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王安忆以女性特有的执著和敏感,致力于悲剧意识的深入探索,她将自己对生命的诠释注入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中,将人物固定在她设置的命运枷锁中,赋予人物王安忆式的悲剧色彩。阅读王安忆的小说总能感受到其中对于人际关系、情感和生命的悲剧性情绪基调,以及弥漫其中的难以释怀的感伤和痛楚。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和王安忆有着共同的悲剧感受,却又有着不一样的美学观点。王安忆是一个真正能理解张爱玲作品中悲剧意识的人,知道张爱玲笔下的新奇和喜悦,是有着挣扎和痛楚作原由的,有着一个大虚无的世界观做无底之底。张爱玲和王安忆的悲剧意识都无关于时代,只是一种对人生根本境况既清醒又迷惘的认识。张爱玲是“参差对照”和“不要彻底”的美学原则,而王安忆是要追问到底,要“过去看看”,即使那边是虚无。  相似文献   

3.
老舍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在宣传生命悲剧的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其文学形态主要体现为类似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创作。其生命悲剧意识不仅是丰富系统的,并且也是深刻独到的。  相似文献   

4.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是充满悲剧意识的。这种悲剧意识既源起于她童年时代的寂寞与孤独,与她创作时的心理和情绪也不无关系;体现在作品中,则是环境的悲剧意识,人物命运的悲剧意识和事件的悲剧意识,以及作品的悲剧意识与其"诗化小说"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谢晋电影制作在其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最重要的突破,集中表现在作品悲剧意识的探求和拓展。谢晋电影的悲剧意识植根于悲剧性现实,通常以普通人以及他们坎坷、痛苦的命运作为悲剧意识的切入点、扩展点、动情点与支撑点,以厚重的生活实感,丰富的色调和艺术想象力,以极富于光彩的悲剧性格组合及尖锐深刻的悲剧张力,营造沉郁凝重、悲壮激越的悲剧情境,从而使谢晋悲剧电影以从未有过的社会规模和思想锋芒,以强大的人性感召力、震撼力和深刻的净化、陶冶作用,丰富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品格,在创作主体方面,提供了现实主义电影家弃旧图新、不断焕发创作活力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完成标志着我国历史上较为完整的悲剧意识的正式产生。从整体看,这种悲剧意识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在其产生的过程中曾有传统士风、自身遭遇及时代精神等多种因素发挥过作用,本文所集中探讨的即是上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尤金·奥尼尔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然而在作家的创作生涯中,我们会发现他的作品基本都是悲剧。奥尼尔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赋予了这些悲剧作品丰富的艺术内涵,并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本文将结合作者所处社会背景、所受哲学思想和个人经历三方面来讨论奥尼尔悲剧意识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悲剧与反悲剧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悲剧没有发展为巍峨的艺术殿堂,根源在于传统精神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反悲剧意识;儒、道、佛及天命观等共同铸造了这种意识,不断冲淡着悲剧意识.中国古代悲剧诞生于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交接面,是这两种意识由对立走向调和统一所形成的文化内隐模式的外显形态,因而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黄韬 《文教资料》2009,(19):21-23
慕容雪村的网络都市小说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其一是现实主义的精神,其二是悲剧意识色彩.幕容雪村对生活的时代进行剖析和解读,在小说的创作中把基于现实描绘的悲剧意识体现得十分浓厚,这样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小说处处体现着怀疑、想象和荒诞,处处充斥着幻灭与死亡的情绪,无论是其行文,还是人物结局的设王,莫过如此.  相似文献   

10.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