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方法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晓芳  赵恒志 《科学学研究》2006,24(Z2):463-466
提出优势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和准则,对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进行比较,建立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运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采用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方式,对安徽省现阶段优势产业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对国内外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际通用的CHI指标,结合国情筛选出适于区域产业优势甄选和深度分析的专利指标.利用长(沙)株(洲)(湘)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专利情报分析法用于区域优势产业挖掘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为专利情报分析法的应用领域扩展,以及其他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运用新思路、选择新模式推进优势产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工业评价指标体系: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界定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内涵出发,建立了由3个层次和28个指标构成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工业评价指标体系,没计出计算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工业综合评价指数的方案,并以广东省为例,对广东省工业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在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介绍了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及其在处理指标高度相关问题和权重设置方面的优势,并以辽宁省101家工业企业为例对因子分析法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RAM-DEA模型具有非径向性、指标多样性等特点,但模型中一维权重参数未充分考虑决策单元与评价指标的相互影响,导致测得的效率可能存在偏差。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决策单元与多种投入、产出指标的差异,建立优化权重RAM-DEA模型,构建了以计算机数、网站数为信息化投入,能源、劳动力、资本为自然投入,工业增加值为期望产出,温室气体与总颗粒物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9个工业行业综合效率进行评价。通过比较模型改进前后测算的综合效率值,发现改进后模型测得的效率值能反映出工业行业间差异。  相似文献   

6.
温州市科技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及省科学技术厅发布的《2007年度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按在地原则(即监测范围包括所在地的中央属、省属、市属单位)调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通高等院校、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开发机构等单位科技进步状况,采集全省各地有关经济、社会、科技指标,按照10个监测指标、4个观察指标的内容,对温州市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三个综合指标进行监测评价。并对温州市与我省其他有关各城市的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提出提高我市科技竞争力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主导产业研究成果的总结和选择基准的论述,结合内蒙古地区工业产业的实际情况,对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作了实证分析,并与优势特色产业相比较,对内蒙古工业主导优势产业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陕西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出综合评价,以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工业企业截面数据为样本,通过综合测度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各指标得分和综合得分排名,提出了陕西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现有产业集群能力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为克服现有评价体系的不足,引入了产业集群的创新及合作性指标,构建了产业集群可持续成长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了因子分析方法对大庆市优势产业集群可持续成长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探讨产业集群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规律,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于会录  董锁成  李宇  李泽红  李飞 《资源科学》2016,38(12):2348-2360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循环经济评价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在工业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允许环境负荷有一定幅度地增加。基于上述理念,本研究将评价过程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部分:首先,以宁夏石嘴山市作为案例区,将其放在一个由中国东部山东枣庄市、中部河南焦作市、西部内蒙古乌海市、全国等几个层次的区域组成的参照系内,以生态效率为评价指标,分析2005-2013年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其次,在C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度量模型,依据环境负荷与经济规模增长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纵向比较的方法,评价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①石嘴山工业增长与环境负荷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脱钩现象,但与全国、东中部煤炭资源型城市相比,石嘴山环境效率与资源效率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②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率好于资源效率,以C模式作为评价标准,目前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优于高效C模式;③研究显示用C模式作为标准来衡量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④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维度评价工业循环经济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以制造行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在行业特征的基础上识别管理胜任力,通过德尔菲方法对这些指标及定义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提出28个胜任特征(其中评定出8个核心胜任特征),并采用非结构化的Q分类技术将其划分为5个类别。  相似文献   

12.
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可以促进创新要素优化组合从而提高产业绩效。文章基于外部环境的角度,从产业以外的五个关键因素:政府政策、金融系统的支持、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支出、外资投入强度入手,建立产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两阶段DEA分析法,构建了影响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模型,根据2009—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成果产出以及经济转化效率值,并对效率值进行评价,以此制定提高创新效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猪产业与饲料行业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遇龙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2):1337-1341
生猪产业关系民生大计。饲料行业的发展为生猪养殖行业增长提供了动力和保障。文章针对我国生猪产业面临的品种资源安全、畜禽产品安全、环境安全和效益低下等难题,提出了关注品种资源安全,发展"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两型饲料工业,以及发展抗生素替代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互动和根植性的天津航空产业集群培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促进产业互动和根植性的角度,对天津航空产业如何培育产业集群进行了分阶段的发展思路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工业生态学的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文章运用工业生态学理论对生态工业建设过程中工业共生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和中国贵糖集团生态工业园的介绍,提出两种工业共生模式:自主实体共生模式和复合实体共生模式,并对这两种共生模式的运作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成功建设生态工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中国工业物联网产业该如何定位以避免重蹈IT产业低附加值率的覆辙.运用独立开发的TIVC(Technical Chain,Industrial Chain,Value Chain and Competitiveness,“三链一力”)产业选择模型,从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3个维度分析工业物联网产业,最终聚焦到中国在工业物联网产业的竞争力.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工业物联网产业应定位于以基础技术平台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并以此带动基于基础技术平台的系统集成、应用方案提供、各种第三方软件开发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邓和 《软科学》2011,25(5):65-68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核心是切实解决深层次问题,实现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的重新审视和构建,提升创新活力,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创业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  彭金鑫 《软科学》2011,25(2):11-14
以生态共生理论为基础,用创业风险投资额和高技术产业产值为主质参量,构建了创业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共生度模型,提出了基于共生度分析的创业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的评判标准,对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经历了寄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两个阶段,将向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方向发展。预测了形成对称互惠共生的时间,得到了对称互惠共生的条件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新有  邵云飞  唐小我 《软科学》2008,22(1):113-116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发电设备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包括技术引进的制约、体制约束、企业资源与能力约束和资源的分散制约。提出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产业创新的策略,发展多种清洁能源和实现产业转型,延伸业务模式与提升产业创新层次,不断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并促进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20.
全方位聚焦:我国的信息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义芳 《情报杂志》2004,23(3):74-76
阐述了近几年我国信息产业所取得的进展,分析了信息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展望了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