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捧读郝斌生关于晋冀豫漳河流域苯胺泄露事故的长篇报告文学《漳河告急》(刊于《中国报告文学》2013年六月号),受到强烈的震撼。对于由安全责任事故引发了重大环境污染的相关企业当事人,对于上报迟缓、应急处置不力、未及时将环境信息通报下游省市的相关官员,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通讯员,虽说有10年的写作时间,但长期来不知有《新闻三昧》刊物,2000年我由宣传科调到团工会,主管通讯报道,才认识《新闻三昧》。通过一年来的接触,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真有点相见恨晚之感。《采访生活》增长了我的采访技巧;《业务研究》帮助我克服了写作上的弊病,使我的业务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采写经验谈》的经验、《我们的同行》、《记者手记》等栏目的文章,我是每篇必读;《新闻夜大学·专题讲座》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新闻  相似文献   

3.
读书从儿时开始 我没有高学历,初中没毕业,至今还只有一个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但是我很爱读书。我读小学时,就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只有《红楼梦》读不起兴趣。什么《说唐传》、《说岳传》、《封神演义》读了若干遍,如今我对唐朝十八条好汉从李元霸一直到单雄信还可以不排错位讲下来。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业余写作爱好者,通过1992年四十来块“豆腐干”在《鄂西报》和《鄂西科技报》上刊出,才有缘阅读《新闻前哨》。1993年第一期春季号到手,我就爱不释手,从头至尾,一丝不苟看了一遍又看二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新闻前哨》确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此后,我都很认真地读这本刊物。特别是刊物上的《业务研讨》、《新闻随笔》、《通讯员生活》等栏目对我帮助更大。去年夏季号上刊登的《计划生育要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和《办好  相似文献   

5.
1987年,我毕业分配到汝阳县第一职高不久,仍然从同行那里见到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爱好新闻写作但初学不摸门路的我立刻便视若珍宝,爱不释手,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特别实用.此后我连续7年自费订阅《新闻爱好者》.为了便于查阅,我又把1988年到1992年  相似文献   

6.
三读《起点》林辰《起点》一书,是70年代末发端于安徽省的农村改革纪实。我两天读了三遍,像读了。一部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发展史,像读了一部政治经济学教材,像上了一堂邓小平理论入门课。初读《起点》,抓心揪肺,不知是从什么地方飘出一种情绪,像块大石头堵住胞...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06,(3):71-71
著名学者熊十力的读书方法,提出要选择图书,坚持读书和善于思考。他曾经说过如下的话:“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而作家曹聚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谈到他的读书时,则说:“……真正引起了我的兴趣,百读不厌的,倒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先先后后总读了一百多遍(一本正经地看)。我看《红楼梦》,不如俞平伯师那么多,只有七十多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读了四五十遍。”(辑)熊十力、曹聚仁谈读书  相似文献   

8.
常人说“十年磨一剑”,我这个笨人的这把“剑” (《中国美学之旅》)可整整磨了二十年。 写这本书,缘起于最初自己想读这类书。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出版,别人不知怎样,对于我这个毕业不久的大学文科生,却不啻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迫不及待地买了来,兴冲冲地当然也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紧接着,就是想找一本 《中国美学史》读读。寻来找去,我才知道,当时只有《中国文学史》,根本就没有中国美学史之类的书籍。“文革”期间,我又偷偷读了一遍《西方美学史》,仍然是似懂非懂的,但阅读《中国美学史》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有朋自远方来,赠一本《百科知识溯源》(以下简称《溯源》),嘱我业余时间“武装”一下,以教孩子,不料一开始就遇上难堪。一篇讲风筝起源的短文有如下几句引文:“《南史·侯景传》记载:‘侯景围合城,简文帝作纸鸢,风空告急。’”我听说过梁武帝被困南京时,简文帝利用风筝传递告急文书的故事。但上面  相似文献   

10.
读《史记》已非第一遍了。但每读一次,都有温故如新之感,依然会深深地被它吸引住。它是一部史书,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从读史的角度读吋,每有置身秦汉乃至上古的感觉,因为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社会矛盾与斗争;我从读文学作品的角度读时,又仿佛当时那些人物就在我身边,与我生活在一起,因为它写的那些人物,栩栩如生地都一一活跃在我眼前。是的,历史可说就是人物的活动。无论作为历史还是作为文学来读《史记》,《史记》中那些人物的无比生动性,都是其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的最重要源泉之一。《史记》中所写到的人物,真是“白公卿大夫以及儒侠、匠人、佞幸之类,其美恶谪正,喜怒笑哭爱恋之情,跃跃楮墨  相似文献   

11.
星光隐去,夜雨敲窗。堆积案头的馆史资料中涌动着商务印书馆的百年风云。当本世纪三十年代商务的事业已经如日中天,泽被全国时候,那正是我梦幻般的童年。《华英初阶》、《东方杂志》这两个人们久已淡忘的名字,在故乡的老屋里都似曾识面。当然这些并不属于我。属于我的是几本被我一遍遍几乎翻烂、姐姐读过又留给我读的《儿童世界》,那上边一篇篇的少年暑期记事:驾  相似文献   

12.
执着阅读     
余华 《出版参考》2010,(10):5-5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相似文献   

13.
法国著名启蒙学者伏尔泰说:“我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之后,算是尝到故事体文艺的滋味了。”著名作家司汤达希望上帝使他忘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节,以便再读一遍,重温书中的乐趣。在欧洲名家如乔叟、薄伽丘、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莱辛、拉封丹等人的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一千零一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我翻开新到馆的《图书馆杂志》92年第3期,新颖的题目“红烛也照亮自己”深深吸引了我,一口气读下去,竟一遍还不够。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世界》2009,(5):8-9
近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其实,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会为更多的阅读的文化所吸引。温家宝总理曾向文化媒体说过: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天天放在我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  相似文献   

16.
李零 《出版参考》2007,(11):6-7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部讲义,就是根据我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所谓讲义,其实是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新闻战线上拼搏了半个多世纪的著名记者孙世恺同志,最近又出版了一部力作《细说消息写作及其他》。我收到这部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后,花了整整3天时间,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越读越感到有味儿,越读越感到受益匪浅。展读再三,引发出了许多感想。  相似文献   

18.
9月1日傍晚才见到早报,晚饭后手捧《渤海早报》拜读创刊词数遍颇有心得。作为普通读者,我读创刊词和第一期报纸的感受是:办报宗旨写得好,报道宣传以‘新’为主,报纸风格十分明确,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读《渤海早报》创刊词有感(摘自新浪李老师的Blog)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12月31日,山西长治天脊集团下属化工企业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发苯胺大量泄漏,导致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北、河南,最后经天津入海的漳河水质被严重污染,危及下游河北邯郸、河南安阳等地数百万群众生活用水保障,一时引起全国关注。事故发生后,身为记者和作家两栖人物的郝斌生反应敏感,介入迅速,于2013年5月出版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水环境污染批判题材作品——《漳河告急》。在这部作品中,读者既可以清晰的看到苯胺大量泄漏导致漳河污染事故给下游地域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损失,也能从作品中体会到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奋起抢险、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场景;既能看到  相似文献   

20.
好久没这么感动了,好久没这样一家人聚在一起认认真真看电视、读报纸了。到6月7日晚上止,关于任长霞的电视我已看了8遍,《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读了三遍,网上的新闻和专题不知浏览了多少次。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播出任长霞的事迹,就深深地感染了我,近来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读,每看一次,每读一次,都会受到教育,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不已。尽管看了许多,读了许多,以后的电视肯定我还会看,而且还会找来更多的报纸仔仔细细地研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