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次教研课,我上的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前我查阅了厚厚的资料,摘录了大量的笔记.上课时,我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学生也听得入了迷.课后,我等来的"赞美"却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我的听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而我上的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他们能听得懂吗?他们能理解多少?他们是被我教"明白"了还是被我教"糊涂"了?学生的回答果然是:"这么一首看似简单的诗歌里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显然,我把他们教"糊涂"了--他们已经不是以小学生的身份学习古诗了,而是即将入门的"古诗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高质量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答案可能很复杂,但"语文味"应该是最基本的尺码。为什么有人说当今有些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思品课、历史课、音乐课?为什么有人竟说有的语文教师不会教语文?一个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味"的认识还不够,还不明白怎样在一堂课上尽可能多地"煮"出语文的浓香。本文仅举几例,以试图解说偏淡的"语文味"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3.
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老师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语文课怎么啦!看来,语文课又该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思了.  相似文献   

4.
前些天,听一边区县教育局组织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研讨课,之后一直有疑问萦绕于心:这样上语文课可取吗?教者上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第二课时。请看当时的教学简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酸的和甜的》,请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相似文献   

5.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教学内容"是个什么问题? 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些旁人看起来很奇怪的论题:比如"语文的性质是什么?""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师有一个郁积于心而旁人却几乎没法理解的困惑:不知道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感叹的:"语文教师太难当',这是不少教师的呼声.难在哪里?一是无‘抓手'.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提出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的主张,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语文教师的热烈讨论。那么,教语文又应该教些什么呢?吴忠豪教授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命题,并明确主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这无疑是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又一次突  相似文献   

7.
代课一年级     
<正>一"到一年级去代课?!"我瞪大眼睛,看着蔡主任,眼神绝对可以秒杀一切。"实在没办法,找不到人,你就哄哄他们吧……"谁哄谁啊?看着蔡主任无限期待的眼神,我知道,这课我非代不可了。李玲玲老师生病了,班上的语文课一时找不到代课人,蔡主任就想到了我。说我没有教过一年级,你信吗?说我教了快30年的书,就是没有教过一年级,你会咋想?不是我不肯教,是学校从来就没有让我教过,时间一长,也就不敢教了。  相似文献   

8.
<正>一天,我到某校听语文教学比赛课。晚上,邻家四年级的孩子来我家玩。"阿姨,你去我们学校听课,我看见你了。""是吗?你们班上的是哪一课?""嗯……我忘了。"我心中一怔:为什么一节精心准备的参赛课却没有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丝毫的印痕?我们的语文课究竟该怎样上,该给孩子留下些什么?一、语文课,要给孩子留下  相似文献   

9.
哭声     
我这学期带初一年级一个班兼教语文。孩子们老缠着我要看课外书。我说学习太忙,哪有时间看课外书?他们说忙什么呀,一天上10节课,多的是时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力的发展与兴趣爱好有着密切关系。我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千方百计诱发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例如,我曾教一年级一个班,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没有急着上新课,对孩子们说:“今后的语文课由我给同学们上。什么是语文课呢?先听我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于是我给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13.
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道,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  相似文献   

14.
木偶的反思     
从教12年了。先和小学生、小学语文打了5年交道,尔后从教师范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今年9月,我再次登上师范附小一年级二班的讲台,和六七岁的孩子共同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记得第一堂语文课,我郑重地和孩子们一一握手,重复了52遍“祝贺你成为一名小学生”!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自信,听到了一声声“thankyouverymuch”。记得开始学习汉语拼音时,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学习伙伴——可以操作的一个小木偶,孩子们叫他“皮皮”。孩子们为能和“皮皮”比赛,得到“皮皮”的…  相似文献   

15.
最近,英国莱斯特大学为当地小学设计了一种引导小学生参与科学调研的活动,旨在建立语文课与科学教育的联系,协调小学各门课程的时间分配,以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水平。首先,课题小组成员与一年级语文教师共同研究了工作计划,其主要目标是:●有利于孩子们科学、识字和语言技巧的提高,以便他们能清楚地表达他们正在做的事情;●鼓励他们倾听小组其他成员的想法;●帮助他们接触有用的信息;●给他们一个写作目标。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凡是教师在语文课上讲解过的故事课文,都可以引导学生在科学课上再次讨论或实践其中的情节。当然也鼓励孩子们在语…  相似文献   

16.
我听了不少台湾名师在大陆上的课,这些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引发诸多思考,尤其是他们的课程目标意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意识和自主与分享意识强烈,值得大陆老师学习。本文以2012年5月"厦台两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李玉贵的《爱心树》(四年级)、丁维贞的《失火了》(二年级)和洪秀兰的《来玩球》(一年级)为例,解读之。一、课程目标意识有多强,课堂效率就有多高课程目标意识,通俗点说,就是教师非常清楚语文课要教(学)什么、教(学)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7.
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可是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入学,识字量有限,朗读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本人觉得一年级是朗读教学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教朗读.部编版语文一年级课本中关于朗读的具体目标就是"症",需要我们找到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本文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19.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的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