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愉悦与享受作为“休闲”的第二个境界,是一种主体意识的兴趣与满足,是感官精神上的自由愉悦。坦然面对和化解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以积极而坦荡的胸怀消除因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忧”、“惧”、“烦”的心理状况,以良好的心态尽情地享受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中国儒、道、禅“休闲”观的共同点,它与西方那种“放任个性、追求个人享受”“休闲”观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庄子认为,"心"是祸福的根源;人心的淳朴是天下太平的保证;心的虚静是成功的关键.心的最高境界是"心如死灰",即物我两忘、心物合一的境界,这其实也是"道"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世俗的功名利禄的追求、仁义礼智的观念等已被清除出心,心恢复了本来的自然、淳朴、清静.生活在世俗社会受世俗观念束缚的人需要修心,修心的目标就是"心如死灰",修心的途径是"心斋"、"坐忘",印屏除世俗的欲望、观念、价值,规范对心灵的束缚,使心灵恢复纯净质朴而又自由超脱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略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都以审美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儒家以安乐境界为最高人生境界,道家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是突破现实,超越时空,无所待的逍遥境界.邵雍把儒家的安乐境界与道家的逍遥境界统一起来,追求一种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主要体现在:人生哲学的快乐原则,"造化在我"的本体境界,诗性的风流人格.  相似文献   

4.
庄子之"道"是对老子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将老子之"道"人情化、审美化,侧重于探讨人如何超脱现实与物的束缚,遨游于天地万物之中,追求精神解脱和自由的人生境界及其途径和方法。庄子主张"大美","大美"就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真美,是一种不着人为因素的原初之美,无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处于顺应自然的自由状态,超越于世俗的美丑观念,是"道"的境界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既不是单纯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单纯的"审美"境界,而是人们在"乐以行仁"的自觉努力中实现的一种特定存在状态,一种既包含道德又超越道德、既包含审美又超越审美的"美乐"境界。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很有深度的形象,论者对她毁誉不一。本文从薛宝钗的生命意识、诗意追求和超越世俗等方面探讨了薛宝钗的人生境界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审美体验、超越和境界生成是美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在素质。中国传统美育中儒、道、禅家三家的美育思想即是围绕这三点展开的 ,儒、道、禅三家的美育思想分别以“仁”、“道”、“禅”为体验的对象 ,以“仁境”、“道境”和“禅境”为追求目标 ,对世俗人生进行了超越。这些丰富深邃的思想不但成就了中国传统美育 ,而且对当代美育中表现出来的体验不足 ,对超越的误解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格境界的阙如都有极强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命意识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儒家在生命本原、生命境界、生命意义以及生命过程等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构成儒家的生命观体系,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天地之大德日生"、"下学人文上达天德"、"人与天地相参"以及生命过程观的"存顺没宁",其共同的特征就是追求生命的境界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宋明理学家将"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作为其道德的追求.孔颜所追求的"乐"是精神人格的自我体验,其内圣境界强调的是主体自我修养,认为在道德价值之上还有更高的"道",表达出在世俗得失、毁誉、是非的超脱中对自由、自在、自得、自乐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试,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