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认为石是一种载体和大地文化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石头"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意象,是一个承载着极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审美蕴涵的特定文化符号.曹雪芹对这一意象创造性的成功运用,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终结性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小说"一词有着古与今的错综,名与实的纠葛.通过考察明代小说著录,我们可以考察古今"小说"观念的不同,理解古代"小说"观念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以其独具个性和风格迥然的早期小说创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变态艺术人格的作用下,郁的早期小说呈现出一种感伤沉郁的风格。而这种"忧抑感伤",集中地体现在其笔下的"零余者"身上。作为作家的"自我"代言人,"零余者"以其苦闷感与多余感,揭示出被"异化"的悲剧命运,同时,作为"中国现代第一代知识分子"异化"和"反异化"的范本,对于我们今天的"反异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征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5.
"兴观群怨"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想,它作为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其社会功用价值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兴观群怨"说内涵的深入分析,指出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在当代文学语境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兴观群怨"说在当代文学创作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黄春明被誉为"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小说中的小人物承载着他深切的情感寄托和文学诉求。黄春明笔下的小人物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独特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对"五四"新文学的一种呼应和承继,而且对当代文学特别是大陆当代文学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对照和借鉴。黄春明小说中的小人物生活在不同的场域中,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生活在乡村的乡土小人物的"常"与"变"和生活在城市的小人物的挣扎与求索,展示了黄春明小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是对历史的重写,而"井"是中国前现代文化最重要的符码。因此,新时期文坛涌现出很多口"井"。陆文夫的《井》、郑义的《老井》、铁凝的《秀色》和苏童的《妻妾成群》是新时期文学中四口关于女人的"井",它们各自体现了作家对传统、女性和人生的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借用了音乐术语中的"复调",来阐释小说创作中"多声部"、"全面对话"现象。他认为,"复调小说"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小说艺术形式,"复调小说"取代"独白小说"是文学发展进步的标志。本文仅就什么是"复调"小说理论和理论的特征而谈。  相似文献   

9.
从五帝时代到商朝,"诗言志"是统治者用语言向神表达感情、表露心迹的一种方式.到了周朝,人文精神觉醒,"诗言志"蕴涵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诗经》中的有些"诗"开始"言"劳动人民之"志".《诗经》中的"恋歌"开始"言"人对人本身的而不是对神的感情.中国古代重视"立言",古人借"立言"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扬雄将自己的哲学代表作叫《法言》.在明代,小说家将小说或小说集叫做"言",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小说和古代阐释哲学观点的说体文有渊源关系,在古人眼里,可以用小说来反映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林新荣 《成才之路》2012,(17):100-100
正关于"门"的诗很多,写"门"的小说也不少。在这些诗歌和小说里",门"成了一种象征。生活中,"门"有时和"路"组合在一起,叫"门路"。我曾在一首诗中读到这样的句子:"你在门扉上碰了壁/他于无门处自由出入……/也有,有门难进的他/也有,有门就钻的你",活生生地写出一种人生世相。"门路"是温州方言。有"门路"的,在社会上吃香的,喝辣的。没有门路的,你自己看着办。所以,有时诗歌的语言也是很犀利的,只是比较含蓄罢了。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文学思考生命、审视人性及揭示主题最为直接、透彻的视角.明清家庭小说几乎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浓烈的感伤主义情绪,有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悲剧主题是这一类别小说的共性特征.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的"家",最终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瓦解的边缘,作者于其悲剧的结局中寄托着一种寓意,即封建文化衰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古诗表现手法"赋、比、兴"内涵和作用的理解,一般都是根据南宋朱熹的阐释。对"赋"的定义,诗歌理论界认识比较统一。"比",人们认为即比喻。其实,这种"比",略同象征、类比。"兴",一般认为只是开头、开始、起兴。其实,"兴"是由开头的"兴象"和其后的"联想"两个部分组成,"兴象"与"联想"多数是类似关系,亦有逆向关系,在具体作品中,"比兴"往往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3.
"财婚"作为一种古代婚姻结合模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的存在和发展冲淡了传统的门第观念。在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中,"财婚"模式的婚姻关系被淋漓尽致地书写出来,甚至"财婚"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最大的家族",其中"乡土小说"更是佳作迭出,尤以长篇形式为最。在已有的八届茅盾文学奖36部获奖作品中(不包括两部荣誉奖),乡土小说有13部之多,占获奖作品总数的36.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乡土中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变革,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乡土题材小说的关注热点,也随之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羊,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温良、慈善的动物;羊文化,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羊"字,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一期)、(?)(二期)描画的都是一个羊头的形状,字形很突出羊角向下弯的特征。在小篆中,"羊"字写成"(?)";后又隶变为"羊",我们今天的写法即是根据隶书而来。以上说明早在殷商时期,羊已成为先民的生存伙伴。文字是记录生活的符号,蕴涵着传统  相似文献   

16.
鼓作为我国传统打击乐,在古代时期,鼓可以说是先民们精神的象征,而舞是一种具有力量的肢体表达。在不同时代下的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祭祀舞蹈中,鼓除了作为乐器的历史价值以外,还具有一定传播信息和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等精神内涵。在祭祀舞蹈中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在《周易》中"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可见,"鼓"这一打击乐在祭祀舞蹈仪式中以鼓舞相结合的形式敬奉着神明激励着人们,亦说明着"鼓"在祭祀舞蹈中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李白是一位伟大的天才诗人。他自信、狂傲、豪放、洒脱,有着一颗浪漫的心,对"月"有着狂热的喜爱,几乎无诗不"月"。在他笔下,"月"千姿百态,空灵飘逸,意蕴丰富,情思万种。它犹如李白的知心朋友,"与人万里长相随",唤起诗人不尽的诗兴和灵感。寻象观意,"月"是李白的情感寄托,是他的知心朋友,是他的理想抱负,象征着高洁的情操,见证着历史的盛衰。一、"月"是李白的情感寄托,倾听着他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夜"经常出现在海派的小说中,海派作家笔下的"夜"既具有其本身的内涵,同时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夜"漫长而又短暂,"夜"里充满了情爱与欲望,"夜"是寂寞的痛苦,是对爱的渴望。海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苏青三人小说中的"夜"意象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还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兴观群怨”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想,它作为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其社会功用价值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兴观群怨”说内涵的深入分析,指出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在当代文学语境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兴观群怨”说在当代文学创作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1987年以来出现的"新写实流派小说"现象是我国当代文学在历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现代派文学、开拓(改革)文学及至寻根文学之后,转入对个人主观认定的一种生存状态迫不及待的关注,体现出一种现世的温存.从对当代文学现实主义道路的探索作一个纵向的短期考察中,将其定性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生活中大量生命个体生存状态顾影自"怜",并对其总结出两大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