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秉恩是清末民初四川诗人,其唯一传世诗集《息尘庵诗稿》稿本现藏于台北“国家图书馆”。台北“国家图书馆”将之著录为著者手定底稿本,但通过对《息尘庵诗稿》稿本字迹、浮签和眉批等的分析研究,可知《息尘庵诗稿》是誊清稿本,也是未完成的修订稿本。《息尘庵诗稿》以编年体编纂,《养云馆诗存》是其第一取材来源,比较二者的收诗内容,可知《息尘庵诗稿》存在内在性冲突,即诗集编年和文本修订之间的矛盾。《息尘庵诗稿》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可以弥补现有王秉恩传记载缺失、考订王秉恩生平及交游等。  相似文献   

2.
它可能是格雷的《挽歌》,诗里的每一行几乎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引语。托马斯·格雷所写的诗也许是英国语言中最有名的诗了。他的诗再版了数百次,译成我们所能想到的各种语言,甚至译成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他的诗一直被世人引用、仿效,我们几乎不知为什么他的诗如此受到喜爱。然而,下面他的几行诗作总使我们久吟不厌:  相似文献   

3.
咏黄河诗话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她用母亲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的民族,孕育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千百年来,描绘黄河,赞美黄河,咏唱黄河,留下了无数的名篇诗作。这些名篇诗作音韵绵长,雅奏迭出,如黄河一样无穷无尽,诉说着人间的悲欢哀乐。现采撷几首,供大家欣赏玩味。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诗人,因客家故乡的文化氛围、家庭环境、家学传承及丰富的驻外经历,他高度认同客家山歌与客家民俗文化,受此影响而提出"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言文合一"等诗歌创作理论,在晚年时期提出了"杂歌谣"的设想;还辑录整理了许多客家山歌,在诗歌创作中借助客家山歌的形式,使用通俗化语言,创作出带有客家山歌风味、描绘客家民俗风情的诗篇,增厚诗作的文化内涵,使他的诗作成为具有新思想的真我之诗。黄遵宪源自于民间文学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对五四新文化时期的白话文写作、北京大学歌谣运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后人评断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冯玉祥常说:“我虽是一军人,素昔好文艺。”他一生中共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出版的诗集就有十余册。抗战期间,在重庆生活的几年,是冯玉祥诗歌创作的丰收季节。仅1939年就写诗歌一百四十多首。这些诗作,亦诗亦史,亦诗亦志。他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怎样想,就怎样写;看见什么,就写什么。他曾自谦地说: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所作的雅诗不敢相提并论。因此,我只好把他叫做“丘八”诗。时至今日,人们谈起冯玉祥的“丘八”诗,依然津津乐道,读其诗,如见其人,如经其事,从诗中可窥见旧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革命的历史风云。这一时期,冯玉祥的诗作多以…  相似文献   

6.
海峡两岸架心桥──《清泉诗选》序李尤白古豳田济民先生,笃于学,敦于品,深于情,精于诗者也。与余交有年,今其《清泉诗选》将由台湾出版,嘱余为序。余虽谫陋,亦深知此事与海峡两岸同胞筑架心桥。文化交流攸关,遂欣然命笔。此集共收诗三百余首,不过济民生平诗作十...  相似文献   

7.
《〈台静农先生诗稿〉序言》後记叶嘉莹当我为《台静农先生诗稿》写了前面一篇《序言》後不久,就因国内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方面工作的需要去了天津。台先生当年的知交好友原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主任的李霁野先生退休後家居在津,于是我就于九六年二月上旬的一天,携...  相似文献   

8.
埃米·洛威尔(Amy Lowell,1874—1925)是美国现代著名女诗人。她作为本世纪初美国新诗运动的杰出代表,继庞德之后而成为意象派领导人。洛威尔在为新诗振笔呐喊之际,曾有意识地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料,用于诗歌创作。美国有些评论者认为,“如果洛威尔至今仍有一些诗作可供我们阅读,那就是她所翻译的中国诗和仿中国诗。”  相似文献   

9.
力量的平衡     
我在八、九岁时,写了自己的第一首诗。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电影界的巨头,派拉蒙影片公司的负责人。我的母亲参加了许多次知识界组织的活动,帮助将“文化”带入声名显赫的好莱坞。我母亲看了我那首小诗后,禁不住哭了。她说:“巴迪,这首美妙的诗不会真是你写的吧?”我不好意思地、结结巴巴地说是我写的,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母亲对我大加夸奖,“噢,这首诗简直是天才的杰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文献记载与实物相参照,对南宋大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一书的版本源流进行了考察.通过文献梳理,弄清楚了《剑南诗稿》在南宋的三次刊刻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剑南诗稿》的版刻、卷数、流传等问题做出了分析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入明以来 ,女子诗歌总集的编纂汇刻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虽然当时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女性诗歌研究 ,但是编选和品评女性诗词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妇女研究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妇女创作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及作品的接受和传播情况 ,从而窥见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明中期开始有通代女子诗集的编纂 ,如嘉靖三十三年 (公元 15 5 4)华亭士人张之象编《彤管新编》 ,但此书仅收周至元代妇女作品。嘉靖三十六年 ( 15 5 7)钱塘士人田艺衡编《诗女史》 ,开始收录明代女子诗作 ,这是目前已知收录明代女子诗作的通代女子诗总集中刊行时间最早的一种。此集仍以收录前…  相似文献   

12.
刘磊 《寻根》2013,(2):37-41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写冬日里袭人因母亲病故返家,晴雯、麝月二人服侍宝玉。“因是冬日,晴雯慵懒,本欲坐着取暖,忽又想到汤婆子未拿,  相似文献   

13.
梭罗诗作中独具风采的一类(或许包括他最成功的作品),可以“羽翼轻灵的烟,富有冒险精神的鸟儿”为例。此诗之所以名列榜首,部分是因为爱默生称之为梭罗最佳之作,部分是因为它恰到好处地被镶嵌在《沃尔登或林中生活》一书中。然而,这类诗中另外几首与它相比也毫不逊色。这些诗之所以与众不同、自成一体,主要在于它们所涉及的题材都  相似文献   

14.
郑飞 《世界文化》2012,(9):42-43
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梅特钦科曾说过:"叶赛宁的诗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抒情日记。日记主人公毫不隐讳地记下了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每一个想法。"叶赛宁在《波斯抒情》组诗里的《做一个诗人,意味着要这样》一诗中也说:他的诗总是要"剖开自己柔嫩的皮肉,用感情的血液抚慰他人的心房"。《给母亲的信》正是这样的诗歌,叶赛宁敞开自己的心胸,直面自己对母亲那深沉又复杂的心情,既有对母亲深情的倾诉,还有对母亲强烈的惭愧与忏悔的诉说。叶赛宁诗歌的感情可以概括为一个"爱"字。他的诗,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温柔、深沉,还有浓郁的忧伤。  相似文献   

15.
向可亮笔耕不辍,诗作过千。他的诗行建造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与先贤对视,在内容上与诗人对话,享受到诗的甘露和美的芬芳。正可谓"事往书存,流芳万世""挥刀裁剪,留在人间"。  相似文献   

16.
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化窥测的不变传统。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本撷采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李贽等唐宋明清诗作赏析,足见此风习一脉传扬。“诗寄情、酒遣愁”,浪漫酒兴催生学艺术佳作的情结或可于兹稍得诠释。  相似文献   

17.
诗二首     
这里所译的二首诗选自他早期的诗作。《没有走的路》是美国妇孺皆知的一首诗歌,诗人描绘自己在森林中两条岔路面前,断然选择了人迹更为罕至的那一条路,表现了诗人不随流从俗、勇于探索的精神。《雪夜林前仁望》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它描写诗人在风雪之夜策马过一森林,被万籁俱寂、飞雪满林的景色所吸引而止步不前;但因面前尚有迢迢行程而继续驱马前进,表现了诗人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而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决心。  相似文献   

18.
2013年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1868~1940)诞辰145周年。蔡元培先生毕生倡导美育,是贝多芬音乐的爱好者和弘扬者,曾于1 9 2 9年3月2 2日作《贝多文(Beethoven,1770~1827)》七绝四首(贝多文,通译为贝多芬——笔者注)咏赞这位世界音乐的巨人。蔡元培先生四首《贝多文》及诗后注释内涵丰富,颂扬贝多芬的音乐成就和精神品格的同时,亦可使读者从中一窥诗作者的音乐观、艺术观和美学观,不失为研  相似文献   

19.
苏轼咏茶诗与宋代茶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文豪苏轼一生留下许多诗作,其中不少是咏茶的。借此让我们体会一下那浓浓的茶香吧。  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料,在中国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为广大民众所喜爱。饮茶,已成为中国民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管是大江南北还是西部高原、东海之滨,到处都有独特的茶和茶俗。宋代文豪苏轼一生留下了很多诗作,其中不少是咏茶的。苏轼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咏茶诗当推《寄周安孺茶》,颇能反映宋人爱茶的情形。全诗较长,节录于下: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  相似文献   

20.
中晚唐诗僧诗作中,存在着数量颇多的与道教有关的作品。这些涉道诗的创作,反映了中晚唐僧人和道士交游之频繁和深入。当时不少僧人和道士结为好友,甚至成为莫逆之交,彼此和诗论道,且开始主动关注对方教理及修炼方式,反映了中晚唐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背景。从诗僧涉道诗作看,僧人对道教多持欣赏的态度,僧人艳羡道士炼丹成仙,使其自身接受道教影响,开始出现阅读道教典籍,并兼修道教方术的现象。道教对禅宗的这些影响促进了禅宗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