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宏文 《父母必读》2009,(10):54-55
秋天天气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天人相应”,人体同样也会缺乏水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秋燥。宝宝的身体所含的水分比例比成人要高,所以比成人更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烂嘴角、喉咙疼痛、流鼻血、便秘、咳嗽等秋燥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师道》2013,(10):63-63
【秋季养生第一补:山药】山药不仅有"神仙之食"的美誉,还有"食物药"的功效。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腹式深呼吸养肺防秋燥】腹式深呼吸简单易学,站、立、坐、卧皆可,随时可行,最好是仰卧于床上,松开腰带,放松肢体,思想集中,排除杂念,由鼻慢慢吸气,缓缓鼓起肚皮,然后再从口徐徐呼出,一呼一吸每口气坚持10~15秒钟,每分钟呼吸4次。  相似文献   

3.
《今日教育》2006,(9):44-44
中医专家认为:秋燥是一种季节病,因秋季气候干燥,早、晚温差大。空气湿度发散过快,容易使孩子出现脱水的状况,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这种脱水不是自身疾病引起的,而是外源性因素所致,但可自身预防。这与个人体质和生活习惯有关,很多父母不仅自己喜欢吃容易“上火”的食物,例如:油炸食品等,还要给孩子吃,另外,父母自身作息时间不规律也必定会影响到孩子。 秋燥的另一症状还表现为内分泌失调,所以中“燥”的孩子会出现大便干结、便秘、痔疮、秋燥咳嗽等症状。专家表示:这与许多孩子喜欢吃洋快餐。并拒绝具有保健作用的食物有很大关系。因为许多保健食品,比如:苦瓜、百合等,都稍带苦昧,所以宝宝特别抗拒。[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秋季久晴少雨、天气干燥,宝宝常常会出现皮肤干燥、喉咙疼痛、便秘、咳嗽等症状,这些都是秋燥的表现。那么,秋燥能预防吗?出现了秋燥症状又该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5.
漫漫 《母婴世界》2014,(9):46-47
秋天到,天气转惊,空气也变得越来越干燥,宝宝容易出现鼻咽干燥,干咳,皮肤干燥等症状,即“秋燥”,这时,宝妈就该及时调整宝宝的饮食了。  相似文献   

6.
徐芳 《家庭教育》2010,(11):45-45
11月份进入深秋,时常会受到冷空气南下影响出现温度骤降。这一月上旬的饮食以预防秋燥、保护脾胃、少甜多成为主,孩子的饮食应坚持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伤了脾胃。本月中下旬已属立冬小雪节气,饮食应该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多给孩子提供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美食月历     
赵艺 《父母必读》2008,(9):78-79
September 9月1星期一用果蔬赶走秋燥秋天正是各种果蔬上市的时候,很多果蔬都具有滋阴养肺的功用,可以帮助宝宝驱走秋燥。因此,爸爸妈妈不妨让宝宝多吃些蔬菜和水果,比如梨、橙子、甘蔗、藕等。其中梨对防秋燥有独特的效果,传统医学上认为梨能生津止渴,润燥化痰。  相似文献   

8.
秋天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分也在减少,天气逐渐变得干燥起来。这对于皮肤娇嫩、器官发育尚不完全的宝宝来说很难适应,容易出现口舌干燥、鼻子出血等"秋燥"现象。因此,在进入秋季后,要特别精心地护理宝宝,注意给其润燥。多补水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说他上小学的孩子口角干裂,他夫人说是因"秋燥"缺维生素造成的,于是强迫孩子一日3次服用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维生素A、维生素C等,弄得孩子见了药就反胃,连吃饭也少了.他向我请教他夫人的这种"维生素"补充法是否妥当.  相似文献   

10.
入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燥成为秋季的主气,是名秋燥。它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时节,此时天气尚热,尤有夏火之余气;后者则见于深秋季节,此时天气已转凉,近于冬寒之凉气,但无论是温燥还是凉燥,其结果都会导致阴津耗伤,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由于小儿皮肤娇嫩,呼吸频率高,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功能差,所以它们通过皮肤、肺和肾脏丢失的水分会更多,如果再加上饮水和饮食调理不当,小儿在秋季出现秋燥的情况更常见。秋燥症在小儿可以表现为鼻塞、口干、阵发性咳嗽,甚至发热等一系列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但可以没有发热、咳嗽等症…  相似文献   

11.
秋梨冻     
<正>设计意图寒露节气,幼儿容易出现口干舌燥、流鼻血等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秋燥”。梨是寒露节气中必不可少的水果,具有润肺降火、清热镇静的功效。因此,在寒露节气来临之际,我们从健康食育活动出发,与幼儿一起制作清凉败火的秋梨冻,用以防范和缓解秋燥。适宜年龄4~6岁。  相似文献   

12.
验方选登     
《老年教育》2011,(9):58-58
治秋燥糜烂性唇炎 麦冬、云茯苓、生苡米各10克,生地、白茅根各1.5克,黄连2克,水煎日服2次,一般2~3天即可痊愈。  相似文献   

13.
秋燥的危机     
湿度与健康关系相当密切,中医就有“秋燥伤肺”一说。到了秋冬天,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纠错:"饥笑"应改为"讥笑"。"饥"字最常见与"饿"连用,食字旁多与食物有关,如"饥寒交迫"、"饥不择食"、"画饼充饥"。"讥"字为言字旁,"讥讽"、"讥笑"、"冷讥热嘲"等都与言语有关,意指讽刺、挖苦。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考复习阶段赏析默写古诗词时,笔者发现,由于"燕"和"雁"都读作"yàn",学生特别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常常将此"燕"当彼"雁"。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就容易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误写成"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此,笔者结合苏教版古诗词课文从出现的季节、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等方面,试着对这两个字进行一些  相似文献   

16.
"须"和"需"音同而形义不同。"须"本义指胡须,常用义指"一定要",多显副词用法(如"须要、必须、务须、须知、须采取措施")。"需"本义指遇雨停下来等待,常用义指"需要",现不单用,只能组成合成词或固定短语,显动词用法(如"需要、必需、需求、各取所需")。因二者音同义近,常与几个共同的字组成的词也易混用。"必须"和"必需"就是其中的一对,  相似文献   

17.
在对一多关系的阐发中,方以智提出了"十错","此十错者,实五对也",它们分别是一多之间的对舍、对摄、对入、对夺、对即。"一"是收摄之际放藏着的吾心,"多"是放藏之际收摄着的万物。一多在相错中透显出五重情境:"对舍"是心物之间、天人之间的断裂与坎陷,"舍"境其实是生命中的险境;"夺"境是在坎陷之"舍"境中催逼出来的,一多在"对夺"中走进对方,达及"入"境。"入"境是收摄着走进对方,"夺"境是放藏着返回自身。"舍"境在"对夺"与"对入"的交错中得到克服;在"摄"境中,收摄着的"一"从自身出发,"观"入自己的"离析"中,并在观入离析中确证自身;虽说观入离析的过程总是被收摄在背后的"一"中,但收摄着的"一"却始终是在"离析"中透显出来的;"即"境乃是一种"全神全迹""全张全弛"的境域,它就蕴涵在舍、摄、入、夺之中。  相似文献   

18.
<正>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一定会很疑惑吧?从哪儿冒出来的"魔女"、"仙女"和"圣女"呢?我们这里讲的可不是神话故事里面杀人无数、呼风唤雨的"魔女",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美丽动人的"仙女",更不是那气度不凡、点石成金的"圣女"。这是尊敬的高堂大人恩赐给我们同胞姐妹俩的封号。但是到底谁是"魔女",谁是"仙女"、"圣女"呢?你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9.
纠错:"心里"应为"心理"。分析:"理":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常用的词组有:心理、肌理、条理、事理等。"里":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常用的词组有:里外、心里、这里、那里等。"心理"是指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绪  相似文献   

20.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在教材处理、教学构思、课堂组织上下足功夫,其实这就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整合过程。定好了教学切入"点",方能有条理地理出教学思路"线";思路清晰了,还需借助语言、板书、多媒体等手段,让整堂课丰满起来,使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得到"面"的有效铺开。唯有在"点""线""面"三个方面精心准备,方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