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针对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永乐大典》形成及编纂进行筒述,对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问命编纂《永乐大典》其抄录正本最后的结局,进行了探索式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永乐大典》本《南台备要》,原为傅沅叔先生增湘所藏,一九二七年曾照《永乐大典》原本式样影印行世,一九六○年中华书局汇印《永乐大典》,已将傅印本收入第四函“台”字韵中。  相似文献   

3.
文摘     
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焚毁的是《永乐大典》吗? 有的历史故事影片、历史小说等文艺作品中,虚构的情节与历史的真实有很大的出入。如影片《火烧圆明园》中有英法联军纵火焚毁《永乐大典》的镜头。事实上,《永乐大典》是后来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焚毁和劫走的。而且《永乐大典》并不藏于圆明园,而藏于皇城内;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焚的不是《永乐大典》,而是文源阁内所藏的共达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的《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4.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余卷宏篇,仅八百一十三卷存世,幸有《永乐大典目录》保存其完整韵字体系。该目录出自道光年间刊刻的《连筠簃丛书》,另有清抄本含《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永乐大典韵总歌括》一卷、《永乐大典韵总》四卷,可补《连筠簃丛书》中《永乐大典韵总歌括》及《韵总》之阙。借此对《永乐大典目录》中韵字出现的“空位”“涂黑”现象逐一分析,究其本貌,推其原因,以完善《永乐大典》韵字体系。  相似文献   

5.
《洪范口义》是宋初思想家胡瑗的代表作。在《洪范口义》的流传过程中,先后出现了《洪范解》(一卷本)、《洪范口义》(一卷本)、《永乐大典》本和四库本《洪范口义》(两卷本)。《洪范口义》成书时只有一卷,或名为《洪范解》。至明代《洪范口义》被收入《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编者将胡瑗注释与《洪范》经文对应。清代四库馆臣将《洪范口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分为两卷,收录于《四库全书》,这就是流传至今日的《洪范口义》(两卷本)。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最近出版了栾贵明先生辑集的两册《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这是一项古籍整理王作新成果。大家知道,清代编集的《四库全书》,是与《永乐大典》一书的辑佚工作分不开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四库馆时,在《谨陈管见开馆校书摺子》中说:“臣在翰林,常翻阅前明《永乐大典》,其书编次少伦,或分割诸书以从其类。然古书之全而世不恒觏者,辄具在焉。臣请敕择取其中古书完者若干部,分别缮写,各自为书,以备著录。书亡复存,艺林幸甚。”当时清高宗采纳了朱筠所上的条陈,当即派员校核《永乐大典》一书,并编定《四库全书》。当然《四库全书》的编篡有深刻的政治背景,但它确实是与辑佚《永乐大典》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先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之书录入《四库全书》及登记在《四库全书存目》中的,计经部六十六种,史部  相似文献   

7.
《永乐大典》中尚存有现已出版的各种点校本曾巩诗文集未收之作,栾贵明《永乐大典索引》所列曾巩诗文篇目又有错漏,对此进行考辨,有利于弄清《永乐大典》所录曾巩佚文的确切篇目。  相似文献   

8.
吴婷 《文教资料》2012,(26):151-153
《永乐大典》的辑佚在清修"四库"工程中占很高的地位。"永乐大典本"是《全书》版本选择的一个特点,《荟要》作为精选本亦不例外。然而二者在同书的版本使用中却出现不同的著录情况。兹据"永乐大典本"的采用情况试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辑《永乐大典.医书》工作中,从《永乐大典》目录中仅查得《灵枢经》35篇的篇名所重字,如《寿夭刚柔》第六,归属于“柔”字,也就是用“柔”字去查《灵枢.寿夭刚柔》这篇内容,其余46篇,无据可考。因此,研究有据的35篇在《永乐大典》的分布,从而推导出无据可考的46篇,以对重辑《永乐大典.医书》铺平道路。一、从《永乐大典》目录查到的篇名为方便计算篇名字数,“论”字不计在内,如《九针论》为2个字篇名。但论字居前者,如《论勇》以二字计。经过统计,2字篇名56个,3字篇名5个,4字篇名15个,4字以上篇名5个。从《永乐大典》目录中查得篇名为…  相似文献   

10.
北京图书馆藏《艺风钞书》第六种《宋元马政》二卷,其《宋马政》钞自《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七十二所载《宋会要》;《元马政》钞自《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七十八所载《经世大典》,精钞,当出缪荃孙手笔,兹迻录其《宋马政》之前部分如次:  相似文献   

11.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因此称为《永乐大典》。这是明代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这部书的编写工作,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当时明成祖命解缙等担任编纂工作,第二年成书,名日《文献大成》。由于匆匆编成,内容比较简略,朱棣感到不满意,乃加派姚广孝等对该书大加补修。参加这一次工作的共有三千人,历时五年,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的冬天才最后完成,改称《永乐大  相似文献   

12.
<永乐大典>正本自明朝永乐初年编成后,一直藏于深宫,真正接触过此书的人并不多.嘉靖间重录<大典>,至隆庆元年(1567)完成.这重录的<大典>便为副本.<大典>副本原储于皇史宬,后于清初移置翰林院,其残本保存至今.至于<大典>正本,不但目前未发现有任何踪迹,而且嘉靖后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记载.正因如此,关于<大典>正本的下落便成了一个谜,并引起过种种猜测:其一,毁于明末清初南京;其二,藏于皇史宬夹墙中;其三,嘉庆年间失火毁于乾清宫中;其四,万历年间焚毁;其五,明末焚毁于北京宫中;其六,殉葬于嘉靖帝墓.其中近年影响最大的是殉葬说.  相似文献   

13.
刘恪山 《辅导员》2011,(34):62-63
我再讲几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式的丛书。一部是《永乐大典》。明朝皇帝朱棣为表示对文化的重视,命两位大臣解缙和姚广孝主持,集中全国文化力量搞了这部书。《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在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永乐大典》共计有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据粗略  相似文献   

14.
名山之藏 超迈千古─—读乾隆《文津阁记》周殿芳辑《四库全书》分为三类:一刊刻,一抄录,一只存书目。其刊刻者,以便于行世,用武英殿聚珍版刷印,但边幅颇小。发依《永乐大典》之例,概行抄录正本,各天禄之储,都为四部。一以贮紫禁之文渊阁,一以贮盛京兴王之地,...  相似文献   

15.
自从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二十一日皇帝决心重录《永乐大典》副本一份,命钦天监择出开馆吉日起,直至穆宗隆庆元年,(1567)四月十六日方得完工,凡历时四年又七个多月,书成,存于皇史宬,将永乐年间正本存于文渊阁。事实正是如此,而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说成是“重录正副二本,仍归原本于南京”,它是根据嘉靖二十五年南京翰林院掌院周应宾所写的《旧京词林记》这样说的,然而一细加考查,《旧京词林记》并不是这样的,现将其原文录下:  相似文献   

16.
《文选颜鲍谢诗评》四卷,宋元之际诗评家方回(1227—1307)撰。《四库提要》卷一百八十六著录此书,写道:“是编取《文选》所录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惠连、谢眺之诗,各为论次。诸家书目皆不著录,惟《永乐大典》载之。”又称是书“多中理解”,评价颇高。原书自《永乐大典》录出后,只有《四库全书》本,不易得观。笔者  相似文献   

17.
笔者翻检《永乐大典》残卷后,曾有《宋人江湖诗补遗》一稿,将《四库全书》本《江湖小集》和《江湖后集》所遗漏的三十六位江湖诗人以及他们的五十三篇作品裒集出来.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江湖诗人,他们的姓名及其部分诗作虽在《江湖小集》和《江湖后集》中已见收录,可是《永乐大典》残卷中尚有一些未被上两个集子所载录的.这批诗人的作品,今经爬罗共辑得二十七位诗人的八十一篇作品.现将其胪列于下,作为后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江上别流人》一诗,孙望先生所辑《全唐诗补逸》(中华书局版《全唐诗外编》第三编)卷五题作王维诗,并注曰:“见《永乐大典》卷三○○六。九真。人字(五函四十二册)。”按此诗又见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孟浩然集中,题下无注,故不属逸诗。然此诗作者究竟是王维还是孟浩然呢?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在伦敦发现并购回的明永乐初年编撰的《永乐大典》残卷,内收有三种戏文剧本:《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这是第一次发现的完整的南戏抄本。一九六七年,上海嘉定县又出土了明成化刻本《白兔记》。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个南戏刻本。这两次南戏剧本的发现,都是我国戏曲史上极为重要的大事。把成化刻本《白兔记》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放在一处阅读、对照、印证,不仅十分有趣,而且大有意义。它向我们提供了前期南戏的活动地点,演出状况,展示了南戏剧本的基本面貌,还能帮助我们  相似文献   

20.
《永乐大典》虽然仅存残本八百余卷,但它收录的方志具有数量多、版本早、种类全、涉及地区范围广等特点,不仅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具有补充史料的价值,还具有校勘、辑佚等文献学价值。然而《永乐大典》收录的方志亦存在著录文献名不严谨的现象,存在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的现象,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