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西北的山沟里当了20多年企业干部的庄国荣,一夜之间成了无锡日报总编辑的时候,他遇到了困惑。然而,他很快找到了自己运行的轨道,在新的“空间”里,放射出更多的光和热。 从穷山沟到“小上海” 庄国荣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文革”开始后,他被分配到秦岭深山中一个钼业公司工作。 1989年5月,他接到担任无锡日报总编辑的调令。从贫困闭塞的大西北山沟,来到以发达的工商业闻名全国的“小上海”,其跨度之大,不啻是“一步登天”! 怎么办?要当好总编,先当好记者。他排出无锡市范围内一大批在市场经济中崭露头角的典型单位,让老记者带着,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深入采访。他立志通过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2.
每逢佳节,街巷张灯结彩,美化市容;店铺悬挂横幅,以表喜庆,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可是,在你陶醉之际,你是否注意到有些横幅上的“渡”字?去年春节,北京由宣武门到西四的大街东侧,就有五条“欢渡春节”的横幅;今年国庆前夕,光明日报(9月25日)又有“确保人民群众愉快欢渡节日”的语句。其实,说“欢渡”是不对的,应作“欢度”。要弄清这一问题,不妨请教一下辞书。  相似文献   

3.
档案—撑起文凭信用的蓝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些年,由于中国正逐步走向法治化的社会,“公证”成了许多单位和公民的时兴举措,财产公证、婚姻公证、家庭关系公证、合同公证、房屋公证乃至某次会谈也作谈话记录公证等等。其中,由于制假贩假文凭泛滥成灾,文凭的公证,也成了许多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国外大学验证求学者文凭真实性的“必备”环节。文凭经过公证是否就能保证其信用?笔者认为“文凭公证热”是走入了法定的否定、心理失信、求证错位、利益颠倒、认识差误的误区,本文试图从档案特性、档  相似文献   

4.
我从事记者工作已近33年,然而最值得回顾的还是国家遇到暂时困难那三年的驻县生活,真是回味无穷。 1959年下半年我到报社工作刚满一年的时候,被派到玉田县当驻县记者。那年国家已进入“低标准,瓜菜代”的暂时困难时期。当时的总编辑卢振川对我谈:“现在编辑部的同志都浮肿了,你年轻,不过,去驻县一定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家里有什么困难吗?”“没困难。”我一口答应,愉快接受了任务。  相似文献   

5.
财产公证:我的未来不是梦 恋爱是风景,婚姻是“围城”。这是许多过来人的总结和慨叹。由恋爱到结婚是一次质的飞跃,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敢肯定这飞跃之后会发生什么新的变化。因为近年来,离婚率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足以令人警惕。婚姻破裂后的财产纠纷,使得当事者不堪烦恼,为了避免万一有朝一日重蹈他人的覆辙,一些即将结婚的“智者”想到了婚前财产公证。这种“理智和时髦的行为”目前正流行于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而且向内地  相似文献   

6.
我是晚报的一名通讯员,地地道道的“土八路”。当“土八路”其实比正规军要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爬格子,采访时间大多是在上下班的路上或是公休日。那些被采访的人对我大发感慨:“市场经济了,年纪轻轻你干点什么不好?走街串巷挨家挨户问这问那,谁不忙?哪有工夫跟你聊!”更有甚者:“你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不知道!”说着,门“咣”  相似文献   

7.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8.
“啊”与“哇”(西非、北非)一个富翁雇了一个工人,叫他干一个月活,并答应付给二百个里亚尔(按:也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的钱币。)可是到了月底,富翁却说:“你必须先到城里拿两样东西来,否则就别想拿到工钱。”其实,他要的那两样东西,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他...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农工,业余嗜好就是每天爱翻看新到的报刊和写稿。提起写稿还有段来历。 1984年7月,我从职业高中毕业后,暂时没有分配工作。待业期间,感到无聊,每天拿起书本翻看,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于是提笔写了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体会,投寄《塔城军垦》报社。没多久,这篇习作印成了铅字,心里很高兴。可是许多冷嘲热讽跟着来了。有的说:“你这个黄毛丫头就会吹牛,你是这样想的吗?”还有的说:“连里没一个写稿的,就你爱出风头!”这些话好似一盆凉水,泼到我的头上。  相似文献   

10.
战友们都喜欢叫他“徐记者”,其实徐明只是铁列克特边防连的军械员兼文书,不过称他“记者”也不过分,近两年来,他每年被报纸、电台采用的稿件都有上百篇,因新闻报道成绩显著,部队曾给他记三等功两次。徐明是怎样自学成才的呢?说来话长。1984年秋,徐明离开家乡——江苏常熟,来到西北边防当了一名战士,新兵训练结束后,连队分配他当军械员兼文书。徐明对文书工作很感兴趣,因为编黑板报,顺便就把黑板报的稿子加工,往报社投。可是,1篇,2篇,  相似文献   

11.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12.
邵飘萍是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报人,是反帝反军阀的英勇新闻战士。他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占据一席地位,因此,对介绍他的生平以及新闻实践的文章中的遗误之处,进行考证与补遗,使研究工作在史料确凿的基础上进行,是十分必要的。一、邵飘萍的“北京新闻编译社”何年创办?是北京第一家通讯社吗? 1924年3月,邵飘萍在《东方杂志》21卷6号上发表的文章《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中写道:“乃于民国七年创办新闻编译社于北京,是为我国人北京有通信社之始。”而在同年6月出版的《新闻学总论》一书中,邵飘萍又否认前说,讲新闻编译社创办于“五年七月”,是“为华人自办通信社之创始  相似文献   

13.
秘密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一个在我心里藏了很久的秘密,不过你要替我保密哦。来,把耳朵凑近点儿:“我长大了要做个基因工程学家。”那年暑假的一天,我被《科学画报》上的一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文章题为《生物的进化》,作者从地球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说起,一直讲到恐龙的灭绝。我好奇地问爸爸:“恐龙怎么会绝迹呢?”爸爸说:“你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吧。”我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图书馆,好不容易才在一本《世界之谜》里找到答案,原来恐龙的灭绝是由于火山大量喷发造成的。书上说,同时灭绝的还有许多古生物呢。后来,我又从一本《科学新技术》里看到一则消息:“…  相似文献   

14.
通讯《“田三万”分家记》,虽说主题比较新鲜,还被评为我省1984年好通讯,可是回忆起来,我犹如在生活的海洋中拣到了一颗色彩斑烂的贝壳,但因没有功力加以琢磨,终没有成为一件悦目的艺术品。一九八四年一月,我们县有名的种植专业户、又被全国妇联命名为“五好家庭”的田金汉一家要分家了。我对他家曾作过多次采访,非常熟悉。当他们要分家的消息一传来,我就想:这个有名的“五好家庭”为什么要分家呢;这里边定有蹊跷。恰巧这时河南日报记者要到田家采访,我就陪同前往。这时候,田家的亲朋邻友已经来了很多,院子里熙熙攘攘,一派热闹气氛。我们应邀参加了分家仪式。在分配财产时兄弟四人你推我让,争论不休,谁也不愿多要,有时让得脸红  相似文献   

15.
1926年4年26日凌晨,誉满京华的名记者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了。人们痛惜、愤怒。腐败黑暗的旧中国,有几个象他这样的“全能记者”?他办过很有影响的通讯社和报纸,采、写、编、广告、管理都十分出色;他对外国新闻事业也有较多的了解,担任过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的顾问;他又是中国最早从事新闻教育的少数人之一,他写的《新闻材料采访法》是第一部中国人写的采访学的著作。曾有半年的时间听过邵飘萍讲课的青年毛泽东,赞扬他是“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全国解放后不久,邵飘萍的家乡浙江省金华县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新闻救国——青年时期即立青云之志  相似文献   

16.
这层“膜”是哪里来的我于一九六三年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报社工作。我换下了学生装,穿上了军装。到报社不久,社党委决定让我下连当兵锻炼一年,十月十一日我到了某部五连当兵。刚到连队,一切都感到新鲜,下决心要在这里好  相似文献   

17.
文人末路     
假如有一天你读完港澳地区乃至东南亚的一位名家的一本“名著”后,得知此位名作家的“名著”其实是出自大陆的文人之手.你将作何感想?再假如有一天你看完一部电视连续剧之后,又得知此剧的编剧并不是屏幕上打出的那位,同样也是出自大陆的某位编剧之手,你又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8.
《大观周刊》2006,(40):12-13
“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一个英雄,他会在某一天驾一朵七彩祥云到你身边来保护你……”呃,这是《大话西游》里的片段,谨以此表达男人希望保护女人的天性。可是,看看你的周围,是不是越来越多的女人对这种被保护感越来越无所谓了?她们自得其乐地干起了捏面人的活,看着对方在自己手里要圆则圆要扁则扁特有成就感?只是,你可别忘了这是人世间最高标准的脑力VS手工活儿,一不留神,一个差劲男人就会诞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平时,我总爱将零星散见于全国一些报刊文章的“剪贴本”一页页地翻着看。这并非孤芳自赏,而是促我思索,回顾身后那一行行歪歪斜斜的脚印……1985年暑假,我高中毕业了。而后,又“闲居”,步入了社会。待业的日子是苦闷的,父母也常唠叨你不能这样闲居到老呀?”于是,我想干点儿有意义的事。可是,干点儿什么呢? 这时,我又做起了中学未做完的“作家梦”来。白天要工作,夜晚我便  相似文献   

20.
说起汤修慧,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但提起她的丈夫邵飘萍我们都非常熟悉.邵飘萍在中国新闻史上的贡献不容小觑,可是另外一位《京报》的伟大贡献者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汤修慧. 邵飘萍和汤修息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杰出的夫妇报人.“夫妇报人”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但是这其中的妇者,一定是当时中国妇女中罕见的:她们须是少数识字且具有一定文化和见识的先进女性;夫者,也一定是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