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中华文化大环境下孕育的中原武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特点。文章以河南武术为研究对象,以区域文化为视角,从文化空间特征及其联系的角度对中原武术文化形态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中原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原地域的特定地理环境、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习武风尚的作用密切相关:中原武术文化的主体性、兼容性、辐射性和创新性构成了中原武术文化最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新形势下的河南武术文化,以新的产业形式为中原的崛起代表的客体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志禹  郭守靖 《体育科学》2006,26(10):87-90,94
以地域文化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分析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对策:合理划分“武术文化圈”,正确把握“一武术文化丛”,重点研究武术文化特质,从武术的地域分布特征和武术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两方面立论,确保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岭南武术和中原武术从文化学角度做一辩证分析,比较二者之间的共性和区别,以更好地理解岭南武术和中州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为岭南武术和中州武术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以地域文化为研究视角,分析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提出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策略:合理划分“武术文化圈”、正确把握“武术文化丛”,重点研究武术文化特质;从武术的地域分布特征和武术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两方面立论,确保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地域文化的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宏观层面构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立"字研究模式:按照文化区、研究内容及影响因子划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区和亚区;以文化为侧重点梳理本地域武术文化的内容;遵循技术反映文化,文化影响技术的原则对典型拳种进行个案研究;归纳和概括本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现象和特征;运用地理环境的理论分析影响地域武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燕赵武术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燕赵地域内发生、存在的武术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地域文化视角对于燕赵武术文化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独特资源、内在特征、文化优势等方面的综合解读,分析燕赵武术文化特征及其历史成因,论述燕赵武术文化历史悠久的开新传统和源远流长的民俗武风,梳理燕赵武术文化刚健有为、尚武自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归纳并阐释燕赵武术清代以降所表现出的"引领中国武术浪潮"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中州地区武术的尊师礼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指出:中州武术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应对传统的尊师礼节进行扬弃,从而建构新的礼仪文化,以推动中州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虽然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框架体系已经孕育萌发,但其支撑性原理有待进一步构建与论证。为避免重蹈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遇尴尬,如何理性把握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立场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以观照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视角,通过对文献的历史梳理与理论辨析,提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路。研究结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探索已经从对武术本体的认知转向地域武术文化的全面构架;只有将文化多样性与先进性辩证统一起来,才能构筑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向度;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应建立核心区域武术文化概念,并以拳种运动风格跨度、器械练习偏重、习武方式、节庆演武方式、练功服饰、习武场地等六方面为标准,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划分为南方、北方、西部三个区域,进而表达统一标准体系下的不同地域的武术文化差异性;文化时空特性决定了当代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重心应将地域武术文化特色与武术文化产业相结合;保持世界大视野与文化自觉,才能建立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2008-2011年传统武术研究类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在传统武术历史研究中,从历史学视野研究了先秦、明清、民国武术和武术流派的发展;在武术文化研究中,从文化视野探讨了武术的文化特征、文化传播、器械文化、侠文化。第二,在地域武术研究中,以文化地理学之视角促进了地域武术研究;在太极拳研究中,从历史发展、文化形态、健身...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地域文化视角,对地域武术文化进行了探讨。发现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实质是武术与地域文化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造就了不同地域武术文化的差异性,文章解释了武术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我们理解武术文化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施秋桂 《体育科学》2006,26(6):85-89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考察等方法,研究武术发展现状;阐述尚未进入当代武术“主流”层面的武术功法,顺应武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日益发展的脉络,以及武术功法的内容和分类、技术构成、练习目的、练习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特征。研究认为,武术功法类似西方竞技项目,但又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竞技武术应借鉴其既与竞赛接轨,也沿着武术传统文化内涵的项目特色发展;群众性武术活动和学校武术课应采用其技术简洁、易学易记易练的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健康中国正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国粹项目,理应在健康中国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在解读健康中国内涵与分析武术健身健心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健康中国视阈下武术发展战略的调整建议:考虑民众武术需求,调整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鼓励群众参与;针对不同武术领域,改革发展方法;加强健身功能宣传,营造舆论环境;提供保障条件,发挥武术健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健康中国"步伐的日渐加深,中国武术中所蕴含的健康价值和魅力已经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坚实力量。其表现为:"健康中国"的构建与武术健康价值功效的相得益彰;"健康中国"大背景下中国武术健康价值的彰显;"健康危机"诱发人们对武术健康价值功效的渴望;武术健康价值的推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久,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现象。文章从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中国传统武术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建立适合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新儒家思想,进而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不同生态类型对中国武术与奥运竞技体育形成、发展不可低估的影响,研究试图从生态类型发展的角度,探求中国武术未来的文化生存能力。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农耕文明环境下产生了中国武术;工业文明环境下兴起的现代奥运竞技体育;现阶段部分中国武术的文化本位被丢失;现阶段奥运竞技体育文化全球化趋势明显,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生态文明环境背景下潜藏着东方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中国武术预示着人类文化及体育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武术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在教学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明在本科学生中实施跨文化的海外教学实习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效果。主要结论为:跨文化环境下中国武术教学者的关键能力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个性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传统武术文化环境受到威胁,武术“文化空间”正渐离大众视线,面临被现代化社会环境、生产方式所呑嘆的危机。因此,探索当下武术“文化空间”生存路径的意义重大且时间紧迫。为科学合理地保护传统武术文化,通过研究武术“文化空间”构建的具体方式,试图做好武术“文化空间”的复原、移植和开拓工作,让传统武术文化得以在现代化的新环境中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法、田野考察、访谈法等,并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华体育文化的闽台延播研究,认为:闽台体育文化区的形成是中原体育文化传播的结果,是移民社会的文化延播。从中原到福建,再根植于台湾,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中国古代社会时期。闽台移民的先后、历程以及社会的后续发展等方面不甚相同,而呈现出的相异的特殊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带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征。这些差异的存在,并不能改变闽台移民社会共同的本质。中华体育文化与闽台地方体育是一体和多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