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意象”美学观念的形成最早是受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思想的基础,是中国思维艺术和艺术创作的主导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艺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在艺术领域交流的增多,使得绘画在造型上向多元化发展,意象造型便是其中之一的造型手法,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在与现代工笔人物画结合上,呈现出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独特特点.本文即从现代工笔画入手,对意象造型在现代工笔画当中的表现做一番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书画一直非常重视骨法用笔,注重笔墨的艺术表现力与独立的审美意象,此三者始终贯穿于中国书画艺术之中。在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中,书法用笔不仅是绘画造型的手段,也是绘画形式、绘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绘画审美的重要对象。一个中国画家的书法造诣、对笔墨驾驭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其绘画的内在价值和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书法与舞蹈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但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却有着共同的审美气质。文章以书法和舞蹈的关系研究为线索,从造型结构、内在动势和意象创造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强调二者在审美特征上的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主要体现在:艺术话语、审美意象和艺术意象呈现出一种多重叠合与共振的特征;注重在数量众多的传统民间书法遗迹中寻觅某种可能的“现在性”,把其中的蓬勃生命力的艺术话语和自然真率的审美意象,转换成为作品的现代性因素;通过把自己的对象加以审美变形,来寻找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方式和途径。中国书法的现代性生产关系既规定审美意义的价值取向和尺度,又是体现为把主体的内在要求和来自现实生活的要求(新的价值指向)等因素统一起来的框架。对新时期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书法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峰 《河西学院学报》2007,23(1):118-119
中国画是意象的艺术。工笔画与写意画都可以达到意象的艺术境界,物我兼容,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就是意象理论赖以生发的主要思想方法——意象思维。也是中国画在表现上的主观原则。在抒情这一个共同点上,又使中国的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书法对一个单元形的高度要求,对笔墨的规定法则以及对画面“行气”“气息”之类的经验,都使中国画在早期就有了造型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9,(5):36-38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空间观与审美意象上存在较大差异,针对空间观与意象造型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空间观上,中国绘画采用以小观大的散点透视法、点与线相结合的空间塑形手法以及动态开放的空间建构方式;而西方绘画采用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法、块与面相结合的空间塑形手法以及静态封闭的空间构建方式。在意象造型上,中国绘画秉持以意取象的意象观,通过水墨简约手法表现意象;而西方绘画的意象观经历了从逼真到变形的演变历程,以重彩夸张的手法表现意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艺术与中国古典的哲学思想、创作原则、意象造型、审美情趣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这就使得"线条"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变得尤其重要,因而由线条引申出来的笔法、笔墨,则成为艺术家们不断追求的精粹所在.正由于这多种合力,才促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性结构独立品格和个性特征.不论是在中国绘画还是现代平面设计中,线条都以其独立的符号语言特性傲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正线作为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段,既可以单独地赏析,也可以在整体画面显现的气息中把玩,它是一种具有独立的哲学理念和审美理想的艺术语言。一笔即一个造型,在中国书法大字典中的"一"字是"一"字的沧海一粟,也是一个独立的造型。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造型,一般都离不开轮廓、质感、量感等因素。概括地讲,线条的造型贵在整体凝练、浑然为一,能把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本质通过主观感受融于画面的表现境界中,给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胡蓉 《华章》2011,(25)
提到中国古代艺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这些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中国古代艺术为本位,从其艺术本身的特征出发,参考当今世人对艺术的理解,发掘古代艺术教育资源对今天的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是我们能够更好的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领悟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刘颖 《重庆师专学报》2012,(5):105-108,157
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画坛上的大师,文章聚焦张大千画作中画款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从画款书法与画作的结构和画款书法与画意的关系方面进行讨论。他的画款书法以绘画为主体,既服务于视觉的审美,又将自己对人生、对绘画的情感及观点融汇其中,在构图美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地造就了画境之关,形成了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艺术的审美意境获得无尽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1.
倪元璐在书法艺术上追求神明变化的境界,他在继承文人画传统的基础上主张神形兼备;在创新方面倪元璐提出了中国美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论——“传神”、“我法”、“四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突出特征是富于生命精神,以人之生命为其本质和支撑力量,是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也是古代文学艺术作品能够打动读者心扉的奥秘所在。古代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体艺术都以表现主体生命为基本使命,艺术作品实际是主体生命的结晶。表现生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基本属性,这种基本属性使古人对诗、乐、舞“三者本于心”、“诗画同源”、“书画同体”等理论命题确信不疑,这些理论命题也恰恰揭示了古代各体艺术都源于人之生命,都以人之生命为其本质。由此我们可以说,人之生命是中国艺术之根。所以,只有从生命学角度透视古代文学艺术,才能对其本质特征作准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13.
虚实关系是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课题,虚实对此显示中国画的意境美。中国画特别强调“布白”,“计白当黑”,其实就是绘画中虚映实的处理手法。书法中也特别强调虚实关系,就是研究点画之间的空白处理。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书画中,“无”比“有”重要,即“虚”比“实”更重要。中国书画中运用空白和虚境创造了一个观众可“坐忘”、“可悟”、可“静观”的幽远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画的现代化转型并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它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而逐渐形成异于传统书画的面貌,这种转型无疑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的被迫回应和文化主动选择的结果。伴随着中国社会惨烈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书画分别走上了不同的转型之路,一是复古而求新,一是借鉴西洋写实主义传统,这两者都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现代化结果。  相似文献   

15.
林纾是中国近代一位少见的通才型文人,古文、翻译、绘画、书法均是其擅长的领域。林纾的书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宋人尚意书风影响,具有正大、温醇、流美的文化意趣,充满书卷气和抒情性。林纾书法审美趣尚、书法论述和书法实践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插花受中国古文化——哲学、宗教、书法、绘画、园林诸学科以及民俗的影响,并成为文人内省的一种修养方式,从而形成了与西方插花艺术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以线条造型为主,追求意境的升华,讲究作品的艺术欣赏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与书法是相互影响极为深远的两种艺术。书笔入画源远流长,代有发挥。主张书笔入画是因为中国画线条本身难以自足,书法线条却不断地发展完善,而两者对线条较多的审美共性促进了这种引进。中国画在长期的引进中汲取了书法线条的形感美、力感美、动感美、情感特质等等,从而丰富了自身。研究和推进书笔入画对中国画今日的发展将提供一种新的参照和可能。  相似文献   

18.
皎然在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绘画创作的"造境"说。要求画家既要做到"得意忘象",在绘画创作中表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创造出形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同时又要做到"神遇",即通过对物象的直观体验,达到对观照对象的内在生命与深层意蕴的领悟。他的"感神""合神"论,指出了杰出画家成功的奥秘之一,是能与审美对象的精神相感通,并在运笔用墨上达到神化之境。他还提出了"丹青变化不可寻,翻空作有移人心"即绘画的上乘之作,具有移人的情志的审美作用。在书法创作上,则提出"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即在书法创作中,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黄宾虹作为一名近现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而闻名于世。然而,他的鉴藏生涯却没有引起世人相当的重视。事实上,黄氏绘画风格的产生是与其鉴藏紧密联系的。出生于徽商家庭的他,自小在书画的熏陶下成长,家族收藏让他绘画得以启蒙,进而练就了扎实的笔墨功底及确立早期疏朗清逸的风格。同时黄氏的书画鉴藏亦是个人理论研究的基础,并影响到艺术思想与笔墨特色。古印玺的收藏,让他领悟到用金石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之中,改变了简淡软弱的画风,最终形成了浑厚华滋、笔力遒劲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20.
从艺术史及美学的角度揭示书画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精研书法有利于绘画的提高;学习绘画使书法造型更有神采,更有气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