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拿起四川中江中学的文学社社刊《五色笔》,总会一眼看到封面上醒目的文学社宗旨--"共执五色笔,同圆文学梦",我不禁想起在《太平广记》中见过的那支五色笔。 南朝梁时,宣城太守,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少时孤贫好学,曾梦见有人给了他一支五色笔,从此才思敏捷,文章盖世。他晚年又梦见一位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从前借给你的那支笔,现在该还我了吧?"江淹从怀中掏出五色笔,还给了他。此后江淹的文章诗词再无佳句问世,给后人留下了"江郎才尽"的典故。能够拥有五色笔,应该是每一位文学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吧。 那么,郭璞后来又把这支五色笔给了谁呢?一页页翻阅《五色笔》,一次次拿起红笔签发初审推荐单,那一篇篇佳作分明在告诉我,那支五色笔原来已经花落此家,在中江中学的这群少年人手中熠熠闪烁。  相似文献   

2.
江郎才尽     
古时候有个叫江淹的人,年轻时虽然家境贫寒,可他读书却很用功,诗文写得很好。可是,后来他的诗文越写越差劲,退步非常明显,根本没有写出过什么像样的作品。历史上关于江淹诗文退步的原因,还流传着几个故事:相传他有一次坐船出游,船停泊在禅灵寺外的岸边。夜晚梦见一个自称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取一匹绸缎。他从怀里掏出剩下的最后几尺。从此,他写出的文章就枯燥乏味了。又传说他有一次在冶亭睡午觉,梦见一个身躯魁梧的男子汉,自称郭璞,向他借一支五彩笔,他从怀里掏出笔交给郭璞,从此,江淹写的诗篇就缺乏诗味,绝无佳句了。当时就…  相似文献   

3.
传统,在现代意义上是英文Tradition的汉译,在我国古代,是传和统的复合词。传统之传,本义是遽,《说文解字》和《尔雅·释言》都有记载,按照郭璞《尔雅》注的解释,是指驿站上所备的车马,以便急速传递消息,这就蕴含了一站传一站的意思,可引申为传授。汉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有相传继续之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曰:“传者,相传继续也。”传统之统,本义是丝的头绪。段五载《说文解字注》:“从丝皆得其首,是为统。”引申为万有总束为一个根本,《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  相似文献   

4.
在魏晋南北朝骈文史上,有一位见重于当时、埋没于后世的骈文大家,这就是任昉。据《南史·任昉传》载“时人云‘任笔沈诗’”来看,任昉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和一代宗匠沈约相埒。只是任昉所专擅的是所谓“笔”。南北朝的文笔之分,颇为繁剧。其大要则无非两种情况。一般的看法是无韵之文为“文”,有韵之文为“笔”。《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和笔是指两类不同的文体。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有一段文字,在区分文笔时超越了是否用韵这个外在形式的标准,接触到了作品审美特性的辨别:  相似文献   

5.
本系阅读陈庆元君《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Tiao”辨》一后有感而发。笔认为钟嵘《诗品》中的“成就于谢Tiao”的“就”应解释为“接近”,而不应解释为高于。从作品来看,江淹在创作五言诗时也具有内容扼要、含意深切、间调婉转、语言清丽等接近谢诗风的特征,而陈庆元君的误解与其引用吴丕绩《江淹年谱·自序》中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错误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有言:“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题记  相似文献   

7.
信阳长台关出土竹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竹书的发现,载入史笈的主要有三次。汉武帝末,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得古文《尚书》,见《汉书·艺文志序》;晋咸宁五年,汲(?)出土竹简古书十余万言,后来整理编次为十六部、七十五卷,见《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晋书·束皙传、王接传、荀(曰助)传》,近人朱希祖著《汲(?)书考》(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言之最详。齐永明三年,襄阳楚墓出土简书十余枚,见《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南史·王僧虔传》。又《南史·江淹传》称:“永明三年……襄阳人开古(?),得玉镜及竹简古书,字不可识,王僧虔善识字体,亦不能谙,直云似是科斗书,淹以科斗字推之,则周宣王之简也,简殆如新。”  相似文献   

8.
祠,是古代祭祠祈求的场所。《诗经·小雅·天保》便有“(礻龠)祠蒸尝”。所以。《周礼》的《春官·小宗伯》有注:“求福曰祷,得求曰祠”。可知,祠的建立,与祭祖有关。至今各地的宗祠及其派生的支祠仍有遗迹。如“陇西李氏宗祠”,“陇西李氏莲峰支祠”之类。在农村一姓聚居的村庄,还有祠在,俗称“祠堂”,“支祠”。这与《汉书·张安世传》所述:“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的祭祀祖宗先人或贤能的庙堂一致。  相似文献   

9.
江淹后集亡佚南宋说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江淹后集亡佚南宋”说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今河南兰考东),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卒于梁武帝天鉴四年(505),谥日宪。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6岁能诗,少以文显,文名颇著。据《梁书》卷14以及《南史》卷59本传,江淹“曾自撰为前后集”。但未著卷数。《梁书》又言及江集篇数:“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  相似文献   

10.
[前言]甘罗12岁拜相,刘晏10岁任秘书省正字,莫扎特7岁成名,美国国际象棋选手卡亚兰10岁就战胜全美冠军,哲学家米尔在3岁时就能读懂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少年成才,固然可喜可贺,但这并不代表其将来必成大器或者其整个人生都取得了成功。当时南朝齐梁之际的才子江淹,6岁便能写诗,成名也很早,遗憾的是晚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梁书·江淹传》中说他“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江郎才尽的故事是发人深省的。因此,对于目前少年成才而掀起的“神童”热,我们的舆论应有一个正确的导向。事例展示一2004年12月,复旦附中高三学生汤玫捷正…  相似文献   

11.
江淹(444—505),字文通,生于南朝刘宋时期,卒于梁天监四年,与刘勰同时并比之稍早。历宋、齐、梁三朝,在齐、梁均居显职。“少以文章显”(《梁书·江淹传》)。鉴于南朝文学发展的特殊状况,江淹在南朝政治上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颇为重要。他的《杂体诗》三十首,萧统《文选》将之列为“杂拟”类。杂,取其题材非一,风格各异之故;拟,取其为摹仿之作的原因。唯其是摹仿之作,故《杂体诗》三十首历来不甚为人注意。实际上,这三十首摹拟之作,用意并不仅在模仿,它不仅有“品藻渊流”的微意,而且是对前代文学创作各家风格的总结。本文结合江淹在齐梁的地位,评述《杂体诗》,在当时文坛产生的影响。一、品藻渊流和对五言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四库提要·(李贺 )昌谷集》 ,余嘉锡先生已有辩证 ,今补四则。一、《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事迹具《新唐书·文学传》。”“《文学传》”当为“《文艺传》”。贺事具《旧唐书·李贺传》、《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传》、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等。新、旧、《唐书》皆谓李贺曾作“协律郎” ,然实为“奉礼郎”之误。贺有《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 ,又《听颖师弹琴歌》有“奉礼官卑复何益”之句可证。二、《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系出郑王 ,故自以郡望称陇西。”考新、旧《唐书》 ,唐代有两个郑王。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李亮 ,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阅读陈庆元君《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辨》一文后有感而发。笔者认为钟嵘《诗品》中的“成就于谢”的“就”应解释为“接近”,而不应解释为高于”。从作品来看,江淹在创作五言诗时也具有内容扼要、含意深切、音调婉转、语言清丽等接近谢诗风的特征,而陈庆元君的误解与其引用吴丕绩《江淹年谱·自序》中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偶翻《南史》,见《江淹传》,不觉注目观之:倜傥文人江淹,少年时诗文如涌,颇负盛名;及至晚年,才思枯竭,著也庸平,时人叹曰"江郎才尽"。他自己解嘲说:一日酣卧,睡梦中将五色笔送还了他人,故……云云。 人读于此,多为笑谈。我以为,为江淹立传,古人寓意很深,今人悟却不明。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来,江郎才尽,不妨说他是由于消极懈怠,不再进取所致。江淹因贪睡丢了什么彩笔,这  相似文献   

15.
“好古”,是中国古来久已形成的文化倾向。《论语·述而》中可以看到孔子对这一追求的反复强调。《汉书·景十三王传·河南献王刘德》所谓“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也体现了对珍重文化遗存,遵循文化传统的精神的赞许。《后汉书》已经有“古学”之称,说到卢植从马融“受古学”《卢植传》,李育“颇涉猎古学”《李育传》,贾逵“为古学”《贾逵传》,桓谭“好古学”《桓谭传》,郑兴、卫宏“皆长于古学”《杜林传》等。这里所说的“古学”特指古文经学,也包括古文字学。考古,是很早就已经出现的语汇。北魏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滱水》中…  相似文献   

16.
“枯鱼”一词,古代诗文屡见不鲜。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原文是“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四收录汉代无名氏寓言诗《枯鱼过河泣》,诗云:“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鱼与),相教慎出入。”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应璩《百一诗》:“田家何所有,酌醴焚枯鱼。”晋代《子夜歌》第十八首说:“常虑有二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南朝梁代文学家庚肩吾《看放市》诗:“既非随鹤舞,聊思索枯鱼。”《南史·卞彬传》:“摈废数年,不得仕进。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18.
上古有关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在黄河中下游华夏族中广为流传,至迟到战国时便被笔之书,所以今天还有机会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见到它。这种以神话形式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不仅能够借以考见古代的社会状况,而且还直接丰富了后世的文学内容,我们说它是人类的一宗宝贵精神财富,大概是当之而无愧的。我国最早记载周穆王见西王母事,是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汲冢所出《竹书纪年》。现在这部书虽然久已亡佚,但其逸文仍散见于晋以后的一些著作。郭璞《穆天子传注》说:“《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南朝裴骃《史记·秦本纪·集  相似文献   

19.
南朝文学家江淹,少孤贫好学,很早便以《恨赋》、《别赋》成名。人们一诵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这样的名句,无不叹服他的才华横溢。可是,到了晚年,他再也写不出令人击节的东西来,于是时人慨叹道;江郎才尽了!我们写作时总希望下笔千言,文成惊人,可是,老有“江郎”的尴尬和遗憾。写出来的文章常常脱不了“腔”“式”,口气大,内容空,  相似文献   

20.
1987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宋衍申主编、苗泼、王景周副主编编写的、标明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材”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全书一册,不到40万字。我粗略地选读了其中的《尚书·牧誓》、《诗经·七月》、《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货殖列传》、《汉书·武帝纪》、《汉书·张骞传》、《汉书·食货志上》、《后汉书·党锢列传序》、《后汉书·华佗列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注·让县自明本志令》等十二篇文选,觉得有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