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徐履廉 《下一代》2013,(2):11-12
从司空见惯的老人关爱孩子到孩子关爱老人,这是个了不起的可喜变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与发扬的重要问题。2012年期末,大连海北路小学六年一班举办《关爱老人,我的责任》主题班会,有36名学生,三位家长、一位老师、一位关工委老辅导员参加。从班会上看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2.
哈攀 《宁夏教育》2012,(7):151-151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是作家巴金在87岁高龄时,带病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一封回信。 初读这篇文章,我只觉得这封信充满了巴金老人对孩子们无限的关爱。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质疑:巴金爷爷对孩子们有哪些要求?这促使我和学生们重新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学生悟出,课文通过平实的语言不仅表达出巴金对孩子无限的关爱,更体现了巴金一生的追求,以及对孩子含蓄的要求,让读者觉得,巴金老人是那样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的教育智慧让缺乏教育经验的我由衷地敬佩。  相似文献   

3.
哈攀 《宁夏教育》2012,(Z1):151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是作家巴金在87岁高龄时,带痛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一封回信。初读这篇文章,我只觉得这封信充满了巴金老人对孩子们无限的关爱。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质疑:巴金爷爷对孩子们有哪些要求?这  相似文献   

4.
苏炳艳 《学子》2013,(7):86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十分普遍。他们远离父母,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只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不能给孩子更多的照顾、关爱。孩子们由于长  相似文献   

5.
孩子是天真的,老人是深邃的。老人的昨天是孩子的今天,老人的今天是孩子的未来,而童年是他们共同拥有的。亲爱的辅导员们,伸出手,让我们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拉着老人,细细去聆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爱故事,静静去品味“火炬映晚晴,夕阳暖童心“的关爱内涵。  相似文献   

6.
孩子是天真的,老人是深邃的。老人的昨天是孩子的今天,老人的今天是孩子的未来,而童年是他们共同拥有的。亲爱的辅导员们,伸出手,让我们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拉着老人,细细去聆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爱故事,静静去品味“火炬映晚睛,夕阳暖童心”的关爱内涵。  相似文献   

7.
设计思路 如今,孩子与家中老年人接触和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多数孩子都在理所当然地接受老人的关爱,却很少会主动关心和照顾老人,为老人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关心、关爱身边的人,是幼儿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品质.我希望通过幼儿园教育带动家庭教育,让孩子逐渐学会去关注和关心身边的老人,能够主动为老人服务.  相似文献   

8.
永远的冰心     
1999年2目28日,当我在电视里得知冰心老人去世的消息,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冰心老人躺在鲜花丛中,还是那么端庄.那么慈祥、那么美丽。望着她,我仿佛又回到了采访她的那些时刻我怎能忘记她对我的教诲:“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个时候的孩子不一样,都是独生子女。最要紧的是要效胄孩子不要自祉,自私是最坏的习惯,什么坏乐西都是从自科发起的。”我怎能忘记他对小朋友的关爱。她在教给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同时,还音诉孩子们“学的时候要奏)山地学,玩的时候要痛快地玩”。她反复强调:写作文时必须有真情实感,并呼唤“…  相似文献   

9.
中高考临近,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家长们也是围着孩子忙里忙外.可静下心来,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你的忙里忙外、焦头烂额又有多少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对此,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教育培训专委会理事长、河南省首批民办教育专家、郑州联大外国语学校校长甘宇祥提醒家长,事事周到不如关爱"有道",关爱不是无休止的唠叨和督促,家长应该懂得无声地关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孩子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0.
幼儿是萌发情感、培养情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区域游戏逐渐培养孩子们热爱集体的情感,为培养幼儿发展认知能力和个性品质奠定基础。区域游戏是促进孩子关爱集体和关爱他人品质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学会自信。  相似文献   

11.
我县与广东接壤,92万人口中约80%属农村人口。农村富余人员大多数到珠江三角洲务工,很多农村儿童成了“没爹妈的孩子”。他们有的经常逃学,有的痴迷上网,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2005年10月19日.本县就发生了一起辍学的16岁少年因没钱上网,偷抢村里亲属钱财而杀害了三位老人的惨案。现在留在农村的几乎是“老人团”和“童子军”。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生活与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应在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中负起更多的责任。我们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给孩子们营造家的温暖。老师要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同学间要结成像兄弟姐妹似的友谊,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的门前踢易拉罐玩,声音很大,吵得老人休息不好。老人走了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元钱,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在这里玩耍,你们给我带来了快乐!"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继续在这里踢易拉罐。老人再次走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元钱,对他们说:"我的养老金很少,只能少给一些啦!"孩子们依然很高兴,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1元钱。  相似文献   

13.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把孩子教育好,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变得优秀。最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享受。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体验到快乐,要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关爱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必需关心的大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我县与广东接壤,92万人口中约80%属农村人口。农村富余人员大多数到珠江三角洲务工,很多农村儿童成了“没爹妈的孩子”。他们有的经常逃学,有的痴迷上网,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2005年10月19日,本县就发生了一起辍学的16岁少年因没钱上网,偷抢村里亲属钱财而杀害了三位老人的惨案。现在留在农村的几乎是“老人团”和“童子军”。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生活与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应在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中负起更多的责任。我们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给孩子们营造家的温暖。老师要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同学间要结成像兄弟姐妹…  相似文献   

15.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威胁,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出于无奈,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慢慢喜欢上了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为此我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人这一新奇的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孩子们一块钱。随后,老人试探着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每…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住在僻静的房子里安度晚年,可是一天下午,一群孩子的敲桶、打闹声改变了这里原本的安静环境,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老人为此很烦恼。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便告知孩子们自己很寂寞、无聊,希望每天都能听到他们敲桶、打闹的声音,为此会付给孩子们一些小费,孩子们快乐地答应了。开始几天他们敲得很起劲,也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小费;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自己生活遇到了些困难,小费要少给一些, 尽管这样孩子们还是按时敲桶;又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小费还要少给一些,于是,孩子们渐渐厌倦了敲桶,所以敲桶的孩子也少了;再后来,老人告诉孩子们没有能力付给他们小费了,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孩子来敲桶了。这样,老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相似文献   

17.
陈明华  秦志强 《师道》2003,(4):29-29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威胁,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出于无奈,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慢慢喜欢上了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为此我愿意付给你们每天一块钱,作为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人这一新奇的提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孩子们一块钱。随后,老人试探着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每天只能…  相似文献   

18.
正每天上午8:00左右,在巨鹿县育蕾小学校园内,人们总能看到一位骑三轮车的老人。这位老人年愈七十,腿脚不方便,他骑在三轮车上,把甬道两边的八个垃圾桶内的垃圾逐个倒在三轮车上。上课铃响过之后,孩子们进了教室,老人也骑车出了校门。这个老人姓王,是学校附近湾子村的村民,也是学校关爱理事会成员、学生家长。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义务为学校运送垃圾。在育蕾小学,像王老汉这样的关爱理事会成员有50多名。"成立‘关爱理事会’,就是想吸收社会力量,为学校实实在在办点事儿。"巨鹿县关工委副主任闫敬岭道出了成立理事会的初衷。闫敬岭从事过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住在僻静的房子里安度晚年,可是一天下午,一群孩子的敲桶、打闹声改变了这里原本的安静环境,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老人为此很烦恼。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便告知孩子们自己很寂寞、无聊.希望每天都能听到他们敲桶、打闹的声音,为此会付给孩子们一些小费,孩子们快乐地答应了。开始几天他们敲得很起劲,也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小费: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自己生活遇到了些困难。小费要少给一些,尽管这样孩子们还是按时敲桶:又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小费还要少给一些。于是.孩子们渐渐厌倦了敲桶,所以敲桶的孩子也少了;再后来.老人告诉孩子们没有能力付给他们小费了.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孩子来敲桶了。这样,老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王小宁 《课外阅读》2011,(10):117-117
文章认为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正确对待孩子们犯的错误,是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宽容和关爱,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