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彬彬 《出版参考》2005,(26):29-30
艺术这两个字很难写,但是欣赏艺术其实很简单.如果我们在欣赏世界经典名画时,不谈冗长的美术史脉络,不谈风格、流派,只是欣赏美丽的图画,说说画里的故事,诸如蒙娜丽莎为什么微笑?拿破仑骑的是马还是驴?夏加尔的左手为什么有七个手指头,等等,那一定是很有趣的事情.<艺术里的秘密>告诉我们.只要抱着平常心去欣赏艺术,那一定会发现其中越来越多的乐趣.艺术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人类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管理”无处不在的世界。小至个人,大到跨国公司,无时不谈管理,无事不谈管理。令人眼花缭乱的管理名词,妙笔生花的管理案例,或浅显或深奥的管理范式,或圆融或简捷的管理智慧,夹杂在许许多多的信息里,向我们扑面而来。究竟什么是管理的艺术和管理的精神?如何在眼花缭乱的管理世界中辨识方向,发展自我?读禅也许是最好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也谈音乐电视(MTV)卓忠信时下,音乐电视(MTV)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有关部门调查:MTV收视率占观众的65-70%。MTV何以如此受到钟爱?显然是这种音乐与画面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到家庭给予人们欣赏的方便;而这种艺术形式把听觉艺术和视...  相似文献   

4.
简单艺术说     
余萍 《大观周刊》2012,(26):33-33
艺术简单做、简单看、简单想,这是我要说的重点内容。艺术如果简单做、简单看和简单想,那将达到真普及、全覆盖、尽挥洒。“艺术”一词听起来深奥,其实说白了也挺简单。如果你愿意深层次去想去理解,也可以,当然还是简单理解最为合适,适合大众的艺术其生命力最顽强,适合市场的艺术其价值最可观。 很多人崇尚艺术,大多数认为艺术很神秘,想揭开其面纱,于是跟潮流、赶时尚, 一个个报名参加艺术课目的培训,其实很盲目。在不理解艺术而仅仅盲从的状态下草草决定自己小孩的奋斗方向,是不可取的。这里谈的艺术分为三个特性,即简单做、简单看和简单想。而简单做需把握三个特点:时效、随机和共鸣。下面本人仅从绘画这个艺术角度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5.
四十岁以上的人,小时候几乎都听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的“小喇叭”节目,当时大家都很不满足:为什么“小喇叭”只能在每天的特定时间广播?为什么“小喇叭”里老是那几个人的声音?而今,他们突然发现,通过网络,自己也能当小喇叭,向世界大声广播。  相似文献   

6.
十不读     
《出版参考》2006,(7):4-5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我看只有三个:一是求知,二是欣赏,三是实用。按说消遣也可以是阅读目的之一,但纯粹消遣的书是不多的。假如世上的书都可以起到以上三种作用.那就无书不可读,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就行了。不幸的是,文章和书籍也和别的商品一样,伪劣产品多于真货好货,于是问题就来了。  相似文献   

7.
鸾凤和鸣     
2012年初夏的—个早上,好友金祥兄突然打来电话,邀请我们夫妇前去商南宾馆院内欣赏雄性铁树开花。“雄性铁树开花?”我似乎=科目信自己的耳朵。金祥兄说“确实是那棵雄性的铁树也开花了。”  相似文献   

8.
错打的电话     
前些天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个陌生女孩的来电,电话里她开口就问,你是在北京还是在香港呢?我很客气地反问,请问您是哪位?她说,你别装了,前天我们刚还见面今天就把我忘啦。我仍然客气地问第二遍,请问您是哪位?她有些气愤,说,我是谁你还不知道?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选揭晓,引起新闻界广泛关注。这些名专栏是怎么创办的?有何特点和经验?就读者关心的问题,本期《前沿关注》约请六个名专栏获奖单位的同志撰稿谈体会。他们的文章不长,谈得都很实在。特别要感谢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刘建勋教授应约撰文,从文化的视角对现代报纸专栏的出现与发展作了历史的考察,提出了办好名专栏应在优化信息、记录文明、点石成金、注重品位、长于策划、勇于创新等六个方面多下功夫。名专栏的涌现是新闻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我们相信,切磋、交流、借鉴,将有助于更多的名专栏在传媒的百花园里争奇斗艳。  相似文献   

10.
韦松 《大观周刊》2011,(16):245-245
审荑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必备的素质,我们懂得欣赏美和创造美,生活才能多姿多彩。那我们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如何来完成对这一伟大课题呢?我们思考与尝试的结果是,把美术欣赏作为审美教育的核心,同时在合理的课堂中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从而在生活中去体验和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便可以强化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1.
古典音乐的通俗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莉红 《新闻知识》2006,(10):65-66
在当今急剧变幻的流行音乐浪潮里,人们逐渐厌倦了文化上的浅显感觉。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开始展现出来,追求文化上的厚度成为人们的审美趣向。摆脱纷乱、向往沉静而讲究秩序的心态,或许是人们欣赏古典音乐的时代心理动力。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感慨地说:“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耳朵将无法欣赏美妙的高雅的音乐,我们的眼睛将无法欣赏凡高画卷中那美丽动人的金黄色。我是主张将艺术标准放在第一位。没有这个标准,再多的使命感,再多的教育也没有用。”走向高雅,走向纯净的艺术世界,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呼声了。作为广播音乐工…  相似文献   

12.
1996年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参评的综合文艺节目一共是23个.在23个节目里,配合元旦、春节、周末娱乐的晚会和专题就有11个,将近一半.另一半主要是纪念性、主题性的晚会和专题,大都集中在祖国母亲、真情爱心、抗战和平、乡土情趣等,也有少数节目属于其他方面,如名人访谈,环境保护等.整体上看,体现着安乐祥和的时代精神,调子是比较高的.由于是“综艺”,所以艺术品种多样化不成问题.“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个原则在综艺节目里不难做到.晚会和专题各有各的性质和任务,定位有所不同,听众的欣赏心理、欣赏氛围也不一样.比…  相似文献   

13.
军旅如歌     
时过境迁。如今20多年过去.再重新梳理那一小段平淡琐碎的日子,我恍然发现,那是我生命里真正灿烂和值得怀念的片段。那年.我穿了不太合身的新军装,满心欢喜,自觉很像一个军人时.刚18岁。父亲很不信任地问母亲。娃还小,能吃得了那份苦吗?在父亲眼里,我还是个不会生活的嫩娃娃。我怀着向新生活进发的满腔激情。看不见父母眉宇间的忐忑与牵棒.一心覃去认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4.
曾致 《声屏世界》2001,(9):48-50
张颂教授在《简论播音艺术的欣赏层次》一文中指出:“让播音语言内涵与声音形式的变化进入有机融合的深处,使广大听众、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进入无限的空间,既获得众多的信息,又获得情操的陶冶,直觉得信息是美的,信息显示的大千世界也是美的,那声音欣然走进敞开的心扉,息息相通,没有滞碍。这是一种境界,是播音艺术的最高境界,”①说起“意境”,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艺术作品,在文学艺术创作的领域,意境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是从我国文艺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把文艺创作中的“意境”引入播音主持创作中,是播音…  相似文献   

15.
王丹 《大观周刊》2012,(16):264-265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我们所期望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有效教学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者的共同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今天就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蕾 《今传媒》2005,(9S):106-107
米兰昆德拉讲述俄国人入侵他的祖国,特别提到一个对此毫不关心的老妇人,她惦念的只是院子里那一棵正在结果的梨树,米兰昆德拉很郑重的发问:哪一个更重要?俄国人的坦克还是梨?  相似文献   

17.
李践  小田 《出版参考》2007,(1):32-32
你的企业可能产值上亿,你以你企业的生产能力为荣。你很骄傲地对别人说。看看,麦当劳里的什么什么原料.都是我们生产的!通用公司的什么什么配件。都是我们生产的!你的公司确实很牛啊!可是。我问你,你们的利润率是多少?库存有多少?  相似文献   

18.
走进心里     
一个灰头土脸的邋遢老头,黑乎乎的手向你递上一支捡自垃圾堆的皱巴巴的劣质香烟,你抽不抽?——回答多半不抽。然而我抽了。那天晚饭后,我偕妻在雅安市青衣江边散步。走到中桥下时,我瞥见桥洞里有个邋遢老头。是乞丐?是疯子?还是落魄之人?为什么栖身桥洞?好奇心驱使我上前看个究竟。桥洞里用3块卵石支个别人用来熬药的砂罐,煮着一块捡来的猪心肺,地上放一个酒瓶,一个酒杯,两个破碗加一双筷子。破席子卷着一团破棉絮,大概那就是睡具了。老人仰起脸十分紧张地望着我这个不速之客。我蹲下身子,轻声地问他河风吹冷不冷,他答冷。…  相似文献   

19.
一个灰头上脸的邋遢老头,黑乎乎的手向你递上一支检自垃圾堆的皱巴巴劣质香烟,你抽不抽?──回答多半不抽。然而我抽了。那天晚饭后,我偕妻在雅安市青衣江边散步。走到中桥下时,我瞥见桥洞里有个邋遢老头。是乞丐?是疯子?还是落魄之人?为什么栖身桥洞?好奇心驱使我上前看个究竟。桥洞里用3块卵石支个别人用来熬药的砂罐,煮着一块捡来的猪心肺,地上放一个酒瓶,一个酒杯,两个破碗加一双筷子。破席子卷着一团破棉絮,大概那就是睡具了。老人仰起股十分紧张地望着我这个不速之客。我蹲下身子,和蔼地问他河风吹冷不冷,他答冷。我…  相似文献   

20.
我是在一次出差上飞机前看到了那篇《艺术是什么》的文章的。文章的题目虽然很普通,但内容却写得风生水起,沉博绝丽。一路上反复诵读,很是感动。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十分同意作者对艺术与生活应该保持应有距离的态度,也更欣赏作者对人生素朴的、颇为大气的感悟。自然,我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王瑞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