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光东  丁洁  武博 《软科学》2011,25(3):36-41
在进行国外典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典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并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建立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和深入我国高新区重点是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的比较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培育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研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演化动力机制,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决策依据。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模型,分析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特征与标识机制、内部模型机制和积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演化机制的回声模型,运用不完全信息下的重复静态博弈分析主体互动作用,并运用涌现模型分析系统涌现机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是复杂适应系统,具备其所有特征;创新集群主体通过流空间网络实现交互学习并适应性调整自身行为;通过交互学习,创新集群主体产生了与其他主体合作创新的可能性,但是否真正实现合作创新取决于主体间竞争合作博弈的结果;涌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演化发展。涌现包括知识涌现和创新网络的涌现,通过涌现创新集群产生新的更优的系统功能和结构,可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分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带来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市生物医药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区域差异,产业集群通过多重效应共同作用实现创新发展并促进经济增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据此,提出扩大集群规模、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形成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关键,因而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系统有其特殊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提出了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经济系统事实上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集群(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在大量中介机构和平台的媒介和联系作用下密切互动而形成,并分别从科技集群的培育、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两方面深入剖析了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产业组织特征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探索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进一步拓展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宏微观的系统性研究。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基于2013—2021年相关专利合作数据,构建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宏观上分析整体网络特征与创新组合模式变化趋势,微观上通过个体中心度分析掌握核心主体。结果发现: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生态系统;创新组合模式由链式化结构向模块化结构再向集群化结构演变,产学研组织创新合作模式是主流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体现出巨大优势,但处于网络中心的多为企业。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链式、模块化和集群化生态性创新组合模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锦华 《大众科技》2013,(6):284-287
生物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而生物医药产业是其重点推进的一个领域。文章在对南宁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其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虽然南宁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效益初步显现,但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形成阶段。因此,应从加强产学研合作、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等方面推动该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模式、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物医药产业三高一长的特性,决定了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空间特征。本文通过对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分析,总结出3种发展模式,并进一步剖析了影响生物医药集群式发展的原因、影响要素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深入对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演化动力机制的探讨,推进区域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以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集群为对象,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特征设计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系统动力机制、演化路径和关键变量作为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杠杆作用点,基于其2012—2021年有关面板数据,对关键要素推动集群创新发展的影响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结果发现:市场需求子系统为创新集群演化提供根本性动力,其中国内市场需求影响尤为显著;技术创新能力子系统是创新集群演化的内生动力,但研发投入持续高速增长可能不利于集群发展;政府支持子系统是推动创新集群演化的外生动力,且影响显著。据此,建议深挖市场需求,加强研发管理,产学研政密切合作,进一步优化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的财政投入结构,加速开拓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0.
生物技术尤其是生物医药技术是印度的科技重点领域,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培育下发展迅速,已进入全球第二梯队.本文对印度的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基础设施与平台、产业集群与园区等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科学革命逐步形成,生物医药技术已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高成长性产业。产业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选择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程度较高且呈集聚化发展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状况与现有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按“点—线—面—网”立体推进的思路,形成“双核—两翼”的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新模式。最后提出实现新模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在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出现产业集聚现象以来,产业集群(集聚)现象越来越普遍。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在此背景下,首先介绍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并从三个层面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政策进行分析,以给相关政策提出一定的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医用材料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快速发展,并有望逐步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生物活性和降解性的第三代生物医用材料有助于解决大段组织与器官缺损的临床难题,是未来医用材料研究发展的方向。因此,为了寻找和开发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新的化学合成和表面改性方法以及材料对细胞和组织再生的作用机制成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医用材料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加速医用材料产业化是关系到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广东省目前已有电子信息、互联网、生物医药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设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上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产业集聚度高,建设了大量的创新平台,有一定的创新水平,广深两地初步形成了创新集群的雏形。但对比国内外先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广东省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创新平台功能单一、高层次人才不足、部分地区创新效率波动大等问题。基于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八大城市区域研发产业绩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研发产业理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区域研发产业绩效评价体系,针对区域研发产业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综合比较区域研发产业的方法,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国内八个城市研发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形成模式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学文  曹庆 《情报科学》2007,25(11):1617-162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出现了四大信息产业集群。本文通过对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现状的介绍,重点从独立因素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形成的模式,并从非独立因素进一步探讨了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成文  田杰 《情报杂志》2012,(3):108-111,137
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是全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研究其信息产业集群模式,能为国内其他地区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并能指导国内信息产业集群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中国十二五规划"的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笔者在综述国内外信息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信息产业集群模式的内涵,并研究了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内部关系模式、发展与演化模式、创新与升级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论述了其模式的特征及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新能源产业作为切入点,以产业集群为视角,研究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的规模、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1)新能源产业只是在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安徽和江西6个省市形成产业集群;(2)空间格局上,产业集群呈现出从东向西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3)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部汽车产业集群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以上汽为主导的上海汽车产业群,此文对以神龙为主导的武汉汽车产业群、以奇瑞为主导的芜湖汽车产业群分别从集成式创新的三个层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中部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及不足;最后针对发展轴轮式优势产业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