇人口专论”。比英国资产阶级学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尚早5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关于人口理论的文章。作者洪亮吉(公元1746年—1809年),字君直,一字雅存,号北江,江苏武进人。进士出身,曾在乾隆身边的翰林院任编修之职。学识渊博,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之学,善诗文。洪  相似文献   

9.
文理结合相得益彰我讲︽治平篇︾的一点尝试吉林辉南县六中张信智洪亮吉的《治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论专著。它是一篇文理结合,即数学知识和语文知识结合较典型的论文。为说明治平既久,人口膨胀,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这一论点,作者详细阐述了一户人家的繁...  相似文献   

10.
刘峰 《语文知识》2000,(5):61-61
高中语文第六册邓拓杂文《欢迎“杂家”》有一处说法值得商榷:清代学者洪亮吉,他的文集和历来其它学者的文集一样,几乎无所不包,其中就包括有他的人口论著作,比达尔文还早半个世纪(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文中“达尔文”应是“马尔萨斯”。依据有三:一、高中语文第五册《治平篇》(作者洪亮吉)的”预习提示”明确说:本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专论人口问题的文章,写于乾隆58年(公元1793年),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公元1798年)发表早五年。  相似文献   

11.
《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即史称的“清三通”,是研究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书,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试从其作者、时代背景、史料来源,撰修特点及史料价值等方面来考察评论这三部书的得失,以期对人们正确认识了解这三部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阎锡山从小深受中国传统化之影响。在其早期的政治主张中融入了很深的儒学思想。比如他的“民治”、“民本”等观念的提出,以及他的“今欲求国家之治平,则无他法,抵从遵守圣人之道,则治平可望”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儒学化中。  相似文献   

13.
一、解题:什么叫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确: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二、探讨“不可”体现于何处。春秋可以说是一个流血飘橹、刀光剑影的时代。孔子生于乱世,却以治平世乱,解民于水火为己任,想让治人者为政以德,让一切归于礼。可周礼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也早已英魂远逝。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不得已从儒者向学者转变的清朝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进行解明的同时 ,对由作为与政治、道德密切相关的智慧 (wisdom)的学问 ,向追求“实事求是”之中性知识 (knowledge)的学问转变的清朝学术史之一端进行了描绘。目的在于借此解明中国近世末期城市型知识分子意识的变貌。虽然本文仅仅举了阎若璩和章学诚二例而已 ,但试图藉以论证他们所提出的知的理论 ,正是中国近代学术知识之萌芽  相似文献   

15.
老子思想的旨归是“有道之世”,“有道之世”的具体内涵是“全性”。在老子的视域中,身性不二,故“全身”才能“全性”。在这一层面上,“全身”是老子思想的基点。由“全己身”而“全他人之身”,“全己性”而“全他人之性”,最终“有道之世”不期而至。  相似文献   

16.
邹从平 《现代语文》2014,(12):118-119
要正确理解文本,提高学生对文本分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知人论世”应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知人论世”最先由孟子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学诚也说过:“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可见,理解文章需要“知人论世”。简单地说,“知人”是指在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状况及创作动机等;“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明初,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宣德时,“蒸然有治平之象”(1)。然而就在这种“升平盛世”之下,流民问题日趋严重,以至成为震撼朝野的社会问题。李洵先生《试论明代的流民问题》(战《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3期)专就这个问题作了探讨,读后很受教益。但该文对流民问题的社会性质及其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的论  相似文献   

18.
钱梦龙老师在实验“三主四式”导读法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学生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一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自己的头脑里进行,别人谁也替代不了。”“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决定因素。”清朝谭献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用接受美学的观点讲,读者在接受作品时,不必追求作者的原意,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予作品以创造性的理解。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治平篇》,在论述社会长期安定、人口迅速增加给百姓食住带来的困难之后,接着在第四段里试图探求解决的方法,在论述时用了两个设问句:“天地有法乎?”“君、相有法乎?”有的译文参考书把“(?)、相有法乎”一句理解为“君王、宰相有控制人口激增的办法吗”?如果按这个意思理解,那么下文的回答就显得有点答非所问,使人难以自圆其说。下文接着回答的那段话共有四层意思:(一)鼓励耕种(“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二)减轻赋税(“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与网络的结合是时代的必需,科技的必然。自90年代后期起,我国已有67所高等学校开展了网络教育试点工作。起步之初,我国的高校网络教育在发展势头迅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中潜伏着某种危机。本文针对中国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初步的探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以便有关方面能更准确地把握发展尺度,避免这艘“网络”之船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