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媒介形象的"三重资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今传媒》2006,(12):18-19
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形象的价值在于形象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有用性、有价性。媒介形象是媒介组织获取社会行动者注意  相似文献   

2.
依据“中介论”的观点,指出图书馆是环境性载体、输送式载体和组合性载体的“综合体”,并进行了论证,同时又从中引出几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胡继超 《青年记者》2017,(20):126-127
媒介地理学来源于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同传播媒介、自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媒介形态建构着地理环境,地理文化也重塑着媒介形态,帮助人类建立起“想象共同体”与“虚拟实体”.地铁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新型传播媒介. 地铁:城市传播的媒介 狭义的地铁是指运行在地下的城市铁路或捷运系统,城市地铁站是城市快速交通枢纽综合体,可以满足地铁线路系统之间以及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之间的交通换乘功能,同时承担相关其他城市职能(如商业)等.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体感觉和器官的延伸.地铁从本质上看是人类的交通代步工具,但从城市传播视角看,城市中的一切物体都可以当做传播媒介,因此地铁也是人体的延伸,一种人们“想象”出的城市中介.  相似文献   

4.
栾轶玫 《今传媒》2006,(12X):18-19
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  相似文献   

5.
由本刊与国内在媒介经济领域起步较早、有一定实力与资源优势的专业科研机构———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合办的“媒介经济板块” ,主旨是提供媒介市场分析与动态扫描 ,以供媒介业内经营管理人士参考。这一板块的特点是集中研究分析媒介经济 ,紧贴市场实际 ,加强针对性与服务性。初步计划每期4至6页 ,包括“媒介经济论坛”、“媒介市场调查”、“个案研究”、“风云人物”、“传媒资本市场月度点评”、“分类广告”等主要栏目。——编者  相似文献   

6.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最新探索成果。论文从基层协商民主视角研究了数字媒介如何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发现,数字媒介赋权公众,促使公众以媒介协商方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具有弥补基层治理主体“协商不对等”的潜力,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合作治理格局,即“媒介化协商共治”。这种民主实践中,数字媒介建构了社区公共领域,整合多元主体,强化公共交流,建构社区共识,推动集体行动,从而有利于实现基层“善治”。这种治理模式中“媒介逻辑”介入“政治逻辑”,创造了一种“全时段”、“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参与途径,数字媒介以其“可供性”和“可见性”逻辑促进了主体扩大化、参与直接性、过程透明化、民主真实性。因此,媒介化协商共治是一种典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形式,对于增加社会主义民主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媒介偏向”是伊尼斯用来回答“媒介如何影响社会”之问的关键概念,凝结了媒介环境学的世界观、哲学观和媒介观。“偏向论”认为,媒介的力量源于媒介自身的偏向。该理论因而具有媒介存在论的色彩。但是“偏向论”对媒介的理解,体现出实体主义本体论的反生成性和追求静态平衡的特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呼唤“媒介动力学”的提出,媒介不再是社会有机体稳定不变的组成部分,而是非线性的复杂动力系统,充满不可预测性,人与媒介的关系也从可把握的观察对象和难以觉察的背景,转变为不断变化和相互适应的“调试模式”。  相似文献   

8.
刘丹凌 《今传媒》2016,(6):37-37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启发性思维的制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的表述意在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的构成单位”,在他那里,媒介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构成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作用。过去,我们把媒介视为“数量有限的生产/发行源头向外辐射的产物”,视为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的结果;现在,技术革新和全球媒体的发展使“什么是媒介”重新成为问题,媒介文化成为一个正在展开的世界,这意味着不仅是社会和文化塑造媒介,媒介也反向塑造着社会与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对等的建构关系,媒体的普遍化趋势无限放大了媒体的意义。因此,“媒介视角”成为一种普泛的社会考察框架,不仅存在于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现象的考察当中,亦存在于对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探析当中。媒介在这里被普遍化为一种思维、一种结构、一种构成性基础,最终,从文化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本期“媒介批评”栏目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当今媒介文化语境,通过对当今传媒现象的研判,有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媒介融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苏米尔 《中国出版》2023,(17):21-25
“AR+图书”的融合是近年来图书出版领域的一大亮点。这种媒介融合并非横空出世,其“前世今生”与未来图景都具有深刻的媒介动因。研究基于“冷热媒介观”对“AR+图书”的嬗变展开梳理,大体划分为“嵌入影像”式图书、“简单交互”式图书、“时空升维”式图书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这一嬗变历程中,“AR+图书”不仅是媒介形态、传播方式的融合,更是对当今读者“品读性”与“交互性”、“抽象性”与“具象性”、“时间性”与“空间性”思维方式的深度融合,将对智媒时代人的行为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诗  胡翌霖 《青年记者》2021,(23):48-50
麦克卢汉用“清晰度”和“参与度”来界定“冷热媒介”,这种说法经常被错误地纳入一种信息论式的解读,即认为“清晰度”是媒介传递信息量的多少,而“参与度”只是思维和想象的参与。事实上,“冷热媒介”试图借助切身的类比,理解媒介对人的身体感官如何施加作用,“清晰度”指感官的作用强度,而“参与度”包含身体的参与。“热媒介”对感官的延伸是单一的、高强度的、线性的、分裂的,这种作用最终促进了生活中的专门化和分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