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英国印象 英国是我们采访的第一站。目前有10万多中国学生在英国留学,其中公派人员2000余人。此外,在英国,中文持续升温,超过500多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合作建立13所孔子学院和54间孔子课堂。用中国留学生的话说就是:“如今在英国懂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  相似文献   

2.
点击新鲜事     
中文热度升高美国中学选修外语的调查结果:“50所选俄语,175所选日语, 选中文的学校高达2400所!”在欧洲,法国一位求职毕业生说: “懂中文的人炙手可热。”“汉字纹身热”也兴起。英国一个小伙子爱向人炫耀胳膊上纹的“媚”字。他说,汉字给人一种神秘的东方情调。据统计,全球学中文的人已超过3000万,国外有几万所中文学校,另有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为推动汉语热潮,我国将在世界各地建一百所孔子学院。21 世纪,孔子将再度周游列国。  相似文献   

3.
英国平均每2.1人有一辆汽车,汽车普及率位列全球第7。可能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孩子会羡慕英国孩子上学有校车接送、出门有父母当司机,可英国人自己却并不怎么引以为豪,因为他们担心这些“轮子上长大的一代”可能失去走路的能力,说不定将来双脚会变成“摆设”。不过,最近英国兰开夏  相似文献   

4.
范宝龙 《学子》2004,(12):28-28
英国有个“英国华文教师节”,时间是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近年来,“中文热“在英国各地方兴未艾。几乎每个城市都没有规模不等的中文学校,学员既有当地旅英华人的子女,也有热爱中国文化的英国居民,年龄从少年儿童到花甲老人,举办者包括各地的华人华侨组织、中国学联以及致力于中文教育事业的个人等。  相似文献   

5.
庞泽欣 《留学生》2014,(4):12-16
2010年12月,Alastair Morgan正式就任英国驻广州总领事。为了更顺利地展开工作,在赴华任职之前,他曾接受为期6个月的密集式中文培训。他描述自己工作、阅读和学习中文的状态:voraciously(如饥似渴)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2014中国农历新年英文致辞中表示:“中英两国的深厚关系远不仅限于经济上。比如,很多中国学生有机会来到英国的大学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6.
在中文里,人们喜欢用“书呆子”、“书虫”来形容喜好读书、刻苦学习的学生,这种说法通常带有褒义:而在英文里,对应的单词“herd”,“bookworm”,贬义的成分更多些。英语有句非常著名的谚语“Allworka 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光学不玩儿,杰克变呆孩儿),  相似文献   

7.
我们使用计算机时,经常需要输入汉字。例如;用文命名一个文件夹;上网搜索中文资料等都需要中输入法,用中文打字、编辑或写作就更离不开它。一般说来,每个人会有自己的使用习惯,在系统提的几种中文输入法中,有的人熟悉“五笔”,有的人熟“全拼”,而有的人则精通其他中文输入法。然而系统动后的默认输入却是英文字符(En)。这会使有些使者感到不方便。显然,他们希望系统启动进入Winows桌面时,不是英文字符输入而是中文输入状态,如是自己最熟悉的那种中文输入法则更为理想,因为使他们一开机就可以使用最熟练的中文输入法立即始…  相似文献   

8.
英国平均每2郾1人有一辆汽车,每2郾3人有一辆轿车,汽车普及率位列全球第7。可能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少年会羡慕英国少年上学有校车接送、出门有父母当司机,可英国人自己却并不怎么引以为豪,因为他们担心这些“轮子上长大的一代”可能失去走路的能力,说不定将来双脚会变成“摆设”。不过,最近英国兰开夏大学的一项调查却给人们吃了颗“宽心丸”:英国少年没那么娇贵,因为他们外出行程的60%还是靠双脚走出来的。调查者还指出,对于17至18岁的青少年来说,双脚和公交车仍然是他们主要的交通手段,占据了他们所有行程的四分之三。因此说,英国“21世纪的…  相似文献   

9.
★目标聚焦Unit13:Rainy days makes me sad.★话题搜酷英国人见面打招呼时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今天的天气好吗?”为什么英国人见面喜欢谈天气呢?原因有二:一是英国人性格内向,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爱讲个人私事,于是只好“谈天”。二是英国天气变化无常,气候之恶劣世界闻名。为此,英国战前首相阿瑟·内维尔·张伯伦一年四季雨伞不离手,在国内外曾传为趣闻。小试身手1.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eather in yourhometown?2.学校要举行一场辩论赛,假如你是正方或反方,请根据题目“广告效应的利与弊”陈述自己的观点。★词汇快递●forget(…  相似文献   

10.
由自己决定     
一个Robert Amor英国学生, 虽然才18岁,但却知道不能虚度光阴。他的中文名字叫“莫虚白”。自己规划人生莫虚白在伦敦的一家贵族中学读书时,仅一个学期的学费就高达2000英镑。之所以选择“贵族”中学,他觉得在师资水平和管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见面时常常会习惯性地向对方“吃过了没有?”英国人见面时喜欢谈几句有关天气的话,中国人听到别人表扬自己时,忙说:“哪里,哪里!”英国则会说:“Thankyou!”中国人请客吃饭,桌上摆满了菜,嘴里却说:“没什么菜呀!”英国人绝不说此类话。可见语言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很有关系。我们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了解生活在这种语言社会中的人民以及他们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2.
梁旺 《留学生》2012,(5):46-46
在中文里,人们喜欢用“书呆子”、“书虫”等词来形容喜好读书、刻苦学习的学生,说者通常语带褒义的称许:而在英文里,与之对应的单词nerd,bookworm,内含贬义的成分更多些。英语中有句著名的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光学不玩儿,杰克变呆孩儿。)  相似文献   

13.
    
中文的“秋”字,在甲骨文里,是一只蟋蟀的造型,发音也拟蟋蟀鸣叫而来。蟋蟀是秋天的鸣虫.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汉字演变的结果,象形字“秋”成了现在的模样:禾谷熟,似火灼,丰收了。英国人的秋,叫“autumn”,源自拉丁文,有成熟、渐衰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餐桌教育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了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莱。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  相似文献   

15.
一、香港一贯的“重英轻中”语言政策及其危害 香港主要是华人社会.但港英政府长期以来奉行重英文、轻中文的语言政策,这是香港殖民教育的一项政策,是为了达到殖民目的。“香港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实行歧视华人的英国殖民统治政策。在华文教育中重英文轻中文的现象,从英国人占领香港一直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川港英政府一开始便为中、英双语设置了不平等的发展际遇,  相似文献   

16.
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中文的感受: “中文很好学,不太难,(但也)不太容易。”——Rancon Bastien(法国) “中文很难,因为(一个个字)有一个个发音,所以特别难。”——Song Odile(法国) “中文是一种很特别的语言,不同的笔划放在一起(就能)组成不同的字。”——Gill Sarah(英国)  相似文献   

17.
Do-it-vourselfism即“自己动手主义”,是一种风靡美国的流行文化现象,Do it yourself最初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它促成一种全国性的消遣活动,称为“自己动手运动(Do-it-yourselfMovement)”,力求创造“更惬意、更充裕、更个性化的生活”。英国人常以自己的家为独立王国,非常喜欢以自己的眼光布置房子,  相似文献   

18.
英国心理学家佛曼斯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专门研究“单相思”问题的专家。最近,他在《人格与社会心理》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佛曼斯特指出,单相思比恋爱更常见。在英国,每年约有100余万人不幸陷入“单相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历史是参与历史活动的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全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们的活动而已”①。他们把整个人类历史最终归结为参与历史活动的人们“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②。我们在这样的历史观指引下来探讨英国农奴制解体的原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解体过程首先就是英国农奴“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这也与英国的自然环境和社  相似文献   

20.
猛虎和蔷薇     
余光中 《中文自修》2006,(12):48-49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Siegfried Sassoon1886——)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勉强把它译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如果一行诗句可以代表一种诗派(有一本英国文学史曾举柯立治“忽必烈汗”中的三行诗句:“好一处蛮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