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绩溪话中出现“子”后缀的名词有三种类型:名词性语素+子、形容词性语素+子、动词性语素+子。因为绩溪话中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成分,名词后缀“子”在绩溪话中的常用功能是表示人,其次表示时间和方位.在普通话里常用的表示事物名称的功能,在绩溪话中却极少用到。名词后缀“子”在绩溪话中的读音也不像普通话那样都读成轻声。  相似文献   

2.
从语法意义和语法结构两方面描写、分析闽中、闽北方言的名词后缀“子”。列举其用例,并略作区域对比,与共同语的“子”后缀也作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3.
助词“の”在句中可以充当格助词、语气助词、形式名词。作为形式名词,它的作用是将各种表达形式体言化。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名词后缀"子"的用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考察"子"由实词演变为类化成分和后缀的过程,其最重要的语法性质是具有名词化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汉语名词后缀"子"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今天它已经成为一个组词能力非常强的名词后缀了.  相似文献   

5.
“晏食”和“晏朝(zhāo)”是古汉语中两个表示时段的时间名词。对于这两个词,《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晏食”的书证来自《淮南子》,而《淮南子》中的“晏食”指的是“食时(辰时)”过后未至“隅中(巳时)”这一时段。其时太阳刚运行到东南方向,约在今上午9点左右。“晏朝”指的是过了“朝时”之“正中”,将至“食时”的这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名词末尾的“头”和“子”常被看作是后缀,常作轻声处理,这样的提法太过粗疏和笼统。其实,“头”和“子”是否读轻声,与它们的语法化历程关系密切。本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为例,试图通过比较“头”“子”的异同,探讨二者语法化的进程,找到读轻声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新疆汉语方言词汇里由后缀“子”构成的派生词为数很多,不仅名词、量词里有,而且动词、形容词里也有。无论从这类词的数量上,还是从这类词的构造和意义上同普通话相比,都有其突出的特点。 普通话里,后缀“子”能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大多数词中,这些成分在现代汉语中都是非独用语素),后面构成名词(如“帽子”、厂子”、“本子”、“胖子”、“乱子”、“弯子”、“灯罩子”等),尽管是否用“子”有一定的习惯性(如能说“肚子”、“李子”,而不说“肺子”、“枣子”),但后缀“子”用得还是很普遍的,由它构成的名词也很多,因之,一般语法  相似文献   

8.
商丘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郑汴片,该方言区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个词尾就是“子”尾。它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别义,可以做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等的词尾,构成一些新的词语或者赋予已有词语新的意义。文章比较了商丘方言与普通话“子”尾的区别,它们最重要的差别是实际读音的变化,另外在构词上也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9.
汉语名词后缀“子”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汉语中“子”字作为名词后缀的用法已经有1500 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1500 多年的历史变迁中, 汉语名词后缀“子”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今天它已经成为一个组词能力非常强的名词后缀了。这一名词后缀的使用不仅涉及到汉语名词的结构问题,还涉及到不同的语义表达问题。本文在分析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笔者归纳出了制约汉语名词后缀“子”字用法的七条总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盘"量词用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词“盘”,可作名词、动词,还可作量词。它可作名量词,也可作动量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通用动量词用法。本试图在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上,描绘“盘”的各种量词用法,并对它的产生和发展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常用来指物,即除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汉语里“它”的使用有一条规律:尽量回避使用“它”,或者重复名词,或者省略不用。这是语言学家们经过历史的考察早已注意到的事实。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对“它”的用法做了非常透彻的论述,他说:“中国现代汉语里不大用得着中性的‘它’,尤其是对于非动物。草木什物之类,若在主位,就往往用名词复现,若在目的位,就可以不说出为常。”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也说:“‘他’字称人为常,称物较少,通常我们把那个物件的名字复说一遍,或是能省略就省略。”根据赵元任先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名词后缀“子”、“儿”、“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缀造词是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构词法,“子”、“儿”、“头”是三个较有普遍性的名词后缀。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一)名词的词类标志:第一,附在名词之后作为名词的形态标志,如老头子、小孩子、猫儿、狗儿、锄头、斧头等;第二,附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构成名词,如擦子、漏子、胖子、矮子、滚儿、戳儿、错儿、乖儿、想头、念头、甜头、苦头等.(二)区别词义:“子”、“儿”、头”加在名词后面所构成的新的名词,大多数  相似文献   

13.
“相”字是一个复杂而且特殊的词。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兼词,它兼有名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性和用法;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作为副词,不仅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双方,表示“互相”的意思,而且还经常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指代多种人和事物。  相似文献   

14.
考察“形容词+子”格式构成名词规则发现,只有单音节形容词可以通过这一规则构成名词,但是具有很强的限制性。这类名词中的“子”功能不同,有的是词缀,有的是类词缀。这类名词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在使用上具有口语色彩,其中表人的部分还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的”的语法化历程与语法化机制这两大问题:文章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的”的演变过程,指出结构助词“的”是由最初的指示代词“底”演变而来,其后又经历了从名词转化到虚化了的助词再转化到更加虚化了的语气词这个表义作用逐渐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研究“的”语法化历程后再着重分析总结出助词“的”的生成语法化诱因和机制,从而对其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它经过句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变化,语音的变化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是导致它的名词性表义作用逐渐虚化到只表语法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徐慧 《学语文》2014,(1):61-62
一、引言国内学者对动词名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动词名化是动词“名物化”还是动词“名词化”。“名物化”的说法最早是由《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1956年提出的,它把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看做“名物化”。史振晔根据“词义”来定词性,赞同动词名词化,只承认带有名词、代词定语的动词和词组是名物化。  相似文献   

17.
商丘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从语音形式上来说“子”尾有两个变体,即发[tE·]和[nE·];在词语中的作用这方面,“子”尾也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即“子”尾附加在名词后面、形容词后面、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商丘方言中也有“儿”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是其他成分的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的韵母合成儿化韵母。但在商丘方言当中词汇多带“子”尾,故儿化韵较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法语外名词阴阳性这一难点,较系统地叙述了其由来、划分,阐述了名词“性”与冠词的相互关系,列举了随名词性数变化的其他词类,提出了名词“性”导致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吉安方言中带词尾形态“子”的名词进行全面的词义归类和分析,得出吉安方言名词词缀“子”是中古汉语名词词尾“子”的残存,运用语言学的类推和内敛规律理论,分析现代吉安方言中词缀“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子”词尾在吉安所管辖的县市又有语音不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程度副词+名词"现象透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度副词+名词”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都试图对其产生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这篇文章通过对“程度副词+名词”类别的探讨,指出“程度副词+名词”的大量出现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象众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由某种原因单独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